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的喀什, 我的南疆 -- 故乡在喀什

共:💬4020 🌺39786 🌵15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44. 自由贸易原生态 新疆的海(二)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地域的人总有共同的特点。如:山西人对醋就非常在意。解放战争期间,山西的兵是“缴枪不交醋葫芦”的。在中巴公路上的洪扎(坎巨提,或罕萨)的杏干非常有名,但如果在冬天买,塔吉克小贩最多只给卖2袋。新疆刚和平解放时,南疆买杏子是按“踹”的。给5分钱或者1毛钱,然后你可以踹一脚杏子树。掉下来的杏子就全部都是你的了。

说起喀什与周边地区的贸易,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在过去的岁月里,喀什的商人在输出什么商品?喀什的贸易路径是怎样的?

南疆近百年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分2个方向。一,是对克什米尔方向。按照现在丝绸之路的划分,克什米尔方向就是丝绸之路的中路和南路。南疆输出克什米尔的商品主要是轻工业制成品。大家知道的比较多的是:地毯,丝绸,羊毛,小刀和杏干。因为地毯和丝绸主要是和田产的。小刀和杏干主要是英吉沙产的。在这条商路上,喀什是比较尴尬的。因为在这条商路上主要的两帮人是印度人和莎车人(含叶城和泽普)。在解放初期,莎车和西藏一样,都有不少常驻的印度商人。在那些旧的商道上,现在也还有一些祖籍南疆的维吾尔人。这些维吾尔人散落在旧商道上,上几代口授的故事就是历史。他们的祖籍一般都在山那边的莎车,叶城,泽普等地。在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以前叫北部地区)的首府吉尔吉特市有一个叫中国巴扎的市场。那里有一些卖烤肉的摊子。那些摊主都维吾尔人。南疆对外贸易的历史都藏在他们的故事里。不过有一种重要的出口商品一般都被人忽视了。这就是喀什的馕。洪扎地区卖杏干的传统就是和山地的食品短缺有很大关系。一包杏干在灾年就可以是一家人的救命粮。所以惜售就成了传统。莎车商帮比印度人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莎车人有多余的馕可以用来交换。在粮食短缺的时代,一个馕换不来的东西可真不多。大不了,再加半个或者一个。与输出的东西差别很大,南疆从克什米尔输入的东西主要是奢侈品或者轻奢品。如:手表,自行车和毛呢料。还有就是染料。染料对于南疆的工业制成品地毯有着特殊的意义。当今现代工业化织出来的和田地毯和以前有着巨大的差距。差距之一就是染料的使用。1990年代,和田地毯曾经尝试着出口欧洲,但铩羽而归,颜色不正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人背驴驼到和田的染料是天然的,矿物制成的。火车和卡车拉来的染料是化学的。貌似相同的蓝色,在火眼金睛的行家眼里,其实千差万别,这种差距就让和田的地毯与艺术性和收藏价值大打折扣。在巴基斯坦的街道上,经常可以看见2 人一组的阿富汗少年扛着一张地毯走街串巷地叫卖。莫非以前和田的地毯也是这样行走的?莫非昨天和田地毯上也曾似今天阿富汗地毯上的色彩一般拙朴?

二,是对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方向。对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方向的贸易通道,其实就是草原丝绸之路的最南一支。与对克什米尔方向的通道不同,草原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要规范得多。这首先因为沙俄和苏联在贸易经营方式上的传承。对苏方向上的贸易主要是通过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斯木哈纳)和别迭里口岸(阿克苏地区乌什县,1930年代关闭)进行。南疆往外出口的主要是食品,进口的主要是苏联产的工业品和畜产品。细想起来,从草原丝绸之路上来的东西这么多年变化倒还真不大,当然,天然气除外。作为贸易枢纽,喀什在转口和金融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转口,主要指的是把苏联进口的羊毛通过商队运往克什米尔地区。在印度独立前,克什米尔的洗毛业非常发达。干净的羊毛或者毛条再从克什米尔发往英国。然后,英国的毛布再销售到全世界。正因为这种转口贸易以喀什为枢纽的,喀什在几条贸易商路上的金融业是比较发达的。在喀什,流通着卢布,卢比,银元,喀票和黄金。货币兑换在喀什是比较古老的行当。即使在封闭的12年之中,因为修建中巴公路等项目,喀什的外币兑换等业务基本上一起都存在着(1969 - 1981,1969年吐尔尕特口岸关闭,1981年红其拉甫口岸开放)。等1981年喀什再次开放时,喀什当地的商人其实没有恍如隔世的感觉。毕竟10几年也只是几个瞬间而已。

