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工业除了通讯和轨道交通之外,基本上算不得成功 -- 河狸

共:💬457 🌺3067 🌵5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愚蠢小猪谈到日本的TRON计划遭到昧国打击的情况

你可以参考以前的河友,愚蠢小猪的文章,他就谈到了80年代中期,日本提出要搞CPU和通用操作系统的产业计划,就像他们此前的产业计划一样,但是遭到昧国的政治压制,该计划最终被严重缩减,最后日本的企业界主要朝着专用的操作系统,为机床等等设备的操作系统发展,而CPU和通用操作系统的发展空间就留给了昧国,于是就有了此后的微软和Intel的辉煌。

今天的苹果的优势主要也是体现在苹果的操作系统强于安卓的操作系统,而索尼等日本企业虽然在硬件方面不错,但是由于不能往通用操作系统方向发展,这么严重的短板于是索尼就越来越困难了。

日本的电子产业在70年代的起步初期,肯定从昧国转让得到了一些技术,这些技术是通用的技术,是在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上购买的,但是此后很快的日本企业就在存储器领域打败了昧国,以后的故事就是愚蠢小猪所说的,昧国通过各种渠道向日本施加压力,最后日本不得不放弃通用CPU和操作系统

以下转摘自愚蠢小猪的博客

日本的电电公社,现在NTT的前身,相当于中国电信,发挥了很大作用。电电公社坚决采购国产电话交换机,并坚持使用国产的半导体,组织协调日本的半导体企业协作攻关。反面则是电电公社搞垄断,高昂的电话初装费和软预算赤字财政。1976年,日本政府成立半导体的国家实验室,国家的力量进行攻关。国家战略的结果,使日本半导体生产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国家扶持和计划,使日本半导体产业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特点是大而全,小而全,自产自销。在初期,半导体的生产几乎100%在本企业或本集团内消费了。即使现在,也有很大比例是在本企业本集团内消费。这与美国半导体企业基本外销很不相同。比如,日立生产的半导体,很大比例在日立集团内部消费了,如日立的家电、精机、重机、工厂等等。而Intel的半导体则很少自己用,绝大多数都卖给其它用户。原因是日本半导体的起点低,性能质量价格面并没有优势,只能自产自销,大而全小而全,发展半导体是作为国家及本企业集团的战略,而不是一时的经济效益。要经济效益还不如直接买美国的。

日本的这种做法,引起美国的不满,认为这是计划经济违反了市场经济规律云云。日本人也颇不满,自己的电电公社虽然搞软预算赤字财政,毕竟还是企业。而美国的国防部则完全是软预算,完全不讲经济效益。就中国是市场经济的信徒,在日本半导体突飞猛进的时候,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引进市场机制的葵花宝典,半导体产业就挥刀自宫了。同时自宫的产业还有很多。自宫的结果,使中国这近30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欲练神功需要挥刀自宫,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国家战略和计划的引领下,日本半导体生产工艺突飞猛进,但需要高超设计技巧的CPU却没有很大突破。中国经历了10年文革的摧残,1977年研制成功了专用的弹载16位CPU。美国的CPU在1970年代末期形成了Intel的86系和Motorola的68系CPU。两强争霸,都想扩大市场占有率树立事实上的标准,但又受限于产能不足。于是找到日本厂家,日本厂家以许可证方式生产与美国兼容的CPU,作为第二供货方,这是日本CPU的起步。

日立承接的是Motorola的MC680X和MC68000,日立生产的MC68就叫HD68。NEC则承接Intel的86,形成V20、V30系的CPU。日本没有与国际接轨,融入国际社会的心思,喜欢自定标准,自搞一套。当80年代初IBM PC风靡全球时,日本自搞了一个PC98。手机也是自成系统。这以中国不同,在中国与国际接轨是政治正确,雄心壮志早被阉了,想自立体系想都不敢想。当然,PC98最终没有抵抗住IBM PC,在几年前还是最终放弃了,但毕竟日本曾经奋斗过,很多事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奋斗的心不能死。

1984年,作为日本国策的TRON项目开始实施。TRON项目是集计算机OS和CPU设计一体的大型计划。涵盖的目标非常广泛,从实时控制到桌面系统,从工厂自动化到商业应用,无所不包。目的要建立日本独立的计算机软硬件体系。即阻止外国系统对日本的渗透,又想在世界中树立日本的标准。

1984年也是中国关键的一年。是年年底,通过了城市改革的决议,拉开了城市改革的序幕。这一年还是“鬼门关”,无论项目是否成功,这一年都必须下马停止。时隔20年后,许多项目才重新开始,或者再也没有可能开始了。这一年大概可以称为中国的“自宫年”。中国需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我们的目的是喝水,再也不能干挖井的蠢事了,这些“奇技淫巧”还是算了吧。

