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疫情的思考、危与机 -- 达闻奇
东汉的蔡伦(61~121)改进了造纸术,但是直到三国时期,竹简的使用仍然很普遍。
1996年长沙出土的东吴简牍就是证据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B4%E7%AE%80/77963
这个时期就类似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发明但仍未广泛应用的20世纪后半叶~2010年代。
塞冬写了一篇文章
北京塞冬
过去一周是一次高维空间现场直播
北京塞冬
02-03 23:42
阅读 10万+
″以前身处三维世界时,他其实根本没看见过自己的世界″
“坚持原创,干货满满的经济、房产和时评”
每年我们都会经历很多次舆论浪潮,但这一次的感觉很不一样。
这段时间的独特性在于:
所有人都闲着,有巨量时间生产信息和消费信息。特别是学历相对更高、八卦能力相对更强的80、90后年轻人都宅在家。
这件事跟每个人都相关,不分地域人群阶级,人人都可能是受害者。
几年前的雾霾大讨论只部分满足第2点,不具备第1点,且地域局限性很大。
由于这两点的存在,再得益于移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革命性的记录、生产和传播能力,信息不止局限于表面,还从方方面面、各个角度、从内部每个缝隙里暴露出来。
这种感觉让塞冬想到刘慈欣在《三体3》里对四维空间的描述:
“首次从四维空间看三维世界的人,首先领悟到一点:以前身处三维世界时,他其实根本没看见过自己的世界。。。
他会这样描述: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挡住它后面的东西,任何封闭体的内部也都是能看到的。。。
当所有的遮挡和封闭都不存在,一切都暴露在外时,目击者首先面对的是相当于三维世界中亿万倍的信息量,对于涌进视觉的海量信息,大脑一时无法把握。
他们看到的是并列出无限细节的人体、可以看到所有的骨骼和内脏。可以看到骨骼里的骨髓。可以看到血液在心脏心室间的流动和瓣膜的开闭,与对方对视时,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眼球晶状体的结构。。。
总之,对于三维世界来说你们现在有神一样的力量。但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对四维的适应才能使用这种力量。”
是不是很像这段时间沉浸在爆炸式信息里感受?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家被动接受信息。当智能手机和自媒体兴起后,在此前的各种事件里,信息的“高维化”开始有了雏形,但在全民关注度和内部信息露出这两点上难以两全。
一方面,内部信息难以透出:收益抵不过风险。这里的收益不止是金钱,还包括名声、关注度、或者就是简单的“对得起良心”。当关注度不够高、或者和大众利益/切身利益相聚很远时,透出信息的收益<风险。
另一方面,内部信息扒得越深,就越垂直、越专业、越和他人无关,传播度就不够。
而过去一周,就像10-20年前的春晚一样,具备全民关注度,比10多年前春晚更强的是,还具有全民利益相关性。
而就在这种高关注度和高相关性的同时——过去一周就好比春晚的摄影师开了直播、化妆师也开了直播、舞台上的道具也活过来开了直播、连演员身上的一只小蚂蚁也开了直播。
事件的各方一线参与者、一颗颗螺丝钉们在输出信息。那些虽然没有在一线但对整个体系和链条很熟悉的业内人士也在输出信息。
原本身处不同行业、不同垂直体系的人,通过微信群和论坛的讨论,拼凑出越来越清晰的图像,或是亲自出马(有大把空余时间),或是通过高度竞争的内容生产者加以放大,再互相碰撞。
终于,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高维空间现场直播”,让大家感受到——“以前其实根本没看见过自己的世界”。
回顾一下过去几天的热点:
1月23日:
武汉封城。
武汉团拜会、万人宴等话题从发酵到爆发。
1月24日:
河南硬核抗疫 vs 武汉F4。
1月26日:
湖北省发布会,省长108亿-18亿-108万口罩产能。
1月27日:
火神山渣土车被蔡甸城管锁扣。
武汉市长称此前信息披露不及时是因为作为地方政府需要授权。
1月28日:
CDC话题开始在论坛和微信群小规模讨论。
1月29日:
武汉警方通报“造谣8人”情节轻微只教育批评,网友挖掘出并非普通人而是有专业背景医务工作者。
CDC话题在论坛和微信群逐步形成一些共识。
1月30日:
CDC“抢发论文”争议,“高福”上热搜。
黄冈唐主任一问三不知事件。
红会问题开始小规模发酵。
武汉病毒所所长履历问题在论坛和微信群小规模发酵。
1月31日:
CDC话题大规模传播,出现“10万赞”公众号文章。
红会口罩分配给莆田系医院事件,协和医院缺物资+辟谣,红会话题爆发,批量出现“10万赞”公众号文章。
