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Solomon:落在远方的果实 -- 万年看客

共:💬290 🌺845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8,性别的未来愿景

在我撰写这一章内容的时候,一直忍不住想起丁尼生在《悼念集》当中献给阿瑟.亨利.哈莱姆的诗句:“男儿气概融合了女性的典雅/如此这般的交融,使得儿童伸出了/信任的小手,主动紧握你的手/并且在你的面容当中寻求慰藉。”我们脑海中关于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惯常理念其实是源自当代的构想。诚然,哈莱姆既不是跨性别者也不是同性恋,但是他的人格魅力确实源自坚强与温柔、勇武与怜悯的调和。我记得在少年时期第一次读到丁尼生的诗句,心想我身上也具有他在诗中称颂的朋友身上的特质,但是这些特质却为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我希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而不是一个缺乏正宗男儿气概只能伪装假冒的人。男性在理智层面往往能拔得头筹,女性在心灵层面通常也稳居上风。我一直希望能够效仿我的父亲与母亲在各自主场当中的优秀品质。丁尼生的热情诗句在我看来并非赞美了一张雌雄莫辨的面容,而是赞美了美的精妙本质。在这段诗句当中,阳刚与阴柔并非针锋相对的敌手,而是水乳交融的盟友。任何心胸开阔的人都会承认,假如没有翻译穿越险峻的两性藩篱,将男性与女性的意义传达到对面,那么人类世界恐怕早就终结了。诚然,此类特质成为身份或许只是近来的现象,但是这些人的永恒美德与奇异光华并没有改变,只是外界对他们的描述界定与以往不同了。

我身为男性度过了一段美好的人生,但是我也清楚,假如存在简易而又彻底的变性手段,我肯定会在十二岁那年选择成为女性。或许是因为当时的我觉得身为女性也要比身为同性恋男性更加可敬,而十二岁正是合群压力最大的时候。我并不因为自己不是女性而懊悔,就好像我并不因为自己不是孔武有力的橄榄球明星或者没有生在英国皇室而懊悔一样。跨性别儿童往往相信自己从来都是异性群体的一员,而我从来都没有过这种感受。到头来身为同性恋的人生对我来说还算圆满。鉴于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段持续不断的当下,我并不觉得已经被我化解的痛苦是什么无法弥补的损失(尽管我的上一本书讲得全都是抑郁症;我的人生道路并不缺乏挑战)。

然而我还是愿意设想一个科幻风格的未来,届时性别调和将不再意味着手术、激素注射与来自社会的指摘——在那个社会当中,每一个人随时都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与更改性别。摆脱了身体创伤之后,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主张的性别生活,并且拥有他们真心相信自己理应拥有的完备生殖系统与心智。反过来说,假如人们不想二选一——无论是在心理层面还是在生理层面——也完全可以在性别光谱的中间地区随意逗留。在这样的梦想环境里,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兴趣体验一下身为异性的感受。我向来热爱旅游,假如有人邀请我登月一览,我肯定立刻动身。如果有机会了解一下你的对立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甚至有机会在没有对立面的奇妙领地生活,这样的旅程将会多么引人入胜呢?只要提供往返车票,就算砸锅卖铁我也要买票。

与此同时,我也知道选择——尤其是陌生的选择——可以非常沉重、耗费心力并且令人恐惧。我的第一本书的主题是一群苏联艺术家,当年我跟随这群艺术家们来到了西方。我还记得其中有一个人在一家德国超市里潸然泪下,因为他面前的货架上摆放着二十种不同品牌的黄油,而他承担不了西方世界施加在他身上的全部选项。我曾经以为人们天生不擅长做选择。假如人们在选举民主体制当中难以根据自身主见投出选票,假如人们的离婚率居高不下,假如人们因为没有进行生育控制而无法爱上自己的子女,那么自由选择性别的可能性肯定会压垮他们。此外我也相信,选择才是唯一的真正奢侈品,正是决策过程的费心费力才使得每一个决定都无比珍贵。在当代美国,选择是励志领域的通货。就算事先知道选择会让我多么疲惫,我依然愿意想象一个一切都能选择的未来。在那个世界里,我依然会选择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而且还会因为做出了这项选择而更加热爱这一切。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