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最近看到的笑话之七 -- 钛豌豆

共:💬4002 🌺30008 🌵23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中东路的时候张学良早早就想和谈了

进攻苏联就是奉了蒋的命令,后来几次申请与苏联和谈,但是被蒋拒绝只能继续挨揍

中东路事件是7月10日,7月10日下午,蒋、阎、张等与刚抵北平的外长王正廷、亚洲司长周龙光、驻苏代办朱绍阳举行会议,蒋介石仍主张对苏取强硬态度,武力接管中东路,防止“赤化”,甚至与苏断交,在所不惜,一旦中苏开战,中央可出兵10万,拨几百万元军费。这可以算是东北的行动方案在蒋张会见时正式得到了南京中央的认可,东北在张学良到北平见蒋之后的7月10日迈出对苏最关键性的一步,当然不是偶然的。10日,蒋离开北平,临行对王正廷谈对俄外交方针,说:“余决定收回中东路权,以防止苏俄赤化东省。”

7月12日,张在给张景惠、吕荣寰的电报中称,“昨晚在京与王部长详谈我方所定办法,王均谓然。至赎路、绝交、撤领各问题,均由部担任,……此次我方照预定计划分别实行,自宜妥速作去,勿稍忽,是为至嘱。” 大意为:对东北所定的办法,王均认可,达成的意向是:行动归东北,交涉归中央,“分别实行”。

7月18日下午,苏方绝交照会到南京后,蒋介石立即召集胡汉民、戴季陶等开紧急会议讨论对策,决定对苏来照不予答复,准备发表宣言,请各国主持公道,并公布前从哈尔滨苏领事馆所获之文件。蒋并作了如下的判断和打算:“详察牒文末句,有苏俄政府声明保留1924年中俄所订协定之权利一语,是其意在保守,或不敢用兵,即用兵,余必以全力赴之,而我内政,或因此反易解决也。”所以对于苏联断交这种重大消息,国府断然予以封锁,张学良秘书王家桢接到驻东京办事人拍来的电报说苏联对华断绝外交了,他知道事情严重,但当时南京政府方面毫无消息。当时张学良在北戴河避暑,王家桢请王树翰立即通知张学良,请张即日返沈。王家桢拿着向王树翰秘书长说:“事情弄严重了,苏联和咱们断绝国交了!”王树翰很吃惊地说:“你怎么知道?从哪来的消息?”王家桢出示了东京来电,王树翰非常惊慌地打电报给张学良,请张即日返沈。让王家桢气愤的是,这个绝交消息在报纸上公布以前,南京始终未告知东北政府。

7月19日,苏军开始有零星军事行动。 同日,在接到苏俄绝交全文后,蒋在日记中写道:“文中满纸虚伪狡饰,且籍口为余宣言先收回中东路权,是启衅之罪,……是乃恨我不中其计使然也。惟吾深望能达绝交目的,而后对国内共党方有彻底办法耳!”

在苏联现实的军事压力面前,与前述蒋介石着手军事筹划的态度不同,张学良连电南京政府,倾向于尽快以和平方式结束争端。

7月20日电称:“现在苏联政府调动军队,积极筹备,迫近满洲里、绥芬等处,确有以武力压迫情势,决非局部之事故,亦非东省独立所能应付,应请中央预定方策,详为指示……事机危迫,不容再迟,否则,牵动大局,关系重大”。

22日又电“惟某方处心积虑,惟在坐收渔利,就之百般煽惑,惟恐衅端不开,日来连得报告,昭然有据,倘不幸引起战事,牵涉甚大,诚有不可思议者,钧座洞明国际情形,当不以良言为过虑,值此甫告统一之际,元气未充,百务待举,但有避免纷争之术,总以避免为宜,非为东北一隅而言,实为全国前途着想”。

对张22日电,蒋24日的回复是:“对于关内总预备队之计划,及万一开战时各种之接济,已均已计及”。

张学良说我打不了 ,蒋介石说我帮你打。

苏联宣布断交后,苏驻哈尔滨领事梅立尼果夫并未立即回国,7月24日到长春与一直力持慎重的吉林省长官张作相会晤,25日到哈与哈尔滨外交交涉员蔡运升交谈,会见情形,张学良26日在致蒋介石的电报中称,“宥日蔡 交涉员来辽面陈,当经详细讨论,拟由东北方面致哈拉罕一文,作为局部意见,计分四项:一、双方各派代表定期会议解决东路问题。二、苏联政府另派正副局长。 三、东路现在之状态认为临时办法,由俄正局长华副局长共同签字办事。俟将来会议后根据中俄奉俄协定规定之。四、被拘苏联人员可以释放,但须经过相当手续驱 逐出境,其苏联拘留之华人亦须一律释放。”

