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左传》中的成语10 -- 桥上
《宣十二年传》:
楚子又使求成于晋,晋人许之,盟有日矣。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皆行其所闻而复。晋人逐之,左右角之。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已。麋兴于前,射麋,丽龟。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既免。((p 0734)(07120206))
我的粗译:
楚庄王又派人向晋方求和,晋方答应了,定下了盟誓的日子。但这天楚军的一乘战车却去向晋军挑战,车上有三个人,驾车的是许伯,车左是乐伯,车右是摄叔。
在去的路上,驾车的许伯就说了:“我听说挑战这事,驾车的人要让车子在对方营垒前面来一个急转弯,让车上的旗子擦过敌方的营垒,然后回来。”乐伯跟着说:“我听说要是挑战的话,车左要用好箭发射,然后代替驾车的掌握缰绳,让驾车的下车,重新排列好驾车马,整理好马具,这才能往回走。”摄叔也跟着说:“我听说挑战的时候,车右要下车进入对方的营垒,杀掉敌人,割下对方的左耳,再俘虏一个敌人带回来。”这三个人都做到了他们所说的,然后往回逃。
晋人派兵追击逃跑的这三个楚人,还分兵左右包抄。逃跑的三个人之中的车左乐伯负责发箭阻击追兵。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阻截了左右包抄的晋军,只有后面由鲍癸率领的晋军还在紧追不放,而乐伯的箭也只剩下一枝了。
这时,逃跑的三个楚人的战车惊起了一只麋鹿,乐伯一高兴,用剩下的那支箭射中了麋鹿的背部正中。然后他让车停下来,派车右摄叔去把这只麋鹿献给鲍癸,摄叔对鲍癸说道:“现在快到季节了,恐怕您那里贡献野味的人还没赶到,就把这只麋鹿分给您的部下吃吧。”听了这话,鲍癸命令他的部下停止追击,说:“这辆车的车左射箭射得准,车右说话说得好,都是君子。”于是放乐伯他们逃回楚营。
一些补充:
这里详尽地描述了普通战车上三个人的分工,“御”负责驾车,基本不参加战斗,射箭的主要是“左”,下车肉搏以及其他冒险的事由“右”来,车左的地位高于“右”。
这一段又反映君子受的教育既包括射箭也包括说话,能文能武。而且还反映在当时的战斗中一般是不会轻易杀死一位君子的。
杨伯峻先生注“丽龟”曰:
丽,著也。龟指禽兽之背部。古之田猎者,其箭先着背以达于腋为善射。《北史斛律光传》云:“羡及光并工骑射,每日令出田还,即数所获。光获少,必丽龟达腋;羡获虽多,非要害之所。光恒蒙赏,羡或被捶。人问其故,云:‘明月(光之字)必背上着箭,丰乐(羡之字)随处即下手,数虽多,去兄远矣。’”则乐伯之射麋中龟,亦状其善射也。
《宣十二年传》:
晋-魏锜求公族未得,而怒,欲败晋师。请致师,弗许。请使,许之。遂往,请战而还。楚-潘党逐之,及荧泽,见六麋,射一麋以顾献,曰:“子有军事,兽人无乃不给于鲜?敢献于从者。”叔党命去之。赵旃求卿未得,且怒于失楚之致师者,请挑战,弗许。请召盟,许之,与魏锜皆命而往。郤献子曰:“二憾往矣,弗备,必败。”彘子曰:“郑人劝战,弗敢从也;楚人求成,弗能好也。师无成命,多备何为?”士季曰:“备之善。若二子怒楚,楚人乘(chéng)我,丧师无日矣,不如备之。楚之无恶,除备而盟,何损于好?若以恶来,有备,不败。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徹,警也。”彘子不可。((p 0736)(07120207))
我的粗译:
