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言过其实者必非忠信 -- 林风清逸

共:💬48 🌺338 🌵1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怎么说呢,孔明这个人还不错,但是格局有限

我觉得,提出隆中对已经是他的极限了,而且隆中对本身也是参考别人的思路提出的。

不过参考别人的思路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创新一定要在扎实的基础之上,所以参考别人的思路这不是什么问题。善于借鉴是事半功倍的好办法,我不反对这个。当然,虽然我赞同借鉴,但是我反对将借鉴变成作弊的行为,之前专门写过文章批判作弊。

而且我最近注意到一个问题,好像,凡是仿照诸葛亮北伐方略北伐的,都失败了。

诸葛亮的北伐方略,在前后两个时期有两个方略。第一个方略,是隆中对的荆襄攻击宛洛+汉中(蜀中)攻击关中+联合孙吴(江南攻击淮北)。等到关羽身死、刘备去世,转变成汉中攻击关中+联合孙吴(主要是江南攻击淮北,其实双方还在荆襄打过很多次)。

毛主席当时批评说,千里之遥二分兵力。毛泽东这个批评直接是讲军事的,不是说否定诸葛亮、通过攻击诸葛亮打击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没有这回事。事实上,从纯军事观点来讲,诸葛亮这些战略,确实是千里之遥二分兵力。

不过分兵有分兵的打法。毛泽东自己就在解放战争期间处于分兵状态。不过毛泽东的分兵显然很独特,他在陕北放了一万兵,对着胡宗南几十万,在东北放了几十万,在山东放了几十万,甚至在事实上摆出了全军辅助东北的态势,为此直接给刘邓下达了临机处置一切的指令,说白了就是三国志游戏里面直接托管军团了。

在无线电已经普及到军事指挥系统的情况下,毛泽东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重点地区的军事指挥上。

相比之下我们看诸葛亮的军事指挥:

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

主次呢?轻重呢?这暴露出了一个大问题,就是在诸葛亮个人能力的诸多方面中,对主次轻重的区分能力是有明显缺陷的。

陈寿曾经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我们将这句话放到决策方面中,就可以理解为:平时参谋策划为长,战时取舍决断为短。

我们看各种宣传资料,都说诸葛亮是独观大略的高才,世人也赞赏这种观其大略的做法,说明这确实是一个正确的做事方法。但在实际行动中,诸葛亮这个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的作为,恰恰与观其大略相反。现在就出现了一个矛盾,我们因为某个人因为具有某种特点而赞赏他,但是听其言、观其行之后却发现,这个人实际上不具备这种特点,那么我们还能这样赞赏他吗?

网络上有个笑话是这样说的:

诸葛治国,凡杖二十以上皆亲决,食少事烦,常有恙。吴普劝曰:“凡杖二十以上,可亲杖之。”诸葛从其言,肌壮骨重,寿至九十。

这个笑话原本是网友们游戏文字的行为,本意是通过与历史的相反冲突来制造笑料。与此同时,也显示了人们对诸葛亮英年早逝壮志未酬的惋惜。

诸葛亮的心意是可以确认的,他确确实实是个忠诚的人。诸葛亮具备一定的能力也是可以确认的,一般人不及他。但是诸葛亮有没有达到封神的地步,我觉得显然是可以商榷的。

以诸葛亮这种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的作风,我觉得在隆中对中别人提供的帮助所占比例太大,已经超出诸葛亮的能力极限。或者说,如果说隆中对代表了突出的战略水平的话,那么这个水平并不是诸葛亮所具有的水平。一般来说,参考了别人的东西以后,提出的方案可能确实比自己的水平要高一些。但是我觉得隆中对的水平,超出诸葛亮实际水平不是一般得多。这个水平不是指诸葛亮各方面的水平,而是军事水平。诸葛亮在战争方面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当然,这是我自己的感觉。

我认为,诸葛亮真正的能力在于事无巨细地做好辅助工作。比如说诸葛亮练兵很好,扎营这些活做得也不错。很多人说这也是军事能力。这个说法让我很为难。因为练兵、扎营的确也是军事能力。但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军事能力,特别是针对将领来说的军事能力,一般仅仅是指狭义的军事指挥能力,而不是指基础的军事技术。

诸葛亮可以将练兵、扎营这些从容状态下的工作做得很好,这就是治戎为长。诸葛亮不能将临机决断、战地指挥这些急迫状态下的工作做得很好,这就是奇谋为短。

这里所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就是主次轻重不分。事无巨细都去做,都做到最好,那么整体水平一定很好。这是一个平时狠下功夫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学霸;举重若轻主次分明用人如器从容不迫好整以暇,这是一个洞悉规律抽丝剥茧的学霸。水准都很高,但是适应方面是不同的。

