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三国随感 -- gb2312

共:💬94 🌺1077 🌵1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继续讨论

从分歧最大最后一段说起:

这里需要厘清几个问题:家学,章句之学,以及知识传承。

两汉之学,有所谓家法,家学,家风的说法。家法的认定最为严格。现在一般的看法以为,家法是源于师法,而师法则源于官学,史书中所谓某经有某氏之学,则为师法,而某家有某氏之学,则为家法。举例说,袁氏治《易》,杨氏治《书》,准确的说应该是袁氏治孟《易》,杨氏治欧阳《书》。孟《易》,欧阳《书》为师法,袁氏,杨氏为家法。学术界常说”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其中透露出一些大族儒化的脉络。

家学的范畴较家法要宽泛一些。首先包括百子之学的传承,其次各种行政事务等专门之学,如王氏,世好文法,钟氏,世善刑律。值得注意的是,东汉官学,私学,家学在各时期,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形态,具体到颍川,这里私学和家学都比较兴盛,像李膺“教授常千人”,郭躬“家世衣冠,……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

在谈到荀氏的家学之前,还要谈谈章句之学,章句之学是两汉经学的大问题,也是基本问题,几乎所有的学案都与之相关,这里没法说得很全面,简单来说,章句之学起于读经的基本功,但是汉设五经官学之后呢,用汉书的说法“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这里很好理解,可以参考今天的学科建设。当然,仅用“禄利之路”来理解“章句之学”肯定是不全面。比如说,玄学的兴起和章句之学的辩论传统有相当的关系。

到了汉末,章句之学因为自身的弊端,受到了新儒风的批判,当然这里的新儒风也没有从根本上走出训诂之学,但从”专治一经“渐渐走向”通儒“,代表性的人物马融,郑玄。不过章句之学自身也在进行内部改造,流传今日的《孟子章句》等,就是革新后的成果。

而知识传承的三条途径,官学,私学,家学。汉末之后。官学衰落,魏蜀吴虽有都有官学的建设,但效果都不佳。我在上贴贬低了私学的作用,确实不是很妥当。只是我仍然坚持认为,相比私学,家学,就是家族教育应该是魏晋文化传承的主流。不过魏晋的家族教育不仅是突破了东汉家法的儒学,而且包罗万象,如文学,史学,书法,乃至农医算卜等杂学都是家族教育的内容,而浸染玄佛道等学,也成时尚。陈寅恪所谓:“夫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

回到颍川荀氏的问题,当然平心而论,荀氏在两汉学术史上没什么突出的贡献,值得一提的大概只有荀爽与荀悦。但是结合当时的文化文气与颍川当地的教化传统两方面来看,荀氏一族有儒学的家风。荀淑”博学而不好章句“的说法,正是当时新士风的体现。类似的说法在史书中并不少见。正如陈寅恪所云:“东汉末年之高门必备儒生与大族之二条件”,高门大概就是我所说的世族,而所谓的世族基本上都是士族,士族当然是大族,豪族儒化之后的结果。汉末士族官僚化,即你所说的贵族化,的进程,就是形成世族的进程,荀彧,更准确说荀氏,可以视为这个进程开始阶段的代表。即通过家族文化优势获得政治权力,再通过政治运作巩固家族文化优势。

快下班了,再说几句,分歧较大的地方,还有你的第一段,我认为士族并不排斥获得军事力量,当然,想不想和能不能是两码事。虽然袁绍被你开除出了士族族的队伍,但以后的司马懿,钟会等人怎么办呢?至于后世门阀全盛时期,王谢桓庾等族,那个手中没有军事力量?造反也许会损害其他世族的利益,造成世族之间的对立,但是攫取更多的实力,则是世族的共识。

至于其它地方,只能见仁见智。我个人以为在曹魏初兴阶段,士族也是处于向世族的进化过程中,在这个进程中,尚不具备挑战手握军事集团的曹操的力量。当然后来双方的力量对比,也是在变化中。仅就曹操时期而言,应该还是能做到对政权内部全局的掌控。你提到颍川人士在夺嫡中占了上风,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曹操的决断,正是由于他对曹植团队的打压杀戮,才使得曹丕能顺利继位。选择继承人曹操或许有过犹豫,但是一旦决定,杀伐决断也体现了曹操对政权的控制力。

通宝推:SleepingBeauty,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