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Joshua Freeman:巨兽兴亡录 -- 万年看客
四十年代后期,苏联一边忙着扶助东欧各国共产主义政党巩固政权,另一边也在东欧地区推行着自己的社会主义城建模式,即围绕着大规模工业项目修建新城。就像在苏联境内一样,在东欧地区推行工业城市的动机也部分源自经济考量,也就是希望通过集中投资重工业加快经济增长。大部分东欧国家都从没发展过工业,仅有的两个例外是东德与捷克,而且这两处地区的大部分工业基础也已经被战争摧毁了,至于德国其他地区的工业设施则被苏联当成战争赔偿的一部分全都拆卸带走了。因此这些国家地区的工业化必须从头开始。但是作为示范项目的工业城市集群同样还具备重要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功能。东欧各国共产党在二战结束时的势力都不大,全靠苏联红军撑腰才得以掌权上台。因此如何维持统治合法性,如何动员全国人口进行重建(德国与波兰的战争损失尤其严重)以及如何为庇护他们的苏联赢得本国民众的好感也就随即成为了摆在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面前的紧要挑战。工业样板城市——全新社会主义社会的先驱——将会实现所有这些功能。好几座此类示范城市都是为了支持新建炼钢厂而存在的,例如东德的斯大林施塔特,匈牙利的斯大林瓦罗斯,波兰的新胡塔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奥斯特拉瓦。史学家将这一轮城建与所谓的“钢铁崇拜”联系了起来,而钢铁崇拜又与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密不可分(斯大林原本姓朱加什维利,斯大林这个姓氏是他成年以后自己改过来的,意为“钢铁之人”)。共产党领导人认为钢铁是工业发展与军工生产的关键,而这两者又随着冷战的降临变得越发重要起来。少数打破上述模式的城市之一是保加利亚的示范城市迪米特洛夫格拉德(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支持的是一座化工厂。迪米特洛夫格拉德与斯大林施塔特都有自己的水泥厂,为城市提供苏联阵营格外喜欢的建筑材料。
这些新工厂与新城市被大张旗鼓地推送到世人面前,成为了理想当中的社会主义的第一批活化身。新兴人民民主政权当中着力赞颂工业与工人的造像与仪式自然与这些新工厂以及新城市密不可分。1948年波兰发行的一百兹罗提面值钞票正面印着一名矿工,背面是一幅工业图景,其中坐落着相当老式的厂房建筑,一根根烟囱喷吐着浓烟(这样的设计思路与百元美钞可谓大相径庭:美钞的一面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另一面是独立厅)。东欧各国政府都呼吁国民奋力拼搏尽快建设工业基地,组织了青年突击队,还招募了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全职建筑工人。大部分工人都很年轻,他们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新社会的光明前景。尽管每一座示范城市都有独特的特征与历史并且反映了各自所处国家的国情,但是它们的共通之处也有很多。首先,它们的规划人员与建筑师全都向苏联专家咨询过城市的整体布局甚至每一座建筑的结构。其次,这些新城的最突出特色与其说是社会主义,倒不如说是城市主义。一开始有些城建规划设想了住房分散的布局,旨在消弭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硬分界,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绿色空间与配套可耕地。但是规划人员很快就更换了档位,采用了更高的居住密度,并且抹消了城区界线以内的一切园林用地。