毛泽东分兵就分到一九分,诸葛亮分兵就有点对半分的意思,后来干脆不分兵。古人经常讲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原因在于在古代环境下通讯不便,需要将领临机决断很多事情,需要将领们在通讯不便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为了共同的目标协作。而诸葛亮在实战中的做法,则是将大将当小卒使。比如刘备后期三大方面重将关羽、张飞、魏延,其中关羽张飞一时俱丧,唯独留下一个魏延,结果魏延在诸葛亮手下几乎没有独立作战机会,硬是从方面大将下降到了从属部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诸葛亮直接丢了一员大将。我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魏延在蜀汉人缘不好,因为他属于从高峰跌落下来的人物,人情冷暖会为他的前途平添波澜。作为刘备破格提拔的大将,魏延很有可能在独立坐镇汉中的时期没有优先满足各方人情要求。当然这就是我猜测的了,不能做实证。反正,这样一个方面大将,人缘很差。一个人,手里有权、有钱、有位子,结果人缘很差,那原因多半是两种,一种是不怎么受贿,一种是收得太狠。魏延这样破格提拔起来挑担子的实战将领,一般不会是收得太狠,所以我只好猜测是拒绝人情太多、得罪人很厉害。然后他在诸葛亮时代又失去了这些权、钱、位……我简直可以想象得到魏延究竟遭遇了什么样的目光。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猜的。

但是我不觉得诸葛亮是故意打击魏延。我觉得诸葛亮主要的问题在于他主次轻重有点拿捏不到位。

诸葛亮不像是能够观其大略的样子,相反,诸葛亮更像是不分主次的样子。

由此还带来一个问题。我们知道诸葛亮学习故事里有他观其大略、别人务于精熟的对比。我认为以诸葛亮不分主次的状态,备多而力分,他这样平均用力的确也是不可能在主要方向上做到务于精熟。但是熟能生巧,人工智能学习速度比人快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工智能可以在机器世界里进行超大数量的演练学习。在古代社会,很多知识都缺乏足够的开发积累的状态下,很多技巧都不能充分说明,也不能找到足够事例佐证,就更加需要个人领悟,也就更加依赖精熟。那么诸葛亮过分的平摊精力,就容易导致他无法留出足够的精力去处理主要事务。这就导致他所能处理好的事情,集中在早先他就熟悉的方向上,而无法敏锐地应对事物变化。历史上,诸葛亮有一件事情处理得非常好,就是他始终坚持与东吴联盟。可以说,他处理得比较好而比较没有瑕疵的事情,主要只有这一件——事实上,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选择性地无视了东吴偷袭关羽的事。隆中对都被东吴给拆了,还要捏着鼻子说与东吴联盟的事诸葛亮做得比较好。从外交、情报工作往往关联的角度说,诸葛亮在这件事上其实也做得很一般。不过在这方面,我觉得诸葛亮已经算是比较熟悉、做得不错了。

军事上诸葛亮确实没有什么优势。治戎为长这个放到现在,大约也就是执行力比较强罢了。

创新这种事情,我以前研究过一点儿。我的感觉就是,没有深厚扎实的基础工作,没有严密洒脱的思维能力,没有二者的结合,创新是很难的。必须非常精熟,才能掌握工具的性质,才能掌握目标的性质,没有这两个掌握是不能创新的。必须有洒脱的思维能力,才能跳出局限另辟蹊径;必须有严密的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地实现自己的推演,没有这两个能力是不能创新的。

我之所以觉得诸葛亮不若古人所传诵得那么神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从他后来的举动上,看不出他有提出隆中对的能力。

