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移动医疗,医改及春雨医生 -- chuchong

共:💬134 🌺491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续3-医生人际圈

医改有几个核心词:破除以药养医,提高医疗服务收费,扩大医保覆盖面,建立分级诊断制度,医药集中采购、招标降价,放开医生多点执业,医药反腐。

除此外,与之相关的还有与养老相关的话题:家庭医生(全科医生),居家养老,慢性病。而近来医疗创业圈,比较火爆的话题有:医药电商,慢性病管理,移动挂号,轻问诊,医疗云服务,互联网+家用医疗电子,远程医疗,患者管理,医院系统管理,线下诊所,医疗O2O服务。

绕开这些纷繁复杂的概念,我们来聊一个话题:很多人都认可医生是医疗的核心,那么,中国医生的需求是什么?(如果对为什么医生是医疗的核心而非患者、或者其他因素有异议,我们且先放下这个争议,后面再来提到)

前文已经提到了,医生是分级的,首先是所处医院的分级,然后是所处的科室,然后是具体的医生职称。

点看全图

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先来提一下医生之间的交流,就是医生的人际圈情况。

大多数医生都很忙,人际圈很狭窄。是的你没看错,很狭窄。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忙于一线临床;副主任主任医生,忙于科室管理建设、各种关系接洽。在学术医院,高级别医生还承担了一定的教学任务,大多数医生同时还要忙一些学术论文,以作为职称晋升。然后么,作为高级别的医生,在获得医药回扣后,还要下放些汤汤水水给低级别医生,笼络好下属。一般来说,同一个科室的医生护士交流会较多;医院不同科室间交流,不同于很多公司内不同部门间的交流,会要少很多。这是因为医院科室往往是独立部门。且越是大医院,流程愈加制度化了,检验科,药剂科与临床科室之间,往往是通过网络即可办理各种交叉事项,无需人为交流,这使得科室间的交流往往限于医院或科室间组织的各类活动。而主任医生,是科室间交流的纽带。

一般医生都会加入两个非官方协会,一个是中华医学会,一个是中国医师协会。前者是一个学术型组织,很多中华级的医学刊物,由该学会组织编辑。后者是卫计委直管的第三方机构。近年来,国家有计划将要剥离一批认证证书给第三方来发证,而不再由国家部委来发证,可能会涉及医生职称证书,如果下放该证书的权限,中国医师协会是最可能的接受方。

前面提到了,主任医生在医院科室里面有着显著的位置:医药及器械的进院,往往由其牵头申请;该科室的行政管理,由其组织;回扣分配,由其操作;科室内的职位晋升等,其具有决定权;同时其也是患者眼中该科室临床医术最高的人。如果说,医生是医疗的核心,那么主任医生,是医生中的核心。

医生参加协会,但是参与协会活动的,往往是高级别医生,这时产生的交流活动一般是以协会名义的,或涉及学术性的交流活动,或涉及医生间的联谊活动。但以上活动多以分会为基础。譬如烧伤分会,骨科分会,糖尿病分会等。同城,或者同省的分会成员,会时常开一些圆桌会,以及临床交流会,很多医药厂商也经常赞助这种会议,并藉此开展市场营销活动。

除了协会,医生的学校资源也是医生间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师兄弟,老师,校友等。

点看全图

如上图,由于科室主任在本科室的主导地位,药械厂商的关系基本都是在主任一级。各种灰色收入也集中在这里。所以主任级医生,与其他医生在收入、工作强度、社会地位上有着本质的不同。而不同医院级别,导致患者量及医院间效益的差别,很多药械厂会将各种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同是科室主任,大医院与小医院就会有明显区别,甚至有时小医院的科室主任,其总体收入还不如大医院的一般医生。

插一句话先:国内医疗资源不够,有很大原因实在是因为大医院的虹吸现象。患者都往大医院跑,小医院明显吃不饱。我所住小区附近一家医院,算是二甲,几乎门可罗雀,平时我家小的感冒发烧,家人也是不肯去那里,总是跑到几条街外的三甲医院。而那里几乎每天都是人满为患。我也很无语,曾经我去过那家二甲医院,小孩一个感冒开了300多元的药,一个多礼拜都没好。去了大医院,也就150多,三天左右就差不多了。

通宝推:jent,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