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说几种中古坦克的散热 -- epimetheus

共:💬15 🌺13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所以说民科嘛……

这些个玩意是纯粹的自娱自乐的,不比临高500废有多大区别。(说到临高,旧时河友镭射在20年初总结了工业党之后,似乎只在知乎写写临高世界的蒸汽机了)

比方说机械式的多半径转向,真实世界中好像也就是3个半径的。德国的LSG3000型,用在韩国的K1坦克上,80年代中国的90-II也试装过。可是人家原理上完全不同,能够实现不同档位不同的实际半径,结合4个档位实际相当于12个半径。咱这里凑出5个半径(咬咬牙也能凑出更多),纯属凑乎给自己看。

美国人70年代设计的XT1400传动,机械实现的单半径,但是每个档位实现不同的实际半径,更有特点的是,增加了一个飞轮,利用转动惯量强化保证滑动摩擦的产生,这个找谁说理去啊。

这儿还涉及到一个概念,单流和双流传动。我这里绘制的是单流,就当它便宜吧。单流是动力经过变速箱后分到左右两边履带,例如中国的96式是两边各一个独立的二级行星转向机,就当2档变速箱吧;双流则是还有一路动力走旁路绕过变速箱直接来到左右两侧,和来自变速箱的动力在两侧通过行星排汇合,转向是在控制两侧行星排位置汇合的转向动力流的左右差异,不影响变速箱之后的功率流,也因此产生了不同变速箱档位下转向半径不同的特点。实现多半径就是在旁路上设置简单变速机构,例如三个档位,而现在当下主流的则是使用液压泵液压马达的无极传动。

我之前的那些,要说优点嘛,也能强行说出来,不止是针对滑动摩擦一点而言的。比如高速下显然不需要进行大转向率小半径的转弯,那么中苏传统的纯粹的单半径转向原理,就有操作失误的风险。16年还是哪年俄罗斯的坦克运动会,某国的坦克就开翻车了,而前两个车次的中国坦克也甩尾侧滑、暂时静止了。当然了,根子在于车速过快没有减速,转向原理是个次要的因素。

单半径转向,转弯的时候,若是粗暴的不经过活动摩擦直接“抱死”,消耗的功率倒是少了,但是速度差异的突然产生,对于整车是一个冲击,车速越高冲击越大,不仅更容易诱发侧滑甩尾,也影响大量部件的寿命、可靠性。划分多个半径,相当于原本一个大的阶跃冲击分解成为了多步骤多个台阶的冲击,更别说按需可能不用走全部的台阶。

而使用滑动摩擦,问题还不仅是消耗功率、造成热量累积(印象里面大多应用的设计中,最坏情况下消耗的功率也就是20%的样子,似乎不算太大的问题),还有问题是这个摩擦是受到制动力、外部负载的双重影响的,车重越大,控制越难。40年代末美国的m26潘兴坦克重量46吨,比中国现在的96式还要重,转向机也叫做“克利夫兰转向机”,其实就是我那个设计的基础(论消耗的功率,常用工况基本上都比96式的高)。不过现在似乎也没有听说过通过计算机自动控制这种滑动摩擦的,想象这样的算法,接收离合器两端的转速信号、当前控制力强度,按照用户输入的相对滑磨率目标,控制施加到离合器的压力。要是处理摩擦带来的热量累积不是问题,靠谱地利用滑动摩擦也算是美哉。

通宝推:北纬42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