听说了乐伯他们来挑战的事,晋国也有人想要去挑战楚军,魏锜就是一个,他是想当公族大夫没当成,就惦着让晋军打败仗,好为自己出口气,上面不准他去挑战,他就要求出使楚军,到那边看看。他去了以后就推翻了原来晋、楚两军和平收场的约定,反而定下了开战的日子。他气势汹汹的与楚军约战,等他往回走的时候,楚军就在后面追他,经过荧泽时,正好看见六只麋鹿,魏锜就射了一只回头献给追他的楚军将领潘党(叔党),还对潘党说:“您现在正在打仗,您手下的狩猎官大概也顾不上进献野味了,这头麋鹿就送给您的手下吧。”潘党至此也只好让手下放魏锜走路。
和魏锜想法差不多的还有赵旃,赵旃也是想当卿没当上,而且对让乐伯他们跑了不服气,就也要求去挑战,上面没批准,他就请求去与对方约定盟誓的细节,随后就也去了楚营。
魏锜和赵旃走了以后,郤献子(上军佐郤克)就说了:“这两个人怨气冲天就去了,不定惹出什么事来呢,得赶紧做好准备,要不然会吃大亏。”彘子(中军佐先縠)却说:“郑国来人请咱们攻打楚军我们不敢,楚军派人向咱们要求盟誓我们又做不到,统帅没一个准主意,有什么好准备的。”
这时,士季(上军将士会,又称随季)建议:“还是应该有所准备,要是这两个人把楚军惹翻了,向我们大举进攻,我们就会全军覆灭。不如我们及早进入戒备状态,如果楚人准备与我们和平盟誓,我们就解除戒备,也没什么不好;如果楚人向我们进攻,做好准备就不会吃亏。何况就是诸侯会盟,也要有军队警备。”
可是彘子(先縠)不干。
一些补充:
赵旃和魏锜因为没当上卿不服气是有些根据的,他们都是老牌世家的嫡子,两人的祖先赵夙和毕万是六十四年前同时得“氏”立族的:
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大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闵元年传》(p 0258)(04010601))(036)
注意,有三个赵家,一个是赵夙嫡子(史失其名)传赵穿,赵穿传赵旃,这是最正宗的赵家。一个是赵夙幼弟赵衰传赵盾,赵盾传赵朔,赵朔此时为下军将,这是最不正宗的赵家。还有一个是赵衰传赵同、赵括、赵婴齐,这个赵家才是赵衰这一系赵家的嫡系,但后来被灭掉了,只有赵婴齐一支因被逐往齐国而幸免。
但此时地位最高的却是最不正宗的赵家,这个赵家后来更成了最正宗的赵家,但他们的首领世世称“赵孟”,却凸显了他们庶出的身份。
杨伯峻先生注“荧泽”曰:荧泽即荥泽,《尚书禹贡》所谓“荥陂既潴”者是也。自东汉以来,已塞为平地,然当地人仍称其地为荥泽。
史念海先生曾实地考察荥泽的位置,指出:
广武山东是一片慢坡,直到郑州之西始渐成平地。荥阳、荥泽(荥泽县今为古荥镇)两个县城就都在这片慢坡之上。这条慢坡之上还有两条河流,在北的为枯河,在南的为索河。两条河流之外,沟壑却还不少。在这里当然不会有什么湖泊的。这片慢坡在古荥镇之东却有显著的改变。这里本来的慢坡陡降成为高崖。这道高崖由广武山下斜向东南,直到郑州附近。在古荥镇之东,高崖的高度约二十米,古荥镇东南索河南岸,高崖高度降到十米。高崖下平滩一般高程为九十五米,愈东则愈低,荥泽的旧地当在这高崖之下的平滩上求之。
《水经济水注》叙述济水在会合荥渎之后,东流经荥阳县北,又东南会砾石溪水,又东会索水。再东就是荥泽了。砾石溪水就是今索水北的枯河。根据郦道元这个说法,则荥泽应该在今索河流下高崖处的东南了。
也许有人要说,荥泽久已湮塞,郦道元是不是会把后世的水流来叙述前代的变迁?回答的话是:至少在这方面是不会的。荥泽虽见于《禹贡》的记载,但在春秋时期已经有人提到荥泽,而且在荥泽附近进行的战争和会盟也不是一事一地。就是郦道元所曾经提到的已经有数处。《左传》鲁襄公十一年,诸侯伐郑,西济于济隧。据郦道元说,这条济隧是连接黄河和荥泽之间的河流。这条河流中间还经过一个叫做衡雍城的地方,这说明荥泽和当时的黄河之间有很长一段的距离。郦道元还举出一个叫做垂陇城的会盟地方。这个垂陇城今无遗址可寻,按道理推算当在索水流下前面所说的高崖那个地方以东,而且离那道高崖还不会过远。垂陇城是在荥泽以北。就是说荥泽的北涯不能超过垂陇城。至于荥泽的南涯,也不能超过今郑州市。郑州市在春秋时期叫做管城,那时管城在一次战争中也是驻军的所在。这样看来,荥泽就在春秋时期也不是很大的湖泊,南北的长度最多也不过十几里。
