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张其昀《思想领导与精神动员》讨论之一 -- 包子1971

共:💬95 🌺353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资本主义的变与不变

录入短篇民国工人话题文献的意义是什么?“资本主义的变与不变”(一组对话)

A:

我最近录入了一批民国时期的工人话题短篇文献。但我有点疑惑。说起来,录入这些短文的价值,到底在于什么呢?作为上世纪20年代的工运纪实,这些文献的特殊性还有时代性,是不是太强了些?

B:

最近收集到的短篇民国文献,以工人话题为主,作者相当的多样化。有周恩来、邓颖超的天津“觉悟社”战友、中共早期党员,后来投靠国民党,长期充任劳动部门负责人的,比如谌小岑;有20-30年代主流工会的干部,比如朱学范;有杜月笙的门徒、国民党内“做群众工作”的部门领导,比如陆京士;有从事工厂活动的中共地下党,比如《民主工人》;有曾经热切投入阶级斗争、传播马克思主义,但无法面对无产阶级革命、工农当家作主的真实面目,而疯狂反共,却又继续坚持“乡村建设”实践的,比如沈定一;有30-40年代受中共影响的劳工机构,走进工厂从事官方批准的改良,比如《妇女新运》;有体制外的爱国政论家,痛批阶级斗争和苏俄政权是中华民族大敌的,比如张奚若;有孙文亲信,为了保卫资本主义秩序,认真研究十月革命,并积极参与1927年屠杀工农的,比如胡汉民、蔡元培;有共产党员被捕后转向反共,在“反省院”的刊物上批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不科学的,比如《湖北反省院月刊》。

这些方方面面的文献,围绕工人话题,构成了民国资本主义的阶级画面。

A:

但是民国兵荒马乱,国家半殖民状态,经济极为落伍,人民尚未进入工业文明的生活状态。那个时代的阶级画面,跟21世纪的中国,是否差距太远了?那个时代的斗争、论战、自白,对今天的中国工人,还有多少借鉴意义?对今天的青年,还有多少启发性呢?

B:

至少,资本主义市场所催生出来的基本矛盾,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当时和现在骨子里是一致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各自利益的根本对立,是一致的。从而,阶级斗争的逻辑,是一致的。在时代特殊性的表面现象下,可以看到很清晰的一条线,两大阶级百年斗争的线。今天的工人和青年,特别需要完整的理解这条历史脉络,看到他们所处的阶级环境,本质上说,并非今天的特殊产物,而是资本主义长久以来一贯的大环境。而许多社会政治文化现象,早已存在,只是在固定的阶级关系中,不断再生罢了。把握住这条线,就能更清楚地看到工人阶级所处的位置,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有趣的是,这些文献反映出来的民国阶级斗争,甚至在具体表现上,也常常差别不大。比如说,老板如何管理工人:

“我们的经理是个工人出身,别号叫“吸血大王”,对待工人比那些不是工人出身的老板还要厉害,凶狠些。厂在这几年赚了不少钱,眼看老板一天天阔起来,而我们的生活却是“王老五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我们的老板很聪明,把我们的工资分成好几种:一种是真正的“工资”,一种叫“奖金”,其实奖金就是工资的一部分,他想用这方法来迫得我们卖死劲,要是你不卖劲,那么只有“工资”没有“奖金”,一个月就只有那么万把元钱,所以为了生活,大家只有在每天十二到十四小时工作中出卖血汗”

以及如何在需要支付补偿时,赶走工人:

“照道理遣散工人要依政府规定发三个月工资三个月伙食和旅费,我们厂里为了要剩下这一大笔遣散费,就用种种不同的方法,找你很小的一点过错就把你开除,已经用这种“方法”遣散了三百多人,现在只剩下我们一百多人

就是毫无理由的调我们的工作,把甲部的工人调到乙部,又把乙部的工人调到甲部来,使你对新的工作不熟练,或者简直做不来,那就只有请你自动请长假滚蛋”

以及在这个争取补偿金的过程里,如何分化工人:

“厂方为了分散我们的力量,就骗下江人说,“你们将来可以调到上海香港去工作,你们没有问题,不要跟着四川人一起胡闹。”少数眼光短浅的人就这样上了当,还有极少数的人反来破坏我们的团结,硬是恼火”

以及如何软硬兼施对付带头斗争的工人:

“我们中也有一些肯站出来为大家说几句公道话的,厂方对他们(她们)用两种方法:一个是把你升为小职员,不能和工人接近,另一种是把你介绍到另外厂里去工作。”

这种种画面,简直复刻了沿海某些地方,工厂老板对付工人的手法!当然,按时间顺序,应该是沿海老板复刻了民国的前辈……

这是一个很小的例子,可以说明今天的工人、青年,通过探寻这些阶级斗争的历史遗址,有可能理解到一个道理:资本主义从未真正变过,我们今天面对的,不是一个限于此时此地的时代现象,而是整个资本主义的历史现象。

A:

我原来一直觉得20年代国内的经验对我们现在的参考价值,远不如同期的日本。

B:

