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工业角度看语言】为什么说汉字汉语比所谓屈折语优越 -- 林风清逸

共:💬176 🌺1338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想纠结个别的细节,因为个别细节冲突如此之多

(本来昨天写好了回复,不料发送的时候提示“有错”,当时图省事没有复制,于是只好今天重写一遍)

-------

我不想纠结于个别的细节,因为支离破碎的个别细节之间的冲突矛盾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单独的细节失去了指导意义。

只有在整体中勾连起来相互呼应的细节才具有指导意义。

比如说,你提到了五六岁学前班的小孩可以用英语阅读很厚的书。这是一个孤立的细节,单独来说,证明不了整体是什么的。因为同样的,我也可以提出另外一个细节,比如说,中国人普遍认为,掌握一千个汉字,就可以基本没有阅读障碍的阅读了。与这个细节相比,我不认为英语使用者可以凭借一千个单词就跨越阅读障碍了。越是专业领域,英语的限制就越大,汉语的普及能力就越强——或者说,越是在有障碍、有困难、越是对信息传递有要求的地方,汉语的信息传递能力就越强,比较优势就越大。

这就好像另外一个细节:汉语在语音设计上可以争夺信息传递主导权的特点。我之前已经引用过这个细节了。具体来说,大概是由于汉语音节的短小精悍,元音突出,所以易于在嘈杂环境下占据信息传递主导权。还是那句话:越是在有障碍、有困难、越是对信息传递有要求的地方,汉语的信息传递能力就越强,比较优势就越大。

当然了,你所提到的一寸厚的书并没有具体说是什么样的书。这个细节你没有说清楚,我看名字猜,似乎是儿童故事一类的作品。因为我是猜的,所以也许我的理解不准确。不过就我的理解来看,学前班差不多也主要就是看儿童故事或者基础扫盲读物了,偏差应该不至于很大。——呐,现在我仔细看了看这俩单词,读出来好像是哈利波特,然后译出来果然也是哈利波特……唉,我是对细节有多不上心……

至于说一寸厚的书嘛,这样的书印上一尺也可以,只要孩子们拿得起。厚度说明不了什么问题。道德经那么薄一本,别说一寸,半厘米都没有,可是小孩子还是看不了。

你的细节里说,在学前班阶段,英语使用者遇到的问题是“内容超越理了他们的心理”。但是我觉得,对于青年阶段和成年阶段,专业词汇大量增加,他们的心理没有问题了,但是英语使用者遇到的问题是“内容超越了他们的语言”。内容超越了心理,则其在扫盲阶段的优越性固然毋庸置疑,其功能性溢出的功能浪费也是毋庸置疑的。而内容超越了语言,却是实实在在的困难和障碍。

我们都知道,学前班是科技创造的继承人,成年人才是科技创造的主力军。一个对继承人来说强大到多余、却对主力军来说弱小到障碍的工具,就好像一把用在花盆里的小铲子,这样的小铲子越是锋利无比,对小孩子来说就越危险,而对成年人来说,这么小的铲子即便是再锋利,也根本无法担负起挖掘地基——或者更简单一点,耕种农田——的任务。

你提到的细节,只是充分论证了汉语拼音方案在扫盲阶段的巨大优越性,但其适用范围也就仅此而已了。

前一段时间,有一部很火的电影叫做《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梗。我们的尖子生主角在课堂上用同伴的名字生造了一个新单词,说是技术名词,让大家去查。满课堂的人都去疯狂查询,以为真有这样一个词。

这个梗很有趣。

但是这个梗在中国恐怕很难玩得起来。

我自己经历过一件事情。初中时,有一次班主任语文老师要求我们查一下课文前面的生词,下午检查。大家都没当回事,因为一般很少真的检查。结果上课的时候老师忽然想起来了,随便点了几个同学站起来回答,真“巧”,一个都没查。老师很生气,从门口第一排开始,一个挨一个叫起来要他们解释生词。那还有逃得过去的?一个个都站着。底下同学们都急了,互相看课本,都是空的,到处找词典,哪来得及。很快就到我了,我的课本也是空的,硬着头皮站起来,老师问一个词,我就解释一个,老师问一个,我就解释一个,问了好几个,都答上来了,老师居然满意了,让我坐下。同桌站起来回答之前不可置信地最后一次看了看我的课本,依然是白的。老师又提问了两个人,都没有查。老师也不再继续提问了,说了我们一通,让大家都坐下了。其实生词很好解释,只要将这些两个字的词,每一个字都拆成一个词,组合起来就成了。当时大家都急着找词典,反而耽误了。对于生词,其实初中生都可以应付自如,区别只不过是想到没想到而已。而我的回答能够通过,未必是因为我的回答和词典一模一样,大概是因为我的回答虽然不标准,但是基本和词典差不多——也就是基本正确。

即便是生词,汉语的生词依然可以基本准确的传递意义。对于初中生来说,汉语生词已经不能造成足够和普遍的信息传递障碍。这就意味着,在成年之前,汉语已经成为使用者驯服的语言工具。

这些例子都不是事先确定了研究方向、然后设计了具有倾向性的条件去做的实验,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发生了这些事例、然后这些事例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结论。

论证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汉语在准确传递信息方面的优越性,是极其巨大的。

细节在孤立情况下是可以与整体矛盾的,甚至可以是与整体趋势毫无关系的。

比如说水波是扩散的。但是单独看一个点,我们也许看到这个点在上升,也许看到这个点在下降,也许看到垂直方向的往复运动,但是这些和水波整体的传递方向却是垂直的,简直是毫无关系。只有当我们了解到了单独的点与整体的关系之后,我们才可以根据这些点来计算波长、波幅和频率,最终确定整体的运动规律。但是在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之前,脱离整体的细节甚至会误导我们。

只有了解细节在整体中的作用,只有在整体当中,细节才具有指导作用。

-------

你提到了毛主席的观点。

对此你写得很长,但是大概有五分之四的篇幅和主题无关。这一定是有原因的。我不想知道是为什么。就说你提到的毛主席的观点好了。

我想起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

在20世纪30年代,毛主席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并在30年代末期最终确立了承认蒋介石的全国领导者地位、取消独立的红军番号、承认国民政府领导的观点。

当时光流转到了1949年4月北平谈判的时候,毛主席自己都不再坚持承认蒋介石的全国领导者地位、取消独立的共产党武装的番号、承认国民政府领导的观点了。

那么谁还会在这个时候再坚持30年代末的观点?

毛主席在30年代的观点是正确的,尚且不能在49年4月坚持,何况毛主席的观点不见得一律都是正确的呢?

对于你这样引用毛主席观点的做法,毛主席观点本身的对错且不论,你的行为可以用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的话概括:

刻舟求剑。

你这样引用毛主席的观点所起到的效果,用古人的话来形容,涉及到狐狸和老虎这样两种动物。你这样引用毛主席的观点,对于和你交谈的我来说造成了这样一种困境,用古人的话来形容,涉及到老鼠和器具这两种事物。

狐假虎威,未必是你本意。投鼠忌器,显然非我所为。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这是古人流传下来的智慧。

汉语给了我们极好的信息传递效果。

我们要记得:

脱离了整体的细节,不再是真实的细节。

通宝推:mhymark,天河行,南宫长万,纹石,脊梁硬,方天化几,my888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