济水和黄河分流的地方一般说来是在汉代的荥阳县境。汉代的荥阳县在今河南荥阳县的东北,其辖境包括更在其北的广武山。不过具体说来,这里面却还是很有曲折。《水经渠注》说,济水分河东南流是在石门。石门在敖城西北。敖城就是敖仓城。敖仓城的故址应在今荥阳县城东北,汉荥阳县城西北,今已为河水所侵蚀,湮灭无迹。据《水经注》在这里所说的一些地方对比,石门还应该在广武城的西北。用现在的地理来说,就是在汉王城的西北(桥按: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3.4,北纬35.0)。其实这个石门本是东汉灵帝时建立的,是在东汉初年王景治河修渠的基础上筑成的。这是王莽时黄河决口泛滥使济水、汴渠受到影响以后的事。因此,这个石门水口不一定就是以前济水分河的地方。
《禹贡》叙述济水,说是济水由黄河溢出后潴为荥。荥就是荥泽。由黄河溢出来的黄水怎样流到荥泽里面?以前有些玄奥的解释,不合乎自然的变迁,这里不必管它。只有《水经济水注》说得最为清楚。据它所说,则在东汉时济水分河的石门的东北,另有一座石门,叫做荥口石门。把它的方位说得更明确一点,也就是在敖仓城所在的敖山的东北(桥按: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3.5,北纬35.0)。这座石门的修建,早于前面那座石门三十多年。当然也是东汉时期的建筑。时间相隔虽不算很远,但有两点却引人注意:其一是这座石门所在地很是低下,显然是一条积年流水的故道。其二是这里叫做荥口。为什么叫做荥口?难道是和荥泽没有一点关系?不仅这里叫做荥口,就是这条流水的沟渠,还是叫荥渎。荥口和荥渎不会是偶然的巧合,一定是当地故老历来传下的名称,显示它本来是当年黄河溢出来的黄水流到荥泽里的水口和故渎。因此郦道元就肯定地说:“盖故荥播所导,自此始也”。后来由于黄河的决口泛滥,再经过东汉初年的治理和东汉末年的修筑石门,于是济水由黄河分流出来的地方就由荥口石门移到其西的石门了。
由其西的石门流来的济水,循着广武山北麓东流,这其间还容纳了由广武山上流下的柳泉和广武涧两条小水,在流过了敖山以北才和荥渎相会合。把两座石门的关系分别清楚以后,就可以说,由荥口流来的荥渎是济水本来的故道,而由其西的石门流来的济水是东汉初年治河以后形成的新河道。
(史念海 《中国的运河附录、论济水和鸿沟》)
根据史先生的论述,加上我的臆测,我以天地图地形图为底图标注了“邲”之战示意图:
我将晋方上、中、下军之间的距离设为两公里多,总长则为五公里多。考虑的因素是金、鼓之类的声音信号不致互相干扰,但中军与下军“右移”时上军虽“未动”,但显然可以看到“晋师”的溃败。
每军的营地大小设为约200米乘200米,容纳四百多乘战车,四百多辆后勤及其他车辆,人约一万,马约两千,大概差不太多。
三军营地都设在通往渡口的隘口以东,这样中军与下军才会“右移”去往那个隘口。
上军在右,下军在左,这是参考了城濮之战的布局。且杨伯峻先生曾提到:
传世有栾左军戈,阮元谓左军即下军。方浚益且谓“栾氏世为下军将佐”,此戈其晋-栾氏之物欤。详《缀遗斋彝器考释》卷三十。(《僖二十七年传注》(p 0445)(05270402))
当地那时有很多居民点,其中车庄遗址“是一处跨越新石器时期、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和汉代的特大型聚落遗址”,应该就是所谓“邲”,是由渡口和东西大道形成的“民间”居民点,所以虽似没有城墙,但历经几千年始终存在,而且周围还有不少其他居民点。
在那一带,娘娘寨遗址是个城,官庄遗址亦有环壕,还有平陶故城,当然还有古荥,当时大概其中都驻有郑人,行军时均应绕过。