作为TRON项目的结果。1987年,日立发布了H8/H16/H32三款CPU,分别是8位/16位/32位。其时日本产品在欧美市场上咄咄逼人,即便作为86和68系CPU的第二供货商,也有喧宾夺主侵夺美国原厂商市场份额的势头。这些引发了日美贸易摩擦,美国政府向日本政府施加压力,小胳膊毕竟没有扭过大腿。TRON计划被大幅度缩小,只限定在实时嵌入式领域。Intel和Motorola分别向NEC和日立提起诉讼,禁止它们再生产销售与86和68系兼容的芯片。这些诉讼最后都在庭外和解了,作为和解的结果,H16由于酷似Motorola的68被放弃了,H32由于TRON项目缩小也被放弃了。H8虽然也大量承袭了68的设计,但总算被保留了下来。

日本历史上有过多次失败,但雄心壮志从来就没有熄灭过。虽然有时必须认命,被外力宫去大半,但雄心不死,还有重生的机会。中国则精神上萎靡了,不用别人动手,就自宫了。即便有人劝说中国能行,但始终坚挺不起来。

日立的H8虽然是8位的CISC设计,随着时代发展,逐步扩展到16位和32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RISC型的SuperH系列SH1/SH2/SH3/SH4。SH1/SH2定位于实时控制领域,SH3/SH4则定位于信息处理。NEC则发展了自己独自的78和V850系列。

这些CPU都定位于嵌入式领域,避免与美国直接冲突。嵌入式领域市场庞大并被细分,手机、游戏机、汽车、各种家用电器、各种生产装置……,这些领域都是日本的强势领域。这些东西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我们往往觉察不到它们里面计算机的存在。在嵌入式领域对CPU的性能要求并不很高,很难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日本CPU的最高主频目前还没有超过1GHz,NEC的V850的一款CPU号称是世界上主频最低的32位RISC CPU,只有20MHz,但却有着极低的功耗。嵌入式领域性能不是主要因素,有自己的特色就可以在市场中找到定位点。

外链出处

尽管日本电子产业遭到昧国的打压,但是对比来看,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的电子产业还是差日本很多,如果说日本的电子产业发展是因为昧国的技术转让的话,为什么这些国家的电子产业反而还比遭到昧国打压的日本还差呢?

至于你说的韩国超过日本,日本当然不是不可超越的,日本又不是神。

韩国能够赶超日本的关键因素至少有两个

1.他们没有心理包袱,认认真真的踏踏实实,十分谦虚的学习日本。

战后韩国的发展模式其实就是复制日本的模式,学日本一样优先发展财阀,然后财阀再惠及中小企业,(日韩财阀与中小企业关系很好,不像中国的大型企业就想着把小企业赶尽杀绝)

在几乎每一个领域,韩国都认真学习日本,在造船业也是这样。

而中国造船业相对来说,比起汽车制造业还是好的,这与船舶工业界领导确立学习日本的决心有关,船舶工业领导把学习日本起了一个很土的名字--转模

很久没有看中国造船报,估计随便一搜,还是可以搜到很多转模的文章

比方说下面这一篇报道

本刊讯(通讯员 张拓)10月14日,中船重工2014年度“转模”工作汇报会在大连召开。会议总结了中船重工各造船企业近期的“转模”工作情况,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主要工作任务。中船重工副总经理陈民俊出席会议并讲话。

中船重工召开2014年度转模工作汇报会

看到自己的不足就学习,学习他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相比造船工业,汽车制造业就不行,全世界都在学习日本的精益制造,中国人却还在小日本小日本的蔑视日本,这样不虚心怎么能够进步。

韩国造船业赶超日本造船业的另一个契机,就是韩元的贬值和日元的急剧升值,1995年,在克林顿政府的操纵下,日元达到了79日元兑换一昧元的历史最高位,这对日本的出口包括造船出口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日本企业此后一直受到日元升值的严重影响,这也就导致了日本电子产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而三星等韩国企业则更没有这个问题,昧国政府和昧国议会对韩国的警惕性也没有比对日本的警惕性高,虽然苹果也企图通过法院打击三星,但是三星可以挺得住,当年日本企业是被对方在双边贸易会谈中不断敲打的。

就创新而言,索尼的困境应该说也与它本身的企业架构有关,我怀疑日本电子企业曾经受益于终身雇佣制,但是终身雇佣制可能也对年轻人的创造力产生了影响。终身雇佣制需要改革。

但是你最后那段关于市场和创新的观点我认为是错误的,日本的企业的创新主要体现为协作式的创新,就是确定一个目标以后分解成各种子目标,分工协作,这就与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几乎一样,企业内部的合作,企业集团内部,企业集团之间的合作搞得很好,这样很容易集中起来搞出一些别人搞不出来的东西,我认为这是值得中国学习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