20年代的日本对今天中国工人的借鉴意义,也是很大的。但日语人才,在我们这个工人话题翻译录入的圈子里,是稀缺物资啊!更重要的是,为何20年代的日本有借鉴意义?要害不在于日本,而在于20年代。因为那是一个阶级社会裂变、群众斗争兴起、工人革命与资产阶级反革命的时代。郑超麟说过:“20年代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荣时代。”在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各种思想都有需求,不同的阶级、群体,都在寻求出路、准备战斗。阶级利益的碰撞与残酷的搏斗,构成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这样说来,最近几十年的资本主义全胜时代,实际上让关于工人阶级的那部分社会思想处于凝滞、甚至僵硬的状态。思想长期没有分化,工人的行动,也看不到深化。这导致今天的中国工人和青年,在思想上处于一个浅薄和盲目的状态里,不知道迷雾中的未来,有什么在等待自己,也缺乏动力去了解,貌似天下太平……

而在这方面,20年代的民国,却可以充当今日工人的一面“魔镜”,可以看到当年面对工农进攻,统治者对秩序的重组时期,上等人是如何进行思想准备的。比如说,反共老政客胡汉民,是这样批判俄国革命,以及20年代中共领导的群众斗争的:

“我们对于马克思派和列宁派的农民政策,可以简扩的更下两个批评:第一、农民为工人同盟者的策略,在打破封建土地制的俄国还比较行得通,在封建土地没落了许久的国家,尤其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就还不嗀,其所以不嗀的缘故,就是因为他只是政治上的策略,而并非纯粹为农民幸福打算的社会政策;第二、农工同盟,如果不能朝消除都市和农村区别的方向走,或事实上不能到那种步地,则所谓“中立”“同盟”,简直是为握政权者利用操纵的代名,与农民实际毫无半点利益和进步

……这就是可见他们的策略,是要提出极不合经济原理的简单口号,同时又是群众不能理解但觉极合感情的,叫民众向走不通的方向去碰撞,撞不通了,便归罪于共产党所要打倒的国家和阶级身上,好激起更广大的骚乱来。中国共产党的民众运动,在工人当中和在农民当中,所用的方法完全是如此。”

是不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列宁主义利用农民当炮灰”“极左分子不合经济原理的简单口号……归罪于要打倒的国家和阶级……”,类似的反共文宣,是不是已经铺陈了很久?原来这些,在20年代那个激荡的社会斗争时代,早就操办过了。而思想酝酿、凝聚意志的后边,是白崇禧、李济深屠杀工人农民学生的机关枪。

从这些文献里,还可以看到一些走出书斋、召集青年、立志“乡村建设”而扑灭阶级斗争的反共活动家。他们昨天拿着自己起草的名单,挎着驳壳枪,指挥捕杀了一大批工农群众运动的积极分子,今天则挽起裤管走到穷苦人民当中,向自己的追随者大声疾呼:

“什么帝国主义,什么军阀,什么第三国际,什么共产党,什么无耻政客,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腐化恶化投机种种妖魔鬼怪,无非欺负我们的民众不懂。我们只消把民众教会了,一切鬼怪无不消灭。穷、我们来造产,愚,我们来训练。”(沈定一)

而在今天,也并不乏“大批编练青年建设中国、走出危机”的温厚学者的……

C:

我作为短篇文献的录入者,有两个问题:1.对比今昔,自己反而感觉民国时期工人发声的平台比现在要多且更隐蔽。在现在这个信息平台和媒体被数字化的、高科技的资本主义体制垄断的年代,辛辛苦苦创出的网站很容易被信息海洋淹没,或者被垄断平台404掉。在这种垄断的背景下,信息的过于便捷流动反而限制了工人们的视野。今天,要如何才能更好发出工人的声音,将阶级力量凝聚?2.带有大量阶级情感的阐述,是否会造成事件的失真,因而反不利于宣传,导致在人们的反思后不会使人们去探究真相,而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B:

这两个问题,很深刻,需要尽量多的人一起思考。简单说,第一,工人的声音需要围绕工人自己的利益,这是凝聚力量、启发觉悟的根本。联系到民国文献的录入工作,那就是要帮助工人看清,围绕自己的利益,长久以来都发生过什么,进而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

第二,阶级情感不是煽情,煽情的要害是回避利益,而真实的阶级情感,表达的恰好是一个群体对它的基本生存状态,产生的感觉。这些感觉无论“好坏”,都有表达的权利。表达出来,同一阶级的人,可能互相找到对方。

那么,事实是否会因此“失真”?只有阶级的事实,没有包罗万象的,同时又抽象的事实。工人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性,就是最大、最需要工人阶级自己去了解的事实。

D:

《民主工人》写的那些老板把戏,我妈工作的商场里也不乏这样的操作。只不过那家商场更绝,加班连奖金都不给,真.义务加班。

A:

说到反省院里那些前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你们觉得今天的左派,今后也会有部分人这样转向吗?

E:

我觉得应该不存在什么“转向”。转向的前提是他们确实加入到阶级斗争去过,但现实是绝大部分左派并不关心工人斗争,他们热衷于激烈而丰富的“思zi想shuo斗zi争hua”,甚至不如投入湖水中下沉的石头那样有些余波,根本影响不到一般的工人和学生。

现在的左翼,感觉更多都是思想训练,比如多读“经典”,在抽象思维的层次去“模拟”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有什么真情实感的阶级认同。当然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左翼思想感兴趣,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风向的变化。有关于这些学生/青年的问题,我觉得需要回到工人的自觉队伍中去理解、解决。问题是现在根本不存在“工人的自觉队伍”。

未完待续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