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三无”科学家屠呦呦 -- testjhy

共:💬136 🌺518 🌵1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学部委员制度是学前苏联,但又觉得自己的科学家不够院士水平

但事实上,那个时代我们却确实拥有不少国际一流科学家。

诺贝尔奖和中国的院士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我们只是远远、远远旁观的那群旁观者,中国即便最弱的院士,他的成果也是我本人没有能力评价的。从我本人的角度看,当选的院士绝大多数是配得上院士头衔,但也确实有不少达到甚至超过大部分院士水平的没有当选。诺奖也一样,有些我们认为该得奖的,事实上却没有或者还没有。

诺奖也曾拟提名杂交水稻,但由于与胰岛素相近的理由失去机会,我们给诺奖委员会的答复这是集体的贡献,好像关于杂交水稻,我们根本没有提到个人(胰岛素提名诺奖时中国还是提供了具体的科学家的名字的,但胰岛素未得奖,应该有另外的因素)。

袁隆平不管是否院士,他都给全人类的做同样的贡献,不会因为不是院士就少做工作。当然,他本人还是在乎这个头衔的,在当选后的若干年内,他拒绝参加院士的活动,被认为是因为数次落选的缘故。

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中国的院士,他们的工作绝大多数是与实际生产相关。事实上,新中国非常重视实际应用。课题、奖励的评价标准都涉及产值、经济效益。就比如上文谈到的沈允钢先生,他做的工作有关光合作用效率,直接涉及粮食增产问题,解放后中国的粮食单产翻了几倍,科技工作者(包括院士,包括袁隆平)贡献很大。中科院的大多数研究所,都与国民经济直接相关,比如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研究所,原名应该是石油化工研究所之类的,他们的第一个国家大奖应该与合成氨(化肥)有关。更不用说医科院、林科院和农科院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