导致这一变迁的因素有很多。第一条就是成本。修建单元楼一般用的都是标准化设计,很多情况下还会大量采用预制建材,因此修建一栋单元楼要比修建很多小型公寓更便宜。这一点对于住房需求很大的国家来说尤其要紧。其二,布局紧密居住集中的城市更有利于当局提供社会与文化服务,而这两项对于旨在宣扬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示范城市来说也很重要。第三,东欧工业城市的城市主义鲜明驳斥了战后资本主义西方世界追求分散的建筑风潮,例如英国的新城镇,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卫星城,还有美国的大面积城郊居民区(东西对峙的柏林市成为了两种城建理念比拼高下的舞台:东柏林的楼房排列紧密,街道两侧竖立着连绵的高墙;西柏林的建筑分散错落,其间还点缀着花圃)。当然,示范城市肯定少不了宽阔的中央大道与占地面积显著的市中心广场,因为这两者都是举行游行集会的必需场所。此外城里还会有类似游乐园这样规模更小的城市主义特色。工业城市的建设用意就在于彰显现代化与新气象,充当通向未来的门户。因此任何看似旧式乡村生活的事物——包括独栋小屋与小块绿地——似乎都成了针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反动弃绝。
尽管东欧各国的示范城市全靠苏联才得以建立,但是这些城市却成为了各国民族主义的聚力核心。城市里随处可见弘扬本国与苏联友谊的套路化宣传:纪念碑、苏联捐赠的建筑,斯大林造像,以及以苏联领导人命名的工厂等等。但是这些定居点的用意并非实现抽象泛化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充当国家建设——尽管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载具。讽刺的是,由苏联强制出口到东欧各国的社会现实主义审美观反而助长了这一趋势,因为这一观念主张建筑物固然应当具备社会主义的内容,但同时还应当具备民族国家的形式。许多新工厂与配套城市的建筑也就顺势而为地采取了彰显国家历史的主题与风格。社会主义建设在比喻与字面意义上都被描绘成了一出彰显国家身份认同的戏剧。绝大多数此类工业示范城市都始终没有完工,至少没有按照原本的规划完工。斯大林在1953年亡故之后,苏联多少放松了一下控制各个卫星国的缰绳,东欧各国就此不再必须遵循套路尊崇苏联的独裁统治者了。以不管不顾的高速度建设大型工业设施与新城的代价十分高昂。人们曾经认为集中投资搞大型项目可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并且刺激更广泛的经济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如此之多的财政与政治资本投入寥寥几个项目当中造成的扭曲效应变得越发显著,这条发展路线看上去也越来越不可取了。这些工业中心刚刚开始兴建没出几年,原本的建设计划就纷纷遭到了缩减或者废弃。少见的计划规模增长大致出于临时发挥,全无章法可言。大部分“第一批社会主义城市”很快就跌入了默默无闻的境地,城市名称遭到更改,城市本身遭到遗忘,沦为了世人眼中斯大林时代的刻奇残余。
但是新胡塔市并未遭受这样的厄运。这座城市是最大最重要的东欧新建工厂的所在地,可以算得上是最后的斯大林主义乌托邦。早在二战开始之前,早在波兰建立共产主义体制之前,就有人设想过要在波兰腹地修建一座大型炼钢厂。1947年,波兰政府向曾经在苏联工作过、并且参与过马格尼托格尔斯克厂区建设的美国弗里恩工程公司订购了一批大型炼钢厂设计方案。但是随着冷战紧张局势的加剧,这份合同也遭到了废弃。1948年波兰与苏联签订了经济协议,1949年苏联又成立了联通东欧各国的经济互助委员会,为东欧经济建设新开始奠定了框架。于是波兰转而与苏联合作建厂,而苏联则打算建设一座能够供应整个共产主义阵营的巨型工业设施,要将东欧其他示范城市负责支援的炼钢厂全都比下去。苏联向波兰提供了4亿5000万美元的借款来修建这座工厂(要是苏联允许东欧国家参与马歇尔计划的话,美国大概也会提供类似数额的借款),在克拉科夫以东六英里处选好了厂址,设计了全套生产设备并且制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在苏联炼钢厂培训了1300名波兰工程师,还派出了熟练工人与技术专家去协助工厂投产——总而言之这一回苏联在波兰扮演了二十多年前外国公司在苏联扮演过的角色。
