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龙眼和解甲的争论想到的 -- 擎箭天使

共:💬151 🌺1121 🌵1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王钟翰先生的研究厘清了“包衣汉姓”和“汉军八旗”的区别

“包衣汉姓”和“汉军旗人”呢,本来是泾渭分明的。这个呢,在《八旗通志》之类的书里,记得很明白。

但是,后来呢渐渐有些混淆,连一些权威史书中,都有“包衣汉军”之类不规范的说法。

原因有二,一是清官方政策使然,比如说科举,福格在《听雨丛谈》中提到

自裁汉军专缺后,八旗汉军除内阁侍读、大理寺丞、六部汉字堂主事、中书、笔帖式仍有专缺外,其余均借补汉缺,故仕途淹滞者多。若内府旗鼓,按《八旗通志》内统于上三旗满洲都统,本与八旗汉军不同。《满洲氏族谱》内谓旗鼓人为满洲旗分内汉姓人。其在内府仕途,均与满洲相同,氵存升九卿,亦占满缺惟中进士分部院观政,则与八旗汉军相同,亦近世之误也。

这里所谓

惟中进士分部院观政,则与八旗汉军相同。
在另一则中提到

内三旗管领,初谓之浑托和。每一管领下统有满蒙汉三项人,康熙年间考试,均归于满洲,今则汉姓人亦归于八旗汉军考试。由科甲出身,胥隶汉缺,未详始自何时也。在内府仕进及升转京堂者,仍隶满缺,在《通谱》内亦谓之满洲旗分内汉姓。

福格这里未详始自何时也,据王钟翰(?我记得应该是他的文章)考证,大概是雍正年间,这里具体的年份有明确的档案记载。

而清官方政策的变动,必然影响社会阶层的构成,这一点很好理解,比如说“高考加分”就增加了少数民族的数量。

第二个原因呢,这里你提到

内务府三旗的人,虽然身份是奴仆,但可以取得比较高的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一词怎么说呢,其实啊,微妙得很,很难说高。

举个例子吧,比如说高鹗出身包衣,但是呢,却让人误会他是汉军。同时呢,正如你文中提到,

而隶内务府的包衣汉人习惯上也称为汉军,同样是面子问题,很容易与八旗汉军弄混。
这一点在清人笔记中有记载,所谓自称只有往高里称,没有往低里喊的道理。

还有就是清朝官方的褒奖,多有将汉姓出包衣,归汉军的记载。

当然,这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呢,包衣汉姓的社会地位实在微妙得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