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左传》中的成语04 -- 桥上

共:💬11 🌺6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中的成语04附:楚庄问鼎2

《文十六年经》:

楚人、秦人、巴人灭庸。((p 0616)(06160006))(061)

《文十六年传》:

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p 0617)(06160401))(061)

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p 0617)(06160402))(061)

楚人谋徙于阪高。蒍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麇与百濮,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乃出师。旬有五日,百濮乃罢。((p 0617)(06160403))(061)

自庐以往,振廪同食。次于句澨。使庐-戢棃侵庸,及庸-方城。庸人逐之,囚子扬-窗。三宿而逸,曰:“庸师众,群蛮聚焉,不如复大师,且起王卒,合而后进。”师叔曰:“不可。姑又与之遇以骄之。彼骄我怒,而后可克,先君蚡冒所以服陉隰也。”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唯裨、鯈、鱼人实逐之。((p 0618)(06160404))(061)

庸人曰:“楚不足与战矣。”遂不设备。楚子乘驲,会师于临品,分为二隊(队),子越自石溪,子贝自仞以伐庸。秦人、巴人从楚师。群蛮从楚子盟,遂灭庸。((p 0619)(06160405))(061)

我的粗译:

(我们的文公十六年,)楚国国都一带发生大饥荒,戎人进攻了楚国国都的西南方向,一直打到了阜山,然后他们的部队驻在了大林。接着戎人又向楚国国都的东南方向进攻,然后部队开到阳丘,从这里攻打了訾枝。

这时候,庸人率领“蛮”族的各部落也背叛了楚国。同时,麇人率领百濮各部落在“选”集会,也准备进攻楚国。当时楚国面向北方的前线重镇“申”和“息”也都进入了战备状态,那里的军队无法回援。

楚国的大夫商量如何应付这个局势,有人提议迁往阪高,但蒍贾坚决反对,他说:“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至于麇和百濮,他们是以为我们遭了饥荒无法出兵,所以来进攻我们,一旦我们出兵,他们必然逃回家去。百濮本来就住得很分散,一旦各回各家,谁还顾得上搞什么名堂?”于是楚国出兵讨伐庸人,只十五天,百濮就逃散了。

楚军经过“庐”以后,携带的干粮就吃完了,开始打开沿途各地的粮仓,全军上下有啥吃啥。大军在句澨驻扎,由庐-戢棃先去攻打庸国,部队前进到庸-方城,被庸人赶了回来,他手下的子扬-窗还被人家抓走,三天后才逃回来。回来后子扬-窗告诉楚人:“庸人的军队很多,那些“蛮”族也都聚在一起,不如回去请更多的兵,把王卒也调上来,一块进军。”但潘崇(师叔)坚持说:“不可。我们可以先打几仗让他们占些便宜,这样他们就会骄傲,他们骄傲了,我们的战士却会因此而愤怒,然后我们就可以打败他们了。当初我们的先君蚡冒就是这样降服陉隰的。”于是楚军又和庸人接触,打了七次败仗。还在追击楚军的只剩下“裨”、“鯈”、“鱼”这三个部落。

庸人都以为“楚不足与战矣”,就放松了戒备。这时,楚庄王亲自出马了,他乘着传车从后方赶来,到临品会合全军,把楚军分为两队,由子越带一队经“石溪”、由子贝带一队经“仞”分两路进攻庸,这时,秦人和巴人的支援部队也上来了。见势不妙,“蛮”族各部落也和楚庄王一起盟誓服从他。楚人终于攻灭了庸国。

一些补充:

据《清华简楚居》“至庄王徙袭蓝郢”,估计楚庄王在被劫持到今襄阳一带后,就迁居到这附近的“蓝郢”(子居先生言“楚庄王或即因此乱而徙居于蓝郢”《清华简《楚居》解析》http://xianqin.5d6d.net/thread-7048-1-1.html),而没有回到原来的“郢”(为郢,纪南城)。故此处被攻击的“楚”(楚国国都)当指“蓝郢”,推测位置为东经112.40,北纬31.30(当地有浰[左氵右利]河口)。

这是楚庄王“一鸣惊人”(yī míng jīng rén)的一战,前边还没楚庄王什么事,后边他亲自出马,在关键时刻打赢了关键一仗,虽说有摘桃子的嫌疑,但毕竟他干了统帅该干的事。

太史公也写到“灭庸”这一战,写得非常精彩,大家也非常熟悉: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閒。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于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是岁灭庸。六年,伐宋,获五百乘。(《史记楚世家》)

太史公虽然写得精彩,但也难免有“好奇之过”(《庄十三年传注》(p 0194)(03130201)),不甚严密。如这里的伍举,《左传》中有一伍举,乃伍参之子,伍参见于《宣十二年传》,乃庄王“嬖人”,故恐怕人名有误。