实际上,关羽被杀之后,诸葛亮没有提出类似隆中对的卓越战略设计。历史上还有类似于《后出师表》这样被认为是伪书的作品出现,通篇是诸如蜀汉必败、蜀汉必亡的言论,看起来更像是《战国策》——战国策不是战国信史,很像是以战国历史为素材进行模拟训练的纵横家培训班里的模范作文。我疑心《战国策》是纵横家作为一个明石明确的学派绝传之后流传于世的教材。——这个《后出师表》也更像是模拟作文,我以前也写过这样“代”古人做书的文章。写成以后觉得很好,但是后来深入琢磨,发现当时的决策集团早就形成了一个完蛋的气氛,根本不可能容许决策集团里有人产生这样的想法。——然而如果《后出师表》是真的,那隆中对就绝对不可能是诸葛亮自己提出来的,甚至于诸葛亮都绝对不可能具备同等水平。前面说了,我是比较支持《后出师表》不像真的说法的。有趣的是网络有很多很多人一面鼓吹诸葛亮像神一样,一面以《后出师表》为基础,认为蜀汉必败、蜀汉必亡、诸葛亮北伐只是积极防御(其实他们既然已经说了必败必亡,那就不是积极防御而是垂死挣扎,但是他们又不肯承认。这样的人太不老实,绝对是坏蛋。还有人信他们,我都不知道怎么说他们)。正常情况,诸葛亮既然有战略设计大师的能力,那他就应该在这个时候做出战略设计。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鲁肃。我们知道鲁肃确凿无疑的提出了吞并刘表竟长江所极称帝长江以观中原的计划,然后孙权没有采纳。此后在刘表病重之时,鲁肃准确看出问题关键,分析局势发展方向并提出应对措施,指出很容易为人所乘,建议立即做好准备,并亲自奔赴荆州观察形势,准备抓住刘备。然后曹操方面的荀彧也同样做出决断,以突袭的方式突袭荆州,从路程上可以看出,曹操方面做出决断基本上和鲁肃是同时,只是鲁肃有个猪队友孙权,导致鲁肃只能先去探路再说,而曹操直接就上大军了。但是在这个时候我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提出隆中对的诸葛亮,他在这个时候表现可以说是懵懂无知。我们知道,刘备对曹操的突袭毫无防备,我们还知道,诸葛亮甚至建议刘备在这样的形势下进攻襄阳……

在刘表将死的时候,提出榻上策的鲁肃明显兴奋了起来,全力投入到了抢抓荆州的工作中去,说:“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荀彧,则提出:“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鲁肃这边,孙权坐拥江东,实力雄厚;荀彧这边,曹操征战中原,实力雄厚。然后处于各方强大势力围剿之中、只有一个新野的刘备势力的谋主诸葛亮,在这个时候的提议居然要去搞襄阳。当然,三国志诸葛亮传里说的是,一直到被打得乱七八糟以后,诸葛亮才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收这句话的时候,鲁肃已经来过又走了,刘备已经被曹操追着打到了夏口,之前已经吃了当阳长坂坡之败、老婆孩子差点全都给打没了。这三个人放在一起,还都顶着重大战略设计师的帽子,你们不觉得诸葛亮与其他两人的差距有点大吗?

重大战略设计师啊,别的设计师这个时候都玩出花来了,就诸葛亮在那等着鲁肃在当阳长坂坡之败前过来跟他说“我,子瑜友也”,一直到长坂坡之后跑到夏口被周瑜给踩了,才“事急矣”……

所以我觉得,诸葛亮这个人,格局有限。他这个隆中对,借鉴肯定是借鉴了,是不是达到了作弊的地步,不好说。

对于地主阶级的很多事情,我反正一直都看不惯。也不像很多风格很奇怪的、表面上的民族主义者一样顾忌这个顾忌那个,所以剖析诸葛亮的时候有时候下手比较重。这也许会有副作用,比如有人借题发挥,说这是黑中国历史名人、打击中国文化自信,这种可能也是有的。不过我觉得,很多人讲不要神化毛泽东,我觉得毛泽东可以讲一讲成绩,但是讲不要神化诸葛亮的人很少,我觉得这个可以适当讲一讲。没有必要将封建时代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真的像儒家高自标置的一样,真的塑造成神。儒家一贯的毛病就是造神,吹牛吹得好像满口道德学问的儒家是真的道德高尚有本领的。我是越来越不相信这一点的。相反一旦看到这种趋势就很警觉。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吹捧。古人说,安乐必警,是很有道理的。

儒家代表的是封建统治阶级,封建统治阶级尔虞我诈宣传造势的手段非常多,我认为诸葛亮这个隆中对,显然是一个宣传爆发点。这应该是有一个集团共同设计的,诸葛亮在这个设计里面主要起到的作用应该是一个代理人角色。这个隆中对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打算利用刘备的一部分荆襄士人集团的共同设计。利用隆中对,为年纪轻轻的诸葛亮成为刘备谋主、或者说把持刘备的行政班子制造舆论,也为随后同一派系的荆襄士人进入刘备集团占据有利位置。诸葛亮主要应该是个探路石子。我觉得荆襄士人真正准备的人选应该是庞统。因为庞统进入刘备集团以后就迅速开始掌握军队。设想将来真的发展下去,庞统军政两手都很硬,诸葛亮则住抓政治,那么结果必然是刘备用诸葛亮在表面上做丞相牵制庞统,但是实际上诸葛亮一边打压庞统一边给庞统放水,最终刘备就算统一了天下也会变成傀儡。东汉时代士人集团不始终都在努力将皇帝变成傀儡吗?三国以后士人集团不始终都在努力把持朝政将皇帝变成傀儡吗?王谢两家玩弄东晋的历史很悠久啊。只可惜庞统战死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刘备的幸运。

