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南沙!南沙!南沙!让滚滚的稻浪覆盖南沙广阔的滩涂吧~ -- 螺丝钉

共:💬62 🌺612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问题提得好,但事实上很多珍稀材料只是提供宝贵的种质资源

真正利用需要经过大幅度的改良,耗时会很久。

一般的做法是,将该种质材料与已经培育好的性能很好的近缘种杂交,从杂交后代中选出其他性状都好,并且还耐海水的后代。这次发现的新种质只用它耐海水这一个特征,产量等其他性状却利用已经选育好的那份种质材料。也就是说,只需要这份特殊的种质材料提供耐盐这一个特性,或者应该说将这份种质材料中的耐盐性状相关基因转移到已经培育好的某品种中,这在杂交育种中很容易做到,只是有一个前提,杂交双方必须不存在生殖隔离(遗传学上说,同种就不会生殖隔离,可以受精,种间偶然也可以杂交但属于远缘杂交,甚至有些不同属间的物种也可以杂交),然后将符合要求的选出来。

如果该种质材料与水稻是同种的话,那从遗传学上说是没有困难——没有生殖隔离。但问题是从操作上说,水稻这个物种的杂交太难了——如果不是由于技术上难度很大,袁隆平的贡献就不会那么突出了。

由于是水稻,杂交的实际操作极其困难:水稻是雌雄同花植物,每个稻穗有很多的小花(比麦子多太多了),每一个稻穗的每个小花中都既产生雌性又产生雄性配子,由于每个小花中大约有6个雄蕊(麦子中是6个,水稻中不确定是否也6个),每个麦穗只有不到30朵小花,可以手工去除每个小花中的雄蕊。水稻应该有上百个小花,只要残存一个雄蕊,这个稻穗就会被自己的花粉授粉,因此水稻基本不用手工方法杂交。

麦子之类的雌雄同花植物可以人工杂交——在开花前用小剪刀剪开每个麦穗的每个小花,然后手工去除每个小花中的6个雄蕊,再给麦穗套上袋子避免被空气中花粉污染,适当时候给授予其他花粉。

又由于袁隆平等很多水稻专家手里都有雄性不育系,因此拿某雄性不育系做母本与耐盐的水稻杂交,就没有什么难度了。从生物学上说,由于耐盐的水稻产量低,每个穗上的花肯定少,而且材料本来就少,因此本身也不适宜做杂交的母本。但如果作为父本,则不需要很多花上同时产生成熟花粉就可以满足杂交的需要。因此,只要有水稻研究基础,这个杂交就不是很难,中国有那么多的雄性不育系,总能找到可与它杂交的。

杂交成功后,选育是需要非常大的工作量并且需要经过很多代,不过这已经有太多的成功经验了,因此需要很多年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是什么难得不得了的事。

如果没有经过杂交,那选育工作会更难,改良速度会慢很多,需要的年份就会长得多。

=====================

但按我们国家的体制,发现了可以在海水中种植的水稻种质资源,就一定可以获得课题支持,因为这个意义不是一般的大。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科研经费并没有那么缺,农业领域,如果是相对不是太差的机构,一般是发现一份有特性的种质材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当然这基金是谁主持就不确定了。如果遇见道德不是十分高尚的, 很可能会将该成果彻底抢走。农科所也不是不能获得国家基金,但中的概率会低很多。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如果这份材料被一个有门路的“科学家”获得,那也许就能催生一个新院士。

首先可以做的是机理研究,只要同时有这种性能不同的种质材料,科学家很容易搞明白为什么这份种质材料可以生活在海水中,这种论文可以发到非常高端的刊物。现在有很多新技术, 这种分析就更容易一些,如果华大拿到这种材料,很容易发NSC。前面这些内容可以给某完成人参选科学院院士提供基础。其次可以用这份宝贵的种质材料来改良其他已经育成的品种,使已经育成的品种能在带一定盐度的环境中种植,这会带来巨大的产值,给评选工程院院士奠定了基础。而且,该思路不仅仅局限于水稻,很容易蔓延到其他植物中。科研人员贡献的产值进一步提高。

最后总结一下:确实有些奇怪。这么好的种质材料现在才进展到现在这程度。或许与原来种植的水稻不是一个物种?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