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家长的流行病:“表扬失能症” -- 迷惑不解

共:💬102 🌺64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觉得一般来说自杀是一种病态的行为(修)

必然有其病理基础,抑郁症患者也可以很易怒,他的怒气是对着父母的。

人都死了,现在他的父母想必又伤心又自责。但是让他们再来一次,他们很可能还是会重蹈覆辙。每个人都被自己的经历和天资所局限,能做到什么程度,是有上限的。所以我想,还是要有一个学校的机制,对学生,特别是住校的学生的精神状况做一个评估,补充家庭教育的不足,避免这种极端的情况发生。

我在大学里面,看到学校的老师作兼职班主任,其中做得认真的可以成为学生信赖的人,从学习到家庭到人生,没有不可和他交谈的。这个孩子自杀前名次有那么巨大的滑坡,明显地放弃了努力,这是学校老师应该注意到的迹象。

事实上这个孩子的家长和我的母亲挺像。我就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肯定,竞赛得奖了,考试第一了,我妈永远是没有夸奖,然后翻来覆去讲她自己念书时候的成绩,表示她也不差的(其实根本没有可比性)。她有一种奇怪的competitive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我不能从她那里得到任何帮助和肯定,属于女性长辈的引导也是0,或者是负数,因为照着走就是坑。倒不是故意挖坑,只是她实在不在乎我的感受,比如她觉得我不需要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因为她也没有,我不需要找到喜欢的丈夫才进入婚姻——因为她也没有啊。她并不避讳这种逻辑,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她没有的东西我要有呢?

类似那个孩子的遗书,这种程度的挑剔,我可以内容不重样地写上几十份。幸运的是那个时候我一脑袋四书五经,父父子子,对父母的期望值很低,也不知道别人家的父母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只是心里很难过,然后再也不努力了,再也不考第一了,却没有去死。

这些经历,对父母的失望一直都能影响我的情绪,这样的河友还有很多。我常常想,怎么样才能不受影响呢?让父母做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她就这样了,也不是特别糟,如果我不希望她特别把我当回事的话,还是可以相处的。所以可能问题还是出在我对她的期望值有点高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对父母的要求越高,孩子越容易不满足,越容易想偏。“别人家的孩子”杀伤力只是心头一酸,“别人家的父母”却可以成为一生的痛。

我还没有想得十分明白,关中兄说别整虚的,说点自己的经历,所以我也就说一点,不合适的地方,请指正。

通宝推:旧时月色,楚庄王,关中农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