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蒋介石抗日和鬼子拼刺刀 -- 聂盘

共:💬31 🌺54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日军的优势既包括武器也包括立体作战能力

就是从天上的飞机、飞艇、侦察气球,到水面的战舰和大炮,到陆地的山炮,坦克(别把'小土豆'不当坦克),再到近距离野战的掷弹筒,机枪、手雷和三八大盖,相互配合得十分全面和系统,就是所谓的全方位立体作战。当年护国战争的名将-蔡锷在留日治病时观看日军演习就发现中国军队的军事落后不仅是武器的落后,也是观念和组织能力的落后,日本人做事在细节的优化和全面的配套上是很不一般的,而那都是在抗战之前二十多年的事情了。后来打淞沪会战,老蒋自以为有60万德国训练的德械师,就跑去找日军掰手腕,结果被日军陆、海、空的立体作战全面压制,很多德械部队连日本人的面都没见到就被炮火'融化'了。所以被国军吹嘘了半个多世纪的所谓战略胜利-即把日军从北方吸引到南方的淞沪会战,其实是在错误的地点发动的错误的战争,因为地理因素,正好让日军可以充分发挥陆、海、空立体作战的能力,而为此损失了多数的德械精锐,实在不值得。

仅仅就步枪而言,三八大盖比中国当时普遍流行的汉阳造最大的,最实用的,最日常的好处就是三八大盖相对汉阳造是'快枪',而汉阳造是'慢枪',就是当打完第一发子弹后,三八大盖一拉枪栓,弹壳就能自动跳出,然后一合枪拴,子弹很快就能上膛打第二发;而'汉阳造'打完第一发子弹后要在拉回枪栓后手动退出弹壳,再把第二发子弹手动上膛再手动闭锁,手要前后拉动、左右翻拧,时间较长而且手上动作必须十分熟练,否则,第二发子弹要更长时间才能打出,甚至有子弹卡住的风险。具体过程可以参见<1942>里地主儿子拿枪射击连续乱民时手上戚哩喀嚓的动作(冯导还是有军事常识的),看似很酷,其实很麻烦,最后也因为射速慢,最后他在装弹时被人突袭用冷兵器扎死了。

而那里的另一个细节是,地主儿子为了连续射击,他的握枪姿势是一会儿平端握枪用于射击,一会儿垂直握枪用于退弹壳和上子弹,然后再平端射击。这对快速射击也是不利的,如果是在战壕里打阵地战和阻击战,就必须要么人把枪抽回来,蹲到战壕里上子弹,要么就要在战壕边平射状态花更长时间才能退弹壳和上子弹,这都是要影响射击速度的。汉阳造更详细的装弹过程,要在过去一些老的战争电影中才能见到,现在的电影很少能反映这一重要的技术细节了。

关于步枪的技术差距,我经历过抗战年代的家住冀中的老娘和舅舅却还记忆犹新。我当时也问过类似的幼稚问题,说日本人的武器看上去也没什么先进,怎么中国那么不禁打?我老娘说人家飞机大炮什么都有,枪也好,你还在慢慢装子弹呢,人家一枪连一枪就打过来了。你说你有机枪,可人家有小钢炮吊轰你的机枪。我舅舅也说,当年正定县城的城墙又高又厚,而太原的城墙不但又高又厚,而且是向外翻的莲花墙,本来以为可以坚守一段时间,但日本人调来关东军的山炮团,加上飞机、坦克,一顿狂轰乱炸就给打塌了。

至于为什么日本人不搞更先进的冲锋枪,那是因为资源匮乏,钢铁奇缺,怕浪费子弹。这也是日军最致命的弱点:子弹打一颗少一颗,人死一个少一个。这也正是毛领袖创建<持久战>理论的依据和基础。与日寇作战,只能用后来毛领袖对付美械装备的蒋军的办法,就是大踏步的前进、大踏步的后退,搞持久战,搞运动战,搞人民战争,在运动中打乱日军立体作战的全面部署,然后声东击西,寻找战机,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全国抗战由毛领导,军队由毛指挥,否则,国军是没这个能力的,只能被动挨打,死守待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