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Solomon:落在远方的果实 -- 万年看客

共:💬290 🌺845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5,求同与求异

尽管男性杀人犯的下手对象往往与他们没有亲缘关系,但是女性杀人犯当中有40%杀得都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新闻当中经常报道垃圾箱里发现弃婴的消息,寄养网络如今也已经不堪重负。这两个事实都表明了人类具有断绝亲情的强大心理能力。奇怪地是,弃婴现象不仅与婴儿的体质或者个性有关,婴儿的相貌似乎也能起到很大作用。一位婴儿如果患有危及生命的内脏缺陷,往往依然会被家长抱回家去。但是另一位仅仅有着轻度外观缺陷的婴儿就没那么幸运了。等到孩子稍大一点之后,甚至就连严重烧伤的疤痕都会使得某些家长排斥自己的孩子。显而易见的残疾不仅冒犯了父母的骄傲,还触犯了他们对于隐私的需求:所有人都能看到这个孩子不是你想要的,你要么接受来自世界的同情与可怜,要么坚持维护自己的骄傲。至少一半的美国待领养儿童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残疾。但是这些待领养残疾儿童依然只是美国残疾儿童总量的一小部分。

现代的爱情呈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人们不仅只能与异性结婚,而且还只能与阶级相同、种族相同、教派相同而且居住在相同地区的异性结婚——所有这些界限在当今社会都越来越站不住脚了。同理,当年的人们理应接受自己的孩子,因为事先既不能选择孩子,事后也没有多少改变孩子的手段。避孕技术与受孕技术的问世切断了性行为与生殖之间的纽带:换句话说如今交媾既不是生育后代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着床之前的胚胎分析技术以及不断扩张的孕期检测范围使得如今的父母们掌握了极为丰富的信息,有助于他们决定是否受孕,是否继续妊娠期以及是否堕胎。父母们的选择范围正在日益拓宽。有些人相信人们有权选择健康正常的孩子,因此支持选择性堕胎;也有些人将堕胎视为万恶之源,并且更支持商业化的优生学,这两种作法都会催生一个剥去了多样性与弱点的世界。规模庞大的儿科医药产业一直在暗示人们,负责任的家长应当通过各种不同方式改良自己的子女。父母也希望医生能够矫正子女身上的公认缺陷:注射生长激素进行增高,修复唇裂,修整性状模糊的外生殖器,等等。这些优化干涉并非仅仅是涂脂抹粉而已,但是也并非生死攸关。有感于此,例如弗朗西斯.福山这样的社会学理论家提出了“后人类未来”的理念,在这样的未来当中,人类内部的一切分化差异都将遭到铲除。

但是尽管医学许诺将我们全部正常化,我们的社会现实依然是一锅无所不包的大杂烩。所谓现代化使得人们日益趋同或许只是老生常谈,比方说部族特色的头饰与上层社会的双排扣礼服逐渐消失,T恤衫与牛仔裤则取而代之。不过在实际当中,尽管现代社会允许我们追寻着各自的欲望走的更远,并且采取更加极端的方式来实现欲望,但同时又能够通过最为细枝末节的均质统一来抚慰我们。社会流动性的提升与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任何人都能找到与自己本质相同的其他人。无论是法国的贵族阶层还是爱荷华的农夫社区,从前那些紧密联系的社交圈子根本不能与电子时代的新生群落相提并论。随着疾病与身份之间的界线遭到挑战,来自网络世界的强力支援为各种真实自我的浮现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布景与舞台。现代生活在很多方面都是孤独的,但是现代生活也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电脑来找寻志同道合的其他人。这一点意味着任何人都不必被排除到社会大家庭之外。假如你在生理或者心理上的出生地拒绝接纳你,至少在精神层面还有无数轻声召唤你的场所。正当一个个垂直家庭因为离婚而破裂的时候,水平家庭的数量却在与日俱增。假如你能搞清楚自己是谁,你就总能找到与你一样的人。社会进步能使得缺陷更容易应付,与此同时医学进步也在逐渐消灭缺陷。这两股潮流的汇合实在有些悲剧,就好像歌剧里面的情节一样,男主人公在女主人公即将撒手人寰之际才意识到自己一直深爱着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