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正德五年:明武宗的失败之年。 -- 天煞穆珏

共:💬1910 🌺13848 🌵145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貌似没有疯狂镇压

持续时间偏长,导致外人开始捣乱。

坦克遇到群众挡路就尝试绕行。

装甲车装备齐全却被焚毁。

指战员被虐杀。

这些事情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有图有录像。

而学生大多是恐惧、恐惧、恐惧……恐惧是正常的,但是不代表死了人。

整个事件发生期间,有零星枪声。但是这只能说明有人想捣乱,反而不能证明发生了有组织的大清洗。

有些人号称在北京饭店看到了什么什么,但是证据呢?不能只是上下嘴皮一碰说看到了就看到了。

而且实际上那也看不到什么,两边的大会堂又不是后来才建的。

不是还有人说,有“英雄”通过与军人的交涉带着学生成建制离开么?真要弄死人,交涉有什么用。

而且,很早90年代我做过一个简单的推算。

第一,我们可以假设数据,从最低到最高两个方面推算。

第二,我们可以假设两种极端情况,然后再综合。比如,先算死很多人,再算几乎没死人(城市中正常发生的刑事犯罪因素扣除),然后综合考虑。

先算死得多的假设。注意是假设。假设有一万学生死亡,那么按照最低的知情范围推算,至少有2万父母知情,加上祖辈,6万人知情是合理的。这6万人每人认识6个人,不算多吧?这就是36万人。就是说,至少有36万知情者。按照人口比例,8亿人,每2222人就有一个知情人。在部分集中的地方比例可能更高。如果这6万人每人有20个熟人(在80年代亲戚众多的时代,光亲戚恐怕就不只20个人,我没算50已经很给面子了,如果是工厂职工甚至可以说一百人),那就是每667人就有一个知情者。我们一天遇不见一个知情人,可以说没遇见;一个月遇不见一个,也可以是没遇见;一年遇不见一个,也说得过去;十年还遇不见一个,就有点问题;二十年还没遇见过,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二十年你的活动范围都不能在600-2000之间的随机范围内遇见一个人?

换一个算法,算没死人。假设没死人,会是什么情况?我们知道,当时很多人都提到了恐惧。提恐惧的多,非常多,很多情况都是吓得半死被救出来什么的。但是提死亡的极端得少,而且提死亡的往往说死得很多,简直就是人间地狱,但是他却可以穿上隐身衣,目睹以后活着离开……这和恐惧的数量完全不成比例。假设有一万人发生了恐惧,然后他们又都平安离开了。那么消息会传播会是什么形式呢?还是刚才那个算法,那么按照最低的知情范围推算,一万恐惧的学生,加上2万被恐惧的学生吓住的父母,加上祖辈,7万人知情是合理的。这7万人每人认识6个人,就是42万人。按照8亿人算,每1904人就有一个知情人。如果这7万人每人有20个熟人(在80年代亲戚众多的时代,光亲戚恐怕就不只20个人,我没算50已经很给面子了,如果是工厂职工甚至可以说一百人),那就是140万人知情,每571人就有一个知情者。现实中,我在90年代后期遇见过一个人,他言之凿凿地说自己参加了活动。在网络上,我也见过一些人讲述当时的事情。其中明确可以相信是事实的,就西西河就有。前一段时间有人讲有个大学老师当时带出来了很多学生。根据那个描述,他们并没有遭到任何屠杀之类的对待。

因此,在这两个假设环节,结论对政府是相对有利的。

然后就是其他没有考虑的因素了。这两个推断中,我还省略了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是在场的军人,一个是清理场地卫生的工人。当然,有人可以说清理场地也是军人完成的。但是我国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三年就退伍了。这些回到家的年轻人,不可能都守口如瓶,然而他们透漏过什么信息吗?他们根本就没有形成什么特殊的信息反应。也就是说,在大部分军人看来,现场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激烈的事情发生。就是执勤,就是监督,疏散,戒备,设岗,就是这样的执勤。这两个部分都是对政府有利的,但是我没有在两个假设中做推算。

因此天平进一步向对政府有利的方向倾斜。

有人说现场有枪声,但是也有记者说枪声是在远处传来的,不是广场上的。这是典型的矛盾。而且这些都是外国记者的说法。在中外交恶的形势下,显然对中国有利的话要更有公信力一些。但是这个不能直接加分。

也有人说,有女生失踪。在城市环境相对混乱的情况下,所谓女生失踪,个人认为,不如说是“年轻女性失踪”更准确一些。而且,考虑到学生领袖是在房子里和国家领导人谈判,所谓失踪女生,应该并非是学生领袖。那么,这是浑水摸鱼的刑事案件的可能性,要进一步提升。

而这两个因素又都是为政府加分的。

这些因素综合考虑下来,我倾向于认为现场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镇压活动,暴力活动的烈度和幅度也都很低。

事件发展到那个程度,主要应该还是由于当时的国家决策机关内部意见分歧较大,产生了国家大政的争议,结果犹豫不决,导致夜长梦多,事情发生了不利的转化造成的。

不过如果换做是我,短时间内仓促做出改变的决定,特别是短时间内做出改变这么大一个国家的大政方针的改变决定,我是坚决反对的。因为太仓促了。

而且,在这种内部有反对意见导致决策效率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我反而进一步认为:下达激烈的屠杀式的镇压命令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因为内部的敌对意见既然可以导致决策拖延不决,自然也起到反对这样做的作用。

因此,在新的证据材料出现之前,根据大略的形势,我只能认为,现场只是进行了强制疏散。

细节的材料或许有很多冲突,但是大体形势是不容易出现差错的。把握住大的形势,细节上的些许问题根本就不事儿。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