2月1日:
双黄连事件,批量出现“10万赞”公众号文章。
红会央视直播被保安阻拦,鄂A026**领口罩,再次发酵。
2月2日:
因双黄连事件,武汉病毒所所长履历问题出现“10万赞”公众号文章。
把这些话题梳理成时间线:
可以发现,大部分话题已经是网友自发挖掘和生产,有的比较简单,如渣土车被锁,一张图片+一波讨论结束。
有的则更复杂,典型的如红会、CDC和所长三个话题,最开始都是论坛和微信群小规模讨论,再通过微博广播式放大,最后变为爆款10万赞公众号成为公众事件。
而这三个话题之间又有不同:
红会话题:官方采访/直播+网友个人拍摄+医院官方“辟谣”+医生护士个人披露,多角度全方位一波又一波热度,是本次最具有“高维度”属性的话题,信息披露方式之多,内部视频图片证据之广,此前罕见。但红会话题还不算完全由民间自发生成。
下图是塞冬梳理的一些红会话题的代表性事件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到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热度发展趋势。
CDC话题:最初在大学论坛+学术圈微信群小范围讨论,后因为“抢投论文”事件发酵为热门微博,第二天经自媒体产出多篇爆款公众号,48小时一气呵成。
这是一次完全从小众自组织开始,由专业人员从论文和公开信息中发掘出可疑点,同时伴随高学历吃瓜群众的小范围讨论,持续迭代更新论点论据,最后被自媒体放大成公众事件的过程。
以往这样的话题通常就进化到小圈子八卦这一层,由于本次的高关注度,最终成为此前难以达到的传播广度。下面梳理下CDC话题的传播过程:
1月28日:高校论坛小规模讨论
1月29日:出现无记名汇总性长文
1月30日:爆款微博
1月30-31日:爆款公众号文章
1月31日:CDC辟谣
我们将“高福”和红会话题的搜索热度做个对比,可以看到其逐步变热和在辟谣后逐渐降温(同时也被红会话题替代)的趋势。在高峰期,这位疾控中心主任名字的搜索热度能达到红会话题的一半。
所长:武汉病毒所所长的飞速升迁历程和其院士丈夫高度重合的学术经历在过去很多年只是生物小圈子内的八卦,大概就是百、千数量级知晓。此前也曾有过万、十万数量级传播的经历(其院士丈夫称部分高校博后待遇过高,被年轻科研从业者们抬出这个老瓜)。
本次发酵的过程和CDC话题类似,也是从小范围讨论走向大众热点,成为百万~千万量级群众讨论的大瓜。
和CDC话题不同的是,所长话题其实和本次疫情并无直接关系,而是受到双黄连事件超级关注度带来的“溅射伤害”。这说明了一个问题:由于上亿80、90后“赋闲在家”,哪个机构和单位要是作出挑战新生代智商的事,就容易被新生代们扒得干净。
下面将所长和院士丈夫的搜索指数和“武汉红十字会”进行对比,也可以看到其发展阶段:
塞冬对CDC和所长话题的生产和传播经历感触都很深,基本是“看着长大的”,对所长话题还曾在微博上做一次预测,结果在第二天得到应验。
ps:微博ID “北京塞冬”,其实每篇文章后面都有写,但每次都有人私信问。
这些话题的诞生和爆发能提炼出一些共性:
一部分平时可能是“养闲人”的部门和组织,在突发事件时容易暴露能力短板,典型如唐主任话题和红会话题。
一些传统机构对当前这个信息时代的认识不足,比如双黄连事件,可能只是中成药圈内在公共卫生事件时的例行发声,做一些原本主要是垂直领域PR的事情,但没有意识到聚光灯可能会照到自己身上。
缺乏在聚光灯下做事的觉悟,平时习惯性的小动作没有收敛,最终成为大舆情。
当然,也正是这一次的超级聚光灯,特别是大量平时996的年轻人在手机屏幕前吃瓜,让这些平日里的灰色阴影被照亮。
除了这几个代表性事件以外,过去一周还穿插着一些持续性话题,如:
火神山医院建设直播。
来自各方面的病毒知识和防疫科普。
每日疫情数字深入分析(推导出武汉接诊能力上限问题)。
海内外民间自发救援努力。
各类从组织层面的八卦和分析。
下面以“火神山医院”为例,其搜索指数从建设开始一直保持高位,持续时间长,但大多数时候的热度都不如上面三个热点话题的巅峰期,其建成之日最高峰时也没赶上红会话题。
火神山医院最高峰时达到4000万+的直播观看量,这可能是导致央视全面拥抱新媒介的最后一根稻草。从两天前开始——《新闻联播》首次在微博等新媒体上进行直播。
传统媒体人对新媒体的拥抱很早就开始,久一点的胡主编,近一点的《新闻联播》主持人的每日短视频。本次许多热点报道也来自央视的新媒体团队,使用网络直播而不是传统渠道获得了巨大传播力。
不只是信息和舆论效果,移动互联网+自媒体,在过去一周的患者求助、物资捐助和分发等方面也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两座专门医院建成之前,武汉的医疗资源已严重不足,微博上出现了不少重症患者求助的案例,他们中的一些幸运儿因此获得住院救治的机会。
很多海外的校友、老乡群体,或者个人,通过微信群进行自我组织,完成物资采购,通过微博、公众号等发出声音找到物流渠道,一些明星电商物流企业也通过新媒体开放自身能力进行协助。