我颇疑“鄗”就是娘娘寨遗址的那个城。今敖山有确指,而所谓鄗,则言人人殊。据“鄗”字字形,此一地点应是城邑,故有疑“鄗”乃“京”之误者,现据图中形势,晋军的合理位置正在娘娘寨遗址与敖山之间,故定此遗址为“鄗”就是一种合理的推测。
也许官庄遗址即是“鯈”(杜《注》:“鯈,晋、郑之境,言欲以兵距晋。”)。
图中下方的“道李城址”似应就是当时的“管”,但楚军多半驻于城外。
从楚军中军前往晋军中军应先向北,经过“荥泽”边上到“古荥”后再折向西,我觉得“古荥”正当古时“荥渎”的渡口,且是向南的路与东西大道(周行?)的交汇点。
所谓“荥泽”,在当时人眼中亦包括长满喜水植物的湖边低地,未必一直有水。
这样从楚军中军到晋军中军可有大约二十多公里,与上面的情节也吻合。
各军之间有一定距离且两方相距更远,所以晋方前往楚营以及楚军前来进攻晋方各军时也才会各走各路,互不相干。从《左传》中记载的几场战役看,这也是说得通的。
图中黄河南岸的高崖那时应再向北几百甚至上千米,靠近当时的黄河。似黄河逐渐南移,高崖北端是多年来逐渐没入黄河的。
下面就是“邲”之战示意图:
东经113.68,北纬35.04——“扈”(原阳县祝楼乡)。
东经113.83,北纬35.03——济隧东北端(原阳县师寨镇,自当时的黄河分出之处)。
东经113.79,北纬35.01——“衡雍”(原阳县原武镇古城村)。
东经113.6 ,北纬35.0 ——“伯牛”。
东经113.74,北纬34.97——济隧中段(至原武韩董庄乡出县处)
东经113.48,北纬34.95——“敖”(敖仓)。
东经113.43,北纬34.91——荥阳车庄特大型聚落遗址(总面积约70万平方米)。
东西长约1800米,南北宽200米至500米。
其东部约3000米,西南约1500米,北部约5000米都有遗址。
东经113.8 ,北纬34.9 ——“衣”(商周古国。建都于今郑州市西北郊)。
东经113.6 ,北纬34.9 ——“垂陇”(古荥东北)。
东经113.54,北纬34.88——古荥镇(其东高崖下为古济水——荥渎)。
东经113.45,北纬34.88——平陶故城(南北长约900米,东西宽约700米)。
东经113.56,北纬34.86——古索水(索须河)入古济水处。
东经113.18,北纬34.85——“虎牢”(汜水镇虎牢关村西北)。
东经113.20,北纬34.85——“鄤”(虎牢东南)。
东经113.21,北纬34.85——“丘舆”(与“鄤”隔汜水相望)。
东经113.38,北纬34.85——官庄遗址(大型环壕聚落遗址,总面积超130万平方米)。
东经113.43,北纬34.83——荥阳娘娘寨遗址(有西周城墙护城河)
东经113.56,北纬34.73——郑州道李城址(春秋战国,管城?)。
东经113.86,北纬34.71——“弊”(郑州白沙邲城遗址)。
东经113.8 ,北纬34.5 ——“郔”(“郑北地”,郑州南新郑北,与氾水相近)。
东经113.71,北纬34.40——“郑”(新郑郑韩故城)。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左传》中的成语10附:晋楚战邲7 4 桥上 字9400 2014-03-29 06:44:48
🙂《左传》中的成语10附:晋楚战邲6 5 桥上 字6629 2014-03-28 05:08:31
🙂《左传》中的成语10附:晋楚战邲5 8 桥上 字10210 2014-03-27 06:41:38
🙂《左传》中的成语10附:晋楚战邲4
🙂史念海先生与皮定均将军的一次交往 11 桥上 字1672 2014-03-30 08:39:12
🙂《左传》中的成语10附:晋楚战邲3 3 桥上 字8229 2014-03-25 05:10:29
🙂《左传》中的成语10附:晋楚战邲2 5 桥上 字9852 2014-03-24 05:20:49
🙂关于“荆尸” 5 石头布 字259 2014-04-03 08: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