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最近看到的笑话之七 -- 钛豌豆

共:💬4002 🌺30008 🌵23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补充:历史的先声(苏联版)

一.社会生活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了弥补非熟练工人的缺乏,成千上万的人—机关工作者、学生、教授—在假日参加义务劳动。当时在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的美国专家拉金斯回忆:“每天早上六点半中,我们看到专车开来了。他们来时带着乐队和旗子,每天的人群都不同,而且总是兴高采烈的。”    

三十年代后期,《纽约时报》的记者霍华德?克?史密斯谈到他在莫斯科的访问时对苏联社会生活的感受:“你得到了这样的印象,即每一个小人物都感到自己在建设国家的相当重要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种气氛使我想起了一个词……就是‘民主’。”    

二.政策方针    

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美国《生活》杂志特刊在回顾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时评论:“无论农业集体化的代价是什么……这些大的农业单位……有可能使用机器……使产量加倍……(而且)解脱出几百万农民,让他们能成为产业工人。没有集体农庄……俄国不可能建立工业,制造军火,阻止德国军队的前进。”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苏联制宪会议通过了有巨大历史意义新宪法。在遥远的中国,宋庆龄说:“这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罗曼?罗兰在平静的日内瓦湖畔发表谈话:“这在生活中实现了直到今天为止始终不过是人类梦想的伟大口号—自由、平等、博爱。”    

三.肃反与清洗

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在一九三六年八月十六日公开受审,后来被判罪并处死。苏联记者和外国记者,外交使团和工厂及机关的代表被准许旁听。列席法庭的大多数人,包括外国记者在内认为案件是真实的。美国驻苏联大使戴维斯写道,他相信被告确实犯了被控的罪(《莫斯科出使记》)。著名的英国律师和议员丹?纳?普里特也同样地信服。美国太平洋学会秘书长爱德华?西?卡特写道:“克林姆林宫的案件是……非常真实的。它是合乎逻辑的……令人信服的。”   

 一九三七年六月一日,军队总政委马尔尼克元帅自杀。《纽约时报》驻布拉格记者格?埃?鲁?吉地耶六月十八日电称,“两位布拉格的最高级官员”告诉他,他们“确知自从拉巴洛条约以来,德国总参谋部同某些俄国将领就有了秘密联系”。七月十一日,国防人民副委员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同其他七名高级指挥官受到军事法庭审判,被判处死刑。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降临,世界各国看到希特勒的第五纵队如何推翻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政府的时候,霍华德?克?史密斯评论道:“如果俄国不曾清洗掉几千个文武官员,无疑红军在两个月内就已经崩溃了。”(《从柏林开出的最后列车》第325页)    

四.慕尼黑之后    

尽管张伯伦和达拉第在慕尼黑已经出卖了捷克,1939年3月15日,德军还是违反协议开进解除了武装的布拉格。苏联建议召开英、法、波、罗、土、苏六国会议来抵抗进一步的侵略,张伯伦回复:“时机尚未成熟”。    

看到这个信号,希特勒马上夺取了立陶宛的主要港口麦默尔并进逼波兰出海口但泽。美国国务院的官员报告:“法国最高级官员估计(德波)战争的可能是十比一。”    

英法舆论要求同苏联结成联盟来制止希特勒。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说:“同苏联团结可以挽救和平。”法国前空军部长皮埃尔?戈特说:“俄国的援助对民主国家是极为重要的。”    

四月间,在英国进行的盖洛普民意测验结果是:92%的人赞成同苏联结成联盟。   

五月三日,张伯伦声称准备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两天之后,张伯伦拒绝了苏联关于缔结军事联盟的建议,英国下院哗然。五月七日,丘吉尔在下院要求同苏联结盟。    

在这种压力下,英法驻莫斯科大使终于在五月二十五日接到同苏联“谈判”结盟事宜,至此距捷克斯洛伐克沦陷已经十星期。接下来三个星期,大家在等待英国外交部派来“处理谈判”的斯特朗先生。“谈判”继续了七十五天,其中英国人用了五十九天去写建议。英国大多数人以为协议趋于达成,而前首相劳合?乔治敏锐地意识到“世界在巨大的悬崖边上颤抖着。”    

五.苏德条约    

七月底,所有欧洲外交官都知道德国打算一个月内夺取波兰走廊。苏联建议英法派军事代表团规划共同保卫东欧,英法代表团十天后出发了。苏联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建议,如果德国攻打波兰,则由苏军一支在北部攻打东普鲁士,一支通过波兰南部攻打德国中部。英法代表团说他们必须征求华沙的意见。后来他们通知:波兰政府拒绝了这个建议。想到英法曾不惜用威胁手段迫使捷克向希特勒屈服,现在对波兰的态度就很诡异。    

谈判就此破裂了。八月伏罗希洛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作报告,称英法的做法为“轻浮的假谈判”。    

希特勒曾建议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在对苏宣战时承认建议是他提的)。八月二十三日,苏德签订了这个条约。莫洛托夫说,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是因为不能期望(同英法)缔结互助条约。    

对于苏德条约,东欧反应良好。保加利亚声称:“紧张局势缓和了。”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电讯:“既然我们的两大邻居已经协议维持相互间的和平关系,波罗的海沿岸的紧张局势缓和了。”波兰外长认为局势“无改变”,因为“波兰从来没有指望苏联的援助,而且也不需要这种援助”。    

六.波兰的灭亡    

德国进攻波兰,张伯伦仍然寻求通过慕尼黑会议的四国(英法德意)取得协议解决波兰问题。在德国拒绝后,他才同波兰签订同盟条约,敦促波兰抵抗。保守党报纸希望“战争转向苏联”。    

九月十七日,莫洛托夫宣布“没人知道波兰政府的下落”,红军向波兰进军。    

美国大使比尔德报告,人民接纳了俄国人,认为他们是“在执行警察任务”。    

九月二十七日美联社电讯 ,“(东欧)对俄国的尊敬已经大大增加了;毫无疑问,农民们宁愿要俄国人而不要德国人呆在他们的边界上”。    

九月二十八日,苏德划分了分界线,红军死737人,伤1862人。同日《纽约时报》电讯,伦敦方面认为“苏联人的行动已经制止了希特勒对于罗马尼亚所抱的任何野心”。    

十月一日,丘吉尔在广播中说:“苏联人已经在波兰东部挡住了纳粹分子;但愿他们是作为我们的盟友这样做的。”萧伯纳在《伦敦时报》上对斯大林“欢呼三声”,因为他使希特勒遭受了“第一次挫败”。    

十月二十六日,张伯伦首相在下院说:“红军占领了波兰的一部分来防备德国,这是必要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