本着斯大林主义的精神,波兰政府开始大干快上地迅速修建新胡塔炼钢厂(后来更名为弗拉基米尔.列宁炼钢厂)。这片厂区是波兰一六计划(1950-1955年)的主打项目,厂区占地面积足有2500公顷,耗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分阶段兴建,最终包含了五百余座建筑(包括专属的配套发电站与供暖站)。1954年第一座高炉点火,标志着工厂正式投产。随后厂区里又修建了更多的高炉以及炼焦炉,一座烧结炉,还有若干座平炉与电炉。1958年冷轧车间投产的时候,工厂里共有员工17929人,年钢材产量160万吨(相当于二战之前波兰国内全部二十三座炼钢厂年产总量的一半),其中大部分都出口到了苏联。接下来厂区继续扩建,修建了更多的炼焦炉与平炉,一座管道焊接车间,一座电镀车间,以及一座简易氧气炼钢炉(这一回采用了一部分从西方国家进口的设备)。1967年,厂区的第五座高炉投产,其规模在全世界位居前列,而且超过了苏联国内的任何一座高炉,厂区内的劳动力数量也达到了29110人。波兰人的一份记述辩称如此持续不断的扩建“显而易见地证明了当局对于宏伟壮观的热爱——其主要动机并非经济而是政治。”这份记述还认为只能烧硬质无烟煤的巨型高炉是一笔很不划算的投资。接下来厂区又新建了切片车间与轧制车间,1978年厂区钢产量达到顶峰,足有650万吨;次年用工人数也达到顶峰,共有38674人(超过了美国的一切炼钢厂,尽管依然赶不上马格尼托格尔斯克)。*
*【就用工人数而言,美国钢铁公司旗下规模最大的炼钢厂是伯利恒钢铁麻雀角厂区,此地在1957年雇佣过28600人,年钢材产量达到了820万吨。排名第二的加里厂区在1976年用工人数达到顶峰,共有25000人。1996年该厂区仅剩下了7800名工人,年钢材产量为1280万吨。】
尽管新胡塔市本身就像工厂一样成为了国家骄傲的化身,但是城市的建设过程却漫长而又艰苦。炼钢厂的建设确实运用了不少重型机械,但是有限的资金意味着居民区与商业区的建设主要依靠人力、铁锹与独轮车,起重机只能偶尔用一下。物资短缺与管理不善都导致了施工进度的滞后,建材质量的低劣则留下了无数隐患。当局大力发动宣传攻势,在建筑工人直接举行生产竞赛,还额外征召义务工人,一切都是为了推进“伟大的社会主义工地”的建设速度。工厂与城市的施工现场都大量雇佣了女工,一方面是为了推进性别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手的确不够用。许多女性都从事了以往只让男性从事的蓝领工作,工厂那边有女子铸造班组,城市里则有女子砌墙工与粉刷工。由于住房建设实在赶不上工厂的扩建速度,也应付不了不断涌入的工人洪流,许多年里新胡塔的大部分市民们都只能挤在简陋寒冷的同性别集体宿舍里。有时十几名男性或者女性只能挤在同一间房间里,缺少最基本的个人卫生条件。所有这些完全就是当年马格尼托格尔斯克的情景再现。不过到了五十年代中期,住房短缺与居住条件恶劣的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1949-1958年之间,新胡塔市新建了14885个住宅单位,1960年原定的城建规划也终于彻底完工了,此时城市人口已经逼近了十万。许多居民对于这座城市的观感都很不错。
新胡塔市的城建布局是半个八边形,八边形的中央是广场,几条主要干道从广场辐射出去直通八边形边缘(2004年该广场被正式更名为罗纳德.里根广场)。炼钢厂区的大门位于中央广场的另一侧,距离大约半英里。尽管站在广场上很难看清工厂,但是在工厂的全盛时期无疑能看到工厂烟囱里冒出的烟柱——恶名昭著的污染源。厂区与城区之间有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城市中心具有显而易见的城市主义特质,还在美术馆与广场等地大胆采用了文艺复兴风格的设计元素,与同一时期规模大致相当的美国工人新城形成了鲜明反差,比方说纽约州的利维顿与加州的雷克兰。这两座城市的设计思路都是以汽车出行为基础,民居多为一家一户的独立别墅。在新胡塔市则不然:这里的干道两侧与两条干道之间都矗立着联排的单元楼,若干排楼房聚成一组,每组可容纳五六千名居民。这些楼房至少也有两层,最高则有七层。从街头看去,宛若高墙一般的联排楼房似乎有些大而无当。但是只要离开街头来到楼房背后,就会发现另一个别有洞天的世界。这里环境清幽且人情味十足,草坪、操场、学校、日托中心、车库以及晾衣绳填充了居住空间,每一片住宅群落的设计思路都是要尽量实现自给自足,一楼门头房里开设了商店、医务室与图书馆,还会提供许多其他服务。电影院、剧院、百货商店餐厅以及其他公共设施一般都位于住宅区的步行范围之内,还有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将其与克拉科夫连接了起来(1951年克拉科夫将新胡塔纳入了自己的行政区域之内)。这样的社会组织实际上遵循了当年高尔基市早期工人定居点的建设思路,以更现实且没那么极端的方式拥抱了集体生活。
