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简单看法 -- 林风清逸

共:💬347 🌺2557 🌵5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公有制改善应该按照什么标准衡量?

是按照比例高低,还是按照决定经济走向的重要程度,还是按照符合当前生产力水平的适应程度,还是按照符合生产关系调节水平的适应程度?

以前旧的思路就是,既然要建设社会主义,要建设共产主义,那么就要全面实行公有制。实践中,全面公有制很快就被证明在现实条件下还不能实现。于是就退了一步,保留私人财产,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是还是不行。再后来又退了一步,实行小集体所有的小公有制(这一小段文字所涉及的事实牵扯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书看看,印象中有现成的书)。这个小集体所有的小公有制,也有很多不同的层次,比如公社集体公有制,以及最后确立的队为基础的、实际上以生产队为范围的集体公有制。这是从马克思时代一直到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实践。整个实践的基本特色就是“公有制的全面性越来越低”。

这些实践都在努力尝试直接实行公有制。客观来说,其成效也是有的,比如在社会层面上让人类广泛尝试了新技术条件下的公有制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为跳出私有制垄断提供了大量经验。

然而很多人并不是在这个认识基础上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大部分人看待社会主义,其思路都建立在“社会主义等于公有制”、“社会主义必须全面实行公有制”、“公有制就是全部公有、全面公有”的基础上的。他们甚至不能认识到,即便是在他们理想中的情况下,理想中的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和中国也从未实现过全部的、全面的公有制,而只能实行小块的、小集体所有的、承认个人财产的小公有制。甚至,苏联很早就尝试在生产资料领域也恢复局部的私有制,以至于被当时的中国指责为苏修。但是实际上无论修不修,苏联的公有制也都是不完全的。

难道是因为当时的苏联和中国不革命吗?显然不是。那种“全部全面公有制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完全认识不到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根本就无法建立起遍布全国的(全部的)、深入个人私有财产的(全面的)大公有制。

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一国之内的“公有制”是不可实现的。

苏联的失败和中国的改革,证明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性,还是要尽可能的建立世界性的社会主义。

我所说的要跳出旧的限制,这个旧的限制,就是那种“全部全面公有制才是社会主义”的认识的限制。

这种简单粗暴的简单公有制认识,是不符合社会实践的。并在实际操作中起到了极大的负面作用。这就是我说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常常混淆了共产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阶段,特别是混淆了理想目标与基本诉求。这种混淆,直接导致了执政者不切实际的社会政策,直接导致了观察者不切实际的社会批评。

邓小平这个人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客观上他起到的作用,就是摆脱了旧的限制。但是,不论出于何种原因,也许是确实不认为社会主义能够建成,也许确实是个人私心太重,也许朦胧地感受到了发展方向,总之,他显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所以走上了先干着再说的道路,并且在这个道路上出现了一些明显失当的举措,有一些政策被批评为限制了中国的发展,比如对科研经费、教育经费的削减,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客观上,他确实起到了从旧的思路限制里转型出来的效果。

从旧的体系中转型出来,有的人是为了背弃理想,有的人是为了完善理想;有的人是投降现实,有的人是面对现实。这两者有时难以区分,从思想上来说,必须进行区分,因为我们不能混淆是非,不能阻碍进步;从策略上来说,有时不必区分,因为我们需要取其精华,不能为此妨碍我们获取历史积累从而进步。

尤为重要的一点是,我现在想的是这条路到底是怎么走的。因为现实表明,我们必须发展资本主义,那么我们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如何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并不是说因为必须要发展资本主义就要走向资本主义,但是人各有志,如果非要这样理解,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不过我虽然管不着,但是我仍然要说这样理解是错误的。

其实大部分人的主要问题,就是无法处理社会主义与公有制的关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