关羽张飞对诸葛亮的排斥很有意思。我觉得关羽张飞对诸葛亮的排斥也很不对劲。因为内政外军有所分工,他们本来应该是不怎么冲突的。刘备说如鱼得水,我们经常讲军民鱼水情,古人也讲水能载舟,这个水实际上是指群众基础。我们一定要注意到一点,就是刘备没有用如虎添翼来比喻,而是用的如鱼得水来比喻。所以诸葛亮在这个时候代表的是一个集团。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不是对待诸葛亮这个年轻人,而是对待诸葛亮背后的集团。我最近一段时间注意到,很多事情都只是在走程序。比如说官员们谈话,很多时候重点根本不是说什么,而是看态度。这就好像过年过节送礼,很多人发愁怎么送礼,我琢磨了一下,关键不是送礼,而是表明态度。你送什么其实无所谓,你只要让对方知道你友好,送礼的时候不要产生误会,这就完事儿了。刘备当时就是在走程序。而关张明显不愿意走这个程序。陈寿在这段写得非常隐晦。他长篇大论的铺排了隆中对,紧接着就写关张的态度和刘备的解释,寥寥数语,颇有汉赋风味。汉赋的特点就是,长篇大论说一大堆,要害就在最后几句话上,号称曲终奏雅。而且写完刘备的鱼水关系,紧接着就是刘表死,刘备被打得抱头鼠窜。我觉得吧,陈寿写诸葛亮传,前边刚写了这个隆中对,完了直接就接抱头鼠窜这一段,意味深长。陈寿这个人据说对诸葛亮不友善,我觉得他的不友善主要就体现在这。哪有刚把人捧上天紧接着就接抱头鼠窜的,太黑了。但是陈寿还真是一个实在人,因为他这样的暗讽,已经达到了知道的人才能知道的地步,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去讽刺,又不影响别人了解历史,实在是文笔典范。裴松之做的注释也非常好。和我最近读李将军列传的感受明显不一样。我觉得陈寿真的算是一个良史了,以记录用心上可能比司马迁要好一点。我想,司马迁的史记可以给小孩子做一点人生观的启蒙或者打基础,中年以后应该多读一读三国志,结合人生体验会非常有意思。话说回来,刘备能够这样对待诸葛亮,关羽张飞却不愿意,可见诸葛亮没有足够出色的表现,关羽张飞也懒得跟着刘备演戏。这也为后来关羽身死、张飞身死埋下了伏笔。

其实说了这么多,说到现在,再看诸葛亮给刘禅写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联想到东汉以后皇帝屡屡为士族架空控制,乃至后来宋代大臣公然否定皇权来源于民众、讲什么“与士大夫共天下”的理论,似乎真的有点可怕。我觉得诸葛亮大概真的是忠臣,不是要反,比如王导就从来不打算造反做皇帝,但是他事实上代表士族架空了皇帝。

大家应该还记得我之前研究过君主和官僚的关系。我之前说,自从官僚集团引入了各种选拔考核制度以后,官僚集团经历了严格的选拔和大量的筛选,在能力上必然超越选材范围小、经历锻炼少的皇帝。现在看,至少是在汉宣帝以后,汉魏两晋南北朝乃至于唐宋明的君臣关系都面临着这个问题,清代中后期的皇帝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刘备在选择诸葛亮的时候,虽然得到了一汪水,但是他实际上也失去了很多东西,不复是以前的刘备了。政治上,过去的刘备在这个时候已经死了。当然,也许过去的刘备只是想死没死成。不过关羽张飞作为过去的时代留下的精英,基本上死定了。

这样一看,历史挖着挖着有点吓人,感觉读出了狂人日记的感觉,我还是休息休息去吧。

在这样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去向不明的时期在文化上搞无产阶级革命,放前几年乃至往前三十几年,都是很危险的。也就是河里能这样胡言乱语几句,也不知道老铁能保护这条河多久。希望铁手一定顶住。

通宝推:卢比扬卡,王铁墩,桥上,陆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