对于这个方案,张学良表示赞成,希望国民政府能同意先由地方局部解决,从而避免中苏冲突。“查中央迭次电示,均嘱衅不我开,……外部来电亦力主和平,……良分属军人,于积极准备之中,默察中央意旨,及地方情况,均以和平了结,不使第三者坐收渔利为得计,东路本为局部问题,不如先由地方迳与商洽,即一时未能解决,亦尚有回旋余地,况梅领事在该国颇占势力,其所言自属可信,如照上述各项,由彼转达政府,派员接洽,似有妥协希望。”

对于此事,蒋在私下流露出对张学良的不满:“苏俄离间我中央与地方之感情,张作相不察,竟提条件,恢复苏俄之权利;而张学良既恐苏俄开衅,又畏日本乘机,议和惟恐不及,毫不知权衡轻重利害,以致摇动中央方针”。复电张不能因地方交涉与中央方针不同而损害国家威信,只能用张学良个人的名义提;内容由四条变为三条,抽去了苏联派正副局长及会同签字等关键部分。

对此,28日张学良电蒋介石争取,但是也表示以中央态度为准:“感亥电奉悉。业对钧电三条原文,用良个人名义,函达喀拉罕,并请其电复。惟俄另派正副局长一节,准情酌理为先发制人计,不得不容纳彼方意见。至会同签字办事一层,实系我方提出,如能办到,于将来会议时,亦属有益无损。上述两端仍需于函末附带说明,并未列入附带条文之内。至其他外交问题,自当听候中央处置,绝不敢为局部交涉,至妨国家威信。”

蒋介石对此再一次予以否决:“俭电诵悉,原文三条之外,附件不可加入,务请设法注销,为盼。中正。艳。”同时还表示会派军队北上支援:“对俄军事计划,是东三省欲预备后援队,故拟抽调九师集中平津,预备出关增援。但中俄战事即使发生,决不致有大规模行动,惟军事计划乃为汉卿之请求,故不能不拟定具体方案电复以安其心。”

张学良:苏联提的条件就算不错了,咱们答应了吧。

蒋介石:你放心,他不敢大打,真打起来还有我帮你。

8月5日,蒋介石又电嘱张学良:“暴俄狡横支吾,自在意中。我方切勿示弱,请令蔡使不可强为迁就,静观其变化可也,今日外交部已将此案通告美国,遵守非战公约并备自卫之意,属其转告公约各国矣。”同日,王正廷在南京答记者称,对苏方以另委正、副局长作为谈判先决条件的提议,中国政府绝对不能容许。

8月10日,国民党中宣部发表《告东北将士书》,勉励服从中央命令,“捍卫边陲”。8月11日,苏联开始加紧军事行动,苏军越过边境线,在满州里与东北军冲突,双方激战两小时,东北军死伤几十名后退却。12日,苏军300余人在飞机和军舰掩护下又向松花江边的绥东县发起进攻,击溃守军,占领兆兴镇。13日,苏军与东北军在兆兴镇激战5小时,苏军并在满洲里附近占领闹尔屯。14日,东线苏军占领密山。

面对苏联的军事进攻,张学良一方面出兵应对,一方面仍在设法请求南京中央接受苏联的前提条件,以和平结束争端。8月12日,张学良致电国民政府参军长、北平行营主任何成浚,表示对发生军事冲突的担忧,告以东北“恪遵中央意旨”与苏交涉后,苏方拒绝再与接触,“而其军队之威胁日益加甚,业已超过示威之范围。中央成竹在胸,非管蠡所能窥测。惟三省一经出兵,费用不赀,财政枯竭,力实未逮,……万一竟至决裂,实属万分困难,此即日夜彷徨所窃虑者也。”

对此,蒋介石的反应是,因为“俄方威逼日甚,汉卿、辅丞(即张作相)恐皆为所动摇,”于是派何成浚作为政府代表率30余人赴沈阳,助张学良办理对俄军事。14日,蒋甚至决心要与俄一战:“与其不战而亡,以污我民族光荣之历史,宁背城借一,同归于尽,以保我国民革命之光荣。简言之,毋为瓦全,宁为玉碎”。要张学良“处以镇定,沉机观变,”“战费当由中央准备,必不容辞”。15日,又要何成浚转告张学良,“兵费当由中央在编遣费项下提拨,惟外交与军事皆争最后五分钟之胜利,请汉兄坚持忍耐,不久必有转机也。”

在此情况下,张学良于15日增派6万大军分兵两路奔赴中苏边境,16日下午3时半起,苏军向华军满洲里附近的煤窑防线发起进攻,至晚7时半始止。17日晨,又有苏军万余人携带野战炮30余门,以机关枪为主,扫射札兰诺尔华军阵地,双方激战至午,晚8时,苏军再次向札兰诺尔发起进攻。并在东线向绥芬、东宁、密山等处猛攻,18日凌晨占领东宁。