如果外币兑换有着政策和政治的大背景在那里,喀什的黄金交易基本上就没有停止过。艾提尕清真寺附近的金饰店一直在起着非正式银行的作用。南疆维吾尔妇女身上的黄金经常在金匠们的手中一会儿变成物件,一会儿变成块。喀什生意人的口中上海,广州甚至香港都是常用词。

如果说红其拉甫的开通更多是政治姿态上的开放,吐尔尕特1992年的洞开则给南疆的生意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舞台。从吐尔尕特,南疆人走到了莫斯科,走到了阿拉木图,走到了迪拜,有的甚至走到了欧洲。但是,随着南疆人走出去的喀什制造却越来越少了。数来数去,也就是葡萄,水泥和棉花可以聊以自慰了。当然,和田产的丝绸也有走出去的,但那些名不正,言不顺,和擦边球的套路都让人更愿意沉默关注。

1992年以来,在吉尔吉斯出现了一种叫“吐尔巴扎”的市场。吐尔,即tour。所谓吐尔巴扎就是旅游者出售以行李名义带来的货品的集市。这种市场在俄罗斯和东欧也曾经出现过。苏东波之后,为了解决日用品供应紧张的问题,类似的市场曾经在独联体和东欧国家非常普遍。随着经济的恢复和与欧洲联系的密切,俄罗斯和东欧等国2000年后纷纷取缔了类似的市场。只是作为夹在几大经济体中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则有意无意的默认了这种市场的存在。如果要认真地研究南疆就业人员的现状,南疆从业人员最大的群体就是围绕着“吐尔巴扎”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人员了。细究起来,这样的人大约有3-4万人。这群人首先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吐尔巴扎”,一头在“口里”(新疆对内地的称呼)。至于资金,也都是自筹的。南疆的护照管理是全国最严的了。但是,这些人的腿可不是政策能够栓住的。有的人在吐尔巴扎已经生活了20年了。南疆,喀什成了回不去的故土。不过,与小有知识的人不同,这群人非常豁达。段子都是一张嘴就来。想想这也许也算是一种进步吧,毕竟,能在不是故乡的地方生根也是一种历练。就是这群人,撑起了南疆进出口的百分之九十。

对于这群人的态度,在南疆也是有区别的。在可以种棉花的巴州,阿克苏,喀什和和田,这种人是比较憋屈的。在不可以种棉花的克州,这种“两头在外”的经营反而是被鼓励的,也许是因为地薄人少,也许是因为同文同种(吉尔吉斯在中文就是克尔克孜,克州的全明是克孜勒苏克尔克孜自治州)。不过,比较黑色幽默的是,克尔克孜族更喜欢放牧,做贸易的极少,做贸易的大多数都是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感慨起来也比较有意思:都是维吾尔,怎么差上几公里,差别就那么大呢?

贸易或者是被逼的,如:克尔克孜族就不种粮食,克什米尔地区许多地方没有办法种粮食。所以,交换或者劫掠就成了必然。贸易或者是被驱使的,毕竟和田人自古就缫丝,自己肯定穿不完,与其浪费,不如拿出去交换。

不管怎么说,贸易是有人来搞的。只是,贸易是自由的吗?自由的是贸易吗?南疆人很少考虑这样的问题。能做下去就做,不能做下去就不做。这种原生态的贸易在张骞来南疆之前就存在了。以后会怎样?希望会好吧。英什安拉(Inshallah 阿拉伯语:老天保佑)吧!

通宝推:wage,青颍路,审度,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