新胡塔市的城建规划一直在修改,就某些方面而言这样的修改其实对城市有利。城里修建的第一批住房条件还很简陋。但是由于设计人员想让新胡塔市呈现出全新社会主义社会的面貌,接下来修建的很多住宅都遵循了远高于当时波兰一般水平的居住标准。这里的住宅面积更宽敞,配备了私人卫生间,内置收音机,每条楼道都安装了一部公用电话,厨房里安装了风冷柜,高层住房还配备了阳台。五十年代上半叶完工的住宅区造型还无甚特色,周身散发着社会现实主义的顽固气质。但是与其他地区的类似房屋相比——例如东柏林斯大林路(如今已经更名成为了卡尔.马克思路)两侧的建筑——新胡塔的住宅高度并不算高,尺寸也并不算大。尽管偶尔依然有人会把巨物崇拜的帽子扣在这座城市头上,但是新胡塔其实避免了这个毛病。原本的城建规划打算在城市中轴大道两头各自修建一座巍然高耸但却毫无吸引力可言的市政厅与大剧院,后来这项规划也遭到了抛弃,从而维持了这座城市的宜人规模。此外设计人员还试图将波兰文化的传统元素融入建筑当中,有些设计很精彩,也有些设计很扯淡。前者包括小巧的人民剧院楼顶的八角塔楼(全波兰最具创新精神的剧团之一就位于这里),后者包括厂区的两座办公楼之一,建筑制式效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楼顶还有一圈波兰风格的胸墙。斯大林死后,新胡塔市的建筑风格更是日渐趋于多样。比方说有一片住宅区采用了源自朗.柯布西耶的现代主义“瑞典风格建筑”。不过为了削减成本,这批楼房并没有安装电梯或者木地板。随着城市人口超过预期,城市边缘兴建了更多住宅。许多此类住宅的外观都是现代主义风格,不过内里的建筑质量却不敢恭维。高低不一的楼房之间用绿地隔开,附近商店或者文娱设施的数量也寥寥无几。无论是在共产主义阵营还是在资本主义阵营,这种城市建筑风格都是当时的时尚。
旨在作为社会主义波兰对外宣传窗口的新胡塔市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关注。这座城市招待过的国际访客包括赫鲁晓夫、戴高乐、海尔.塞拉西、克瓦米.恩克鲁玛以及菲尔德.卡斯特罗。无数小说、新闻、电影乃至乐曲都将这座城市及其炼钢厂当成了创作题材。炼钢厂的形象曾在1951年与1964年两度登上邮票。总体而言,宣传品与艺术渲染当中的新胡塔市形象都十分积极正面,被颂扬成为了社会主义未来的起点,“国家的骄傲”,“繁荣的熔炉”。但是被共产主义当局在国家叙事当中捧得如此之高也使得新胡塔市难免木秀于林,沦为了针对社会主义建设项目的批评意见的集火目标。1955年,一贯被人视作铁杆共产主义作家的亚当.瓦泽克创作了名动一时的《写给成人的诗》,公开批评了波兰社会主义。诗中对于新胡塔市(“新的黄金国”)以及其居民(“伟大的迁徙,裹挟着乱七八糟的抱负……脏话、羽毛枕头、一加仑伏特加以及渴求姑娘的色欲全都堆叠在了一起”)的描述十分丑陋。早在炼钢城市、波兰以及整个共产主义阵营即将被下一场革命席卷而过之前,安杰伊.瓦依达就在1977年出品的电影《大理石人》当中借助新胡塔市对波兰共产主义的历史与神话进行了痛苦而又清醒的回顾。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七,“富士康之城”——中越两国的巨型工厂 4 万年看客 字10657 2019-03-08 18:23:02
🙂9,全球巨型化 1 万年看客 字8632 2019-03-08 18:21:31
🙂8,社会主义的公民们 1 万年看客 字18835 2019-03-08 18:19:52
🙂7,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城
🙂6,高歌猛进的苏联巨型化 5 万年看客 字7426 2019-03-08 18:14:58
🙂5,逐渐消失的工人 2 万年看客 字2808 2019-03-08 18:11:27
🙂4,生产活动分散与生产规模缩减 2 万年看客 字18491 2019-03-08 18:09:26
🙂3,产业工会化的成果 万年看客 字4393 2019-03-08 18: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