8月16、17、18日,张学良迭电蒋介石,报告苏军进攻日益激烈,希望加快外交解决。8月18、19日,蒋介石复电仍是要张学良坚持,让他只管与苏联武力对抗。20日,蒋派去沈阳的何成浚也觉得事态不对,建议速谋外交解决:“到东以后,关于对俄问题,曾照钧座先后两电所授意旨,与汉卿详谈,汉卿态度颇镇静,确能遵照中央不屈不挠之办法进行一切,……久延不决,日人必多方唆使,企图扩大,终属与我有害无利;……为今后计,似仍宜外示坚强,内则速由外交方面秘密进行,以求得一相当解决,事关切要,伏乞鉴察,并饬外交当局妥为办理为幸。”

9月6日起,苏联又开始了新的一轮军事进攻。张学良一面抵抗,一面急电外交部询问谈判进展,9月10日,蒋复电张学良,态度仍十分强硬:“万急,……各电均悉,暴俄凶险,已电柏林严重交涉,并拟即宣布其破坏和平之罪状。尚望督促前方将士忠勇抗御,以发扬我国威”。11日,又电张学良,称“暴俄狡蛮,不可理喻,如其于五日内再不觉悟,则决提出国际联盟会议,请各国派员来东路实地观察也”。

10月1日,苏军在满洲里发起新的攻势,11日,又在同江发起进攻,而此时蒋忙于应付唐冯起兵,同时希望得到东北军支援,转而决定转变态度,对于之前拒绝的苏联任命局长之事表示赞同,致电张学良:“近日边情如何?甚念。如其未继续来攻,则拟决意允其先派局长、恢复事前原状,而后再行谈判。”并且要求正忙于抵抗苏军的东北军速速调炮兵支援中央军“此间攻击潼关,须用重炮,可否由兄处速借重炮若干营,由现有之官兵带来助攻潼关,该关一破,则西北瓦解,不难一鼓荡平。近观俄情,或其有意与东北直接交涉。故对中央再三支吾,如有接洽机会,亦可与相机进行,何如?请酌裁之。”

真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另外,在张学良与苏联作战的时候,还要他抽兵去打内战,可见“攘外必先安内”确是蒋委员长“吾道一以贯之”的不二法门呢。

10月21日,外交部也有一电致张学良,让其设法自了:“德国出任调停一层,经苏俄谢绝,中央亦为束手,嘱东北设法自了。”

事实上,21日南京外交部电令驻德国公使蒋作宾中止与苏联谈判。

既然中央松口,张学良遂派代表与苏联谈判,同时也没计较蒋的支援不到位,反而发一整列军火给蒋。11月19日,张急令蔡运升设法与苏俄外交部接洽和谈。

11月27日,当得知东北已向苏联退让、双方达成了停战协议之后,蒋“骇异久之,曰,如此大事,中央与地方政出两歧,惹笑中外,……(张学良)无经验与胆识,不能坚持到底,4月辛苦,付诸东流,令人痛惜。”

11月28日,张学良决定委蔡运升、李绍庚为东北地方当局对俄交涉全权代表,并将此决定报告国府,外交部电复认可。12月1日,蔡、李赴伯力对俄交涉。12月3日蔡运升与苏联代表斯曼诺夫斯基在双城子签订《停战议定书》(又称“双城子会议纪要”)。规定东北当局将中东铁路理事长吕荣寰撤职,由苏方推荐中东铁路局正、副新局长;双方重申遵守中俄、奉俄两协定。5日,蔡回沈阳报告。6日,东北政委会决定承认《停战议定书》,并派蔡为正式会议代表。5日吕荣寰辞去中东铁路督办职务。11日,郭福绵代理中东铁路公司督办。

12月16日蔡运升与苏方代表斯曼诺夫斯基、梅里尼可夫在伯力外交公署开始举行中苏预备会议。22日,蔡运升与梅里尼可夫在伯力签订《中苏伯力会议草约》,规定两国立即息争,中东铁路恢复中苏合办,苏军尽速退出满洲里,彼此释放所俘军民,重设领事馆。苏方推荐鲁德义、简尼索夫为中东铁路正、副局长。

此伯力协定一经发布,即被认为丧权辱国,大受攻击,蔡运升更因此去职。对此协定国民政府并不承认,并称以张学良为首的地方代表无权参与国与国之间的谈判,这是一项超越了东北军代表权限的谈判。南京政府后改派莫德惠与苏联交涉,苏方要求莫去苏之前,将引起中东路事变的祸首东省特区教育厅长张国忱去职,张学良将张国忱免职。

整个事情下来,中央说打,张认为要谈,但是只要国民政府不松口,他就听从命令继续打,从7月坚持到了10月。蒋许诺的援军和军费不到位,反而让东北军支援他内战,张也马上照办。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