这些都让人感受到高度信息化所带来的变革。
总的来说,在过去一周里,我们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信息饱和度轰炸洗礼:
谣言、辟谣、反辟谣、反反辟谣
传统媒体、内部工作人员、患者、求助者、路人甲
一手信息、二手三手加工、初级分析、高级分析、跨学科分析
普通网民、微博大V、公众号、短视频平台
这种感觉不仅像是刘慈欣描述的身处三维空间的人首次进入四维空间的感受,还呈现出一种新世代场景——就像一个巨大的社会大脑,一个个智慧体通过高速移动网络和wifi连接起来,飞速传递着数据,运算结果以极快的速度迭代着,得出越来越清晰的场景。
身处这样的信息洪流当中,作为其中的一个智慧节点,塞冬自己感觉获得的知识量是巨大的,对事情的认知、再认知、以及反复认知,不停得到更新和纠偏。在论坛、微信群里,也能看到一件件事情通过讨论和信息更新而逐渐趋向接近于真实的方向。
最后,也正如《三体3》里所描述的,高维空间是碎片而不易获得:
“狄奥伦娜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真正的魔法师。而在这之前约十小时,短暂的魔法时代也结束了。
魔法时代开始于公元1453年5月3日16时,那时高维碎块首次接触地球;结束于1453年5月28日21时,这时碎块完全离开地球;历时二十五天五小时。
之后,这个世界又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
通常而言,在大型公共事件发生后一段时间,会有几天相对宽松的舆论窗口期,在传统的bbs、论坛时代就曾出现过非常火热的反思大讨论。
过去一周的窗口期比较特殊,由于本文开头所讲的两个特殊性,它升级为了一次“高维空间现场直播”。
但窗口期总会结束,比如从今天(2月3日)起,这个高维碎块可能就会离开了,四维空间向三维跌落,内部信息释放的成本加大,传播途径减弱,信息洪流平息,人们重新回到那熟悉的、只能看到事物外表的三维世界。
当然,过去一周的这种独特经历,应该会很深刻地记录在大家脑海里,成为一种共同记忆——希望这种记忆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动力。
微博id:北京塞冬
公众号:黔财有话说
知乎id:塞冬
本号其他原创文章:
新冠肺炎对经济的影响可能会大于非典
当小区难以挽回地走向衰败
超低生育率养成记
我们并不是“命中注定要住拥挤的房子”
当不靠谱数据遇见超乐观估计——林氏“吉林药方”一周年(下)
为什么必须把房产转移到省会及以上城市
有理想的中国IT企业,正在全球攻城略地
破局”中国芯“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北京塞冬
为喜欢的创作者加油
评论 49
这是B0UNCE
2020-02-04 10:35:57
回复@Obama161:感觉现在贼累 看新闻得思考真假 看论文还得思考真假 脑细胞都累死了😷
Witnessofmyself
2020-02-04 10:22:58
只可惜即使有技术的支持,舆论的生发也受着阻碍,有些时候舆论更多是被堵而非疏。
这样的网络热潮是前所未有的,他和洛阳纸贵一样都是新型信息技术普及的表现。但是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它对印刷书籍、广播电视的取代,这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恐怕会远大于魏晋时期纸张对简帛的取代。
在周、晋、宋三个代偿性大一统的时代中,周是表现最好的,也是三者中生产力/信息技术发展变化最大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被曹刿称之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时代。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也说长安十二时辰 11 贼不走空 字1795 2020-02-04 03:33:59
🙂张小敬历史上确有其人 9 达闻奇 字696 2020-02-06 03:37:24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本次疫情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洛阳纸贵」的时代
🙂广东人有句话叫长命功夫长命做。 27 天煞穆珏 字616 2020-02-03 10:39:17
🙂对分析点赞,对建议保留意见 17 anne2607 字1734 2020-02-03 03:06:00
🙂我提的都是治标的方法 11 达闻奇 字1346 2020-02-03 21:56:02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