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民主和专制哪个会笑到最后? -- 看僵尸集会

共:💬95 🌺856 🌵11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的两个疑惑: 民主集中制定义上有两个本质矛盾。

民主集中制里, 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个人服从集体、全党服从中央。

第一个就是

少数服从多数和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就是矛盾的,在逻辑上就不自洽,

1个领导说往东走,9个小兵说往西走,最后是少数服从多数呢,还是下级服从上级呢? 。如果上级不听取下级的意见和建议,下级提出再多又有何用?,谁能代表集体利益?这个多数能确保不是少数人操控的多数吗?

----------------------------------------------------------------------

这个话题太大了,

在讨论下先学习 ,

查了下资料,

归集下这个民主集中制的历史来源,

读完资料再讨论

--------------------------------------------------------------------------------

引用一段,

 1904年,卢森堡对列宁的“集中制”思想提出了批评意见。她在《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一文中,虽然也认为集中制对于改变党组织的分散性是必要的,但她强调,集中制根本不是在工人运动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实现的绝对概念;社会民主党不能建立在党的战士对中央机关盲目听话和机械服从的基础上。按照列宁集中制的原则,“中央委员会成了党的真正积极的核心,而其他一些组织不过是它的执行工具而已。”卢森堡因此认为列宁的集中制是“极端的集中主义”、“无情的集中主义”。她还认为,如果党内由党的中央机关的统治来代替大多数人的统治,由中央委员会对工人阶级活动实行监督来代替工人群众对党的机关活动的监督,“那就是错误的”。她还说,“俄国社会民主党中的一部分人力图使充满希望的、生气勃勃的工人运动通过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中央委员会的托管来防止失策”,

第二段

针对卢森堡的批评,列宁在1905年将“集中制”的概念更改为“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列宁申明,集中制有专制主义的集中制、官僚主义的集中制,而俄共所实行的则是民主的集中制。也就是说,集中制有两种。1905年12月俄共第一次代表会议上,列宁对民主集中制补充了它的民主方面的内容。列宁说:“党是根据民主的原则组织起来的。这就是说,党的一切事务由一律平等的全体党员处理或者通过代表处理;并且,党的所有负责人员、所有领导人员、所有领导机构都是选举出来的,是必须向党员作报告的,是可以撤换的”

----------------------------------------------------------------------------

列宁还将集中制的原则推广到了第三国际。1920年7月,他在《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的报告中,将“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重点号为原文所有)作为加入共产国际的重要条件。他强调:“共产党必须按照高度集中的方式组织起来,在党内实行像军事纪律的铁的纪律,党的中央机关必须拥有广泛的权力,得到全体党员的普遍信任,成为一个有权威的机构。只有这样,党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注8他还指出:“凡是愿意加入共产国际的党都应该称为:某某国家共产党(第三共产国际支部)”。各国党必须听命于共产国际的领导,对此,中国共产党是有深刻的体会的。按照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第三国际是与第二国际的一个显著差别。

-----------------------------------------------------------------------------

中共七大(1945年5月)党章对民主集中制作了如下概括:“民主集中制,即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领导下的民主”注11。这一概括影响十分深远。?

  什么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什么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刘少奇在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出版后改名为《论党》)中作了解释。关于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刘少奇说,党的领导机关是由党员选举出来的;党的决议是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并由党员的代表们所决定的;党的领导机关的权力是由党员群众所授予的;党内的秩序,是由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因此党的集中制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不是离开民主的,不是个人专制主义。关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刘少奇说:“党的一切会议是由领导机关召集的,一切会议的进行是有领导的,一切决议和法规的制订是经过充分准备和仔细考虑的,一切选举是有审慎考虑过的候选名单的,全党是有一切党员都要履行的统一的党章和统一的纪律的,并有一切党员都要服从的统一的领导机关的。这就是说,党内民主制,不是没有领导的民主,不是极端民主化,不是党内的无政府状态。”刘少奇还指出:“党内民主的集中制,即是党的领导骨干与广大党员群众相结合的制度,即是从党员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党员群众中坚持下去的制度,即是反映党内的群众路线。”

---------------------------------------------------------------------------------

 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对民主集中制的提法有重大改变,提出“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放弃了从七大以来所一贯强调的“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提法,并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六条基本原则

---------------------------------------------------------------------------------

中共从六大(1928年)民主集中制的确立到十七大(2007年)已有80年的历史了。其间贯彻最力、影响最大的是七大对民主集中制的概括,即“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可能是鉴于“文革”的沉痛教训,十二大、十三大没有出现“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这一提法,但到了十四大、十五大,以及十六大、十七大,又恢复了这一提法。以笔者之见,中共贯彻民主集中制80余年来最大的问题、也是最难解之结,恐怕就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

,“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中共的创造。这一提法并不符合列宁提出的民主集中制的初衷。列宁主张的是民主的集中制,即这个集中制是民主性质的,或是通过民主的方式、程序所实现的集中制。至于党内应该有哪些方面的民主以及如何实现民主,列宁也提出了一些意见,但他没有说过,要在集中指导下去实现民主。

  对“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这一提法,是否出现过不同意见呢?到现在为止,我们发现对此提出质疑者仅一人,就是蔡和森。他在《党的机会主义史》(1927年)中写道:“……另一方面,民众的党内生活全未形成,既无党的讨论,又无选举制度……务使下级党部完全依赖上级党部的指导,党里完全是听从号召的士兵。……真是铁的组织铁的纪律一般,可是伏在里面的危机是很大的。……养成的习惯是:只有上级机关的意见和是非,而没有下级党部及群众的意见和是非。……铁的纪律成了威压党员的工具,而上级指导人却有超越此铁的组织和铁的纪律的一切自由。”注17蔡氏这一卓见长期尘封,鲜为人知,即使在今天,仍弥足珍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