西西河

主题:怕富不怕穷 -- 给我打钱87405

共:💬207 🌺363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常识 -- 有补充

下面要进行蹩脚的常识说明了。

一旦明白常识背后也有前提预设,那么常识的本质就变成了前提预设。因为没有这些,常识就不存在了。

听起来这似乎是说废话。

1

比如我坐着的是一把椅子,一切清清楚楚,哪里有什么预设了?但是知道那是椅子,也就意味着知道椅子的定义是什么。

比如“有靠背的坐具”。那么“靠背”和“坐具”又是什么?比如“供人背部倚靠的部分”、“供人坐的用具”。那么“背部”和“坐”又是什么?

显然这个游戏是没完没了的,就此打住,改为另一种分析。

2

坐的是一把椅子,也就意味着人可以感受到这把椅子。要么是通过眼睛、要么是通过触摸(盲人)、要么是通过后背和臀部的感觉、要么是别人的言说……总之,你必须有办法获取这一认识。进而,你知道这是一把椅子,意味着你有知道他是椅子的所有条件,作为预设。

显然这也不过是常识,有眼有手、学过说话都知道这一点。那么再换一个例子。

3

左右相同吗?不。

变是不变吗?是。

右移到左,变了吗?是。

还在右边,叫什么?右。

右变了,还叫右吗?右不变,还叫变吗?

这其实就是《通变论》。看上去,左右的确变化了、右的确是不变的。那么问题在哪?

我们可以轻易地回答:右变化不一定是左、右边东西位置变了、右这一概念没有变化。

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规定出主体、客体、左右概念、客体对于主体的位置这四个东西进行假设。而这就是得出这一认识的基本预设。也即,主体认定客体为左右这一判断的预设。

所以变化的其实是预设。或者说对象不变,但是关于对象的意识有变化。这很容易理解对不对?

这也就说明了一件事情,这种所谓常识,其实就是所谓的意向。不管是“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还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它们只是特定预设的结果。用术语来说,就是所谓意向性知识(对象逻辑)。

预设被推翻,常识也就被推翻了。

因为它们受制于特定的预设(义成有待)。否则将会有无穷种可能(待待无穷),我们无法将无法判断。而且即便是特定预设,自身也是无尽的。比如上面四个其实预设了观看的位置不变、观看者能够察觉变化(要知道动了1mm也是变)、观看者认为主客体没变化(没人偷换),这完全是无穷无尽的事情。所以我们只能规定出有限的预设来说明我们的东西(有待而然)。

4

到现在也不过是常识而已。作为分析语,汉语思维不就是这样的吗?“要求主体通过语用环境、条件的差异去领会、体验语义?”(预设=环境、条件)

但如果能够真的理解到这点,日常中也就没那么多问题了。

因为大家经常认为预设是一致的,至少也是近似的,不会有什么问题。

进而,媒体会利用这一点进行叙事。有意保持概念的模糊不清,或者说不言自明。即便出了问题,也可以说,以为是自足的不需要说明。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领域和所谓文化研究,这个问题更是触目惊心。

其实结论就只有一句:很多人会把有前提的常识,说成万能的,忽悠人相信这是普世原则、绝对真理。

或者说他们试图用私理替代公理,用意向替代方向,用程序替代实质,用方法替代目的。用无限的因果链条,替代世界的意义。

大家虽然都知道这点,因为这也是常识。却不容易想到没有任何领域例外。包括最为精准的实证科学。

通宝推:给我打钱87405,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简单地说 -- 补充帖

我的意思是,连最基本的事实背后都是有前提预设的。

所以事实,从来都不是最基本的。

当你觉得它是如此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决定了结果。

甚至是,提出可能就是决定结果。

因为可能背后的前提预设已经限定了结果的发展方向。

所以有些可能,从一开始就不能接受。

---

玩文字游戏的时候很容易发现这个问题。比如所谓复杂问题谬误:你为什么不吃饭——假定了你没吃饭。

但其实所有领域都有这个问题。尤其是每个学科的基本概念。比如原子、比如民主。只是大家一般会把预设的变化,叫做例外。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