这里“我能往,寇亦能往”曾被毛主席化用为“寇能往,我亦能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或可能更早,出于陈毅南陵会议报告《新的战斗条件和新的战斗任务》,但我没找到原文),这个新说法后来有很多人采用,就也有点成语的味道了。

关于“戎”,杨先生引杜预注曰“戎,山夷也”,则是当地土著。我怀疑他们是自汉水左岸而来。

关于“群蛮”,杨伯峻先生注曰:

群蛮,高士奇《地名考略》本《后汉书南蛮传》谓在今湖南-沅陵县、芷江县一带,不知其与庸相距甚远也。疑此群蛮是在湖北境内散居各处自成部落者,其与庸相近者,庸得而帅之。

关于“百濮”,杨伯峻先生注曰:

濮,种族名,《尚书牧誓》助武王伐纣之师有濮人,《伪孔传》谓“濮在江、汉之南”,当即此。下文“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故孔《疏》引杜氏《释例》云:“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盖濮人部族非一,散处甚广,此之百濮,当在今湖北省-石首县附近。《礼记王制》之“僰”,亦即“濮”。今云南、四川之摆夷,摆亦古“僰”“濮”之音转。说参沈钦韩《地名补注》、高士奇《地名考略》。

至于巴,杨伯峻先生有注:

巴,国名,据昭十三年《传》“楚共王与巴姬埋璧”之文,则姬姓。旧说四川省-重庆市有江州故城,即古巴国。然以《传》文考之,巴必与鄧相近。庄十八年《传》又云“巴人叛楚,而伐那处”,文十六年《传》又云“秦人、巴人从楚师,遂灭庸”,是巴国当在楚之西北。春秋之世,巴国可能在今湖北省-襄樊市附近,迁入夔门,则战国时事。说参童书业《古巴国考》、顾颉刚《史林杂识牧誓八国》。(《桓九年传注》(p 0124)(02090201))。

我觉得这里出现的“巴人”与“秦人”一样,只是“巴”方派出为楚人助阵的小部队,其意义主要在于表明“政治”态度。据我见到的考古报道,当时“巴人”(包括与之文化相近的族群)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今鄂西、渝东、湘西一带,“庸”也在这一范围内,所以“庸”恐怕在文化上与“巴”接近。《尚书牧誓》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则“庸”还可能是所有这些文化相近族群(估计也涵盖上面所说的“群蛮”)的首领,就是说《左传》中的“巴”可能曾是“庸”的附庸。而此次“巴人”与楚人结盟,打倒了“庸人”,使他们自己成了这些文化相近族群的首领。

我颇疑阜山乃“蓝郢”西南不远之山区,估计此所指之位置为东经112.35,北纬31.25。大林估计位于“蓝郢”南,东经112.30,北纬31.25。或云大林位于今荆门北,即阪高一带,因荆门古曾置长林县,则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2.2,北纬31.1,但我觉得此地离“蓝郢”有点远,而且下面楚人还“谋徙于阪高”,则此大林恐怕不会曾被“戎”人占领,所以我估计“戎”人是从另一方向来的。亦疑阳丘乃“蓝郢”东南不远之汉水沿岸一带,估计此所指之位置为东经112.45,北纬31.25。疑訾枝更在阳丘东南,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2.5,北纬31.2。总之,我估计此四地就在“蓝郢”附近,“戎”人才有从“伐其西南”转而“又伐其东南”的余裕。

庸推测位置为东经110.15,北纬32.18(田家坝遗址)。麇推测位置为东经110.39,北纬32.85(郧县乔家院遗址)。选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0.8,北纬32.8(今郧县附近)。阪高推测位置为东经112.2,北纬31.0(今荆门虎牙关一带。杨先生在此注曰:“杜《注》仅谓阪高为楚之险地,《汇纂》谓当在今湖北省-襄阳县西,洪亮吉《诂》、沈钦韩《地名补注》则均以今当阳县东北二十里之长阪当之,或可信。”)。

申推测位置为东经112.53,北纬33.00(南阳瓦房庄附近古宛城遗址)。息位于东经114.70,北纬32.31(息县城郊乡徐庄村青龙寺息国故城遗址)。此二处与当时的楚国国都蓝郢相距都在几百里,且处于不同的地理单元。下面是蓝郢和申、息以及舒在天地图地形图上的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庐推测位置为东经112.01,北纬31.84(叶家土城)。句澨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1.0,北纬32.8(均县镇西。杨先生在此注曰:“杜《注》以句澨为楚之西界,《汇纂》谓在今湖北省-均县废治西。”)。由于当初楚国的迁徙和扩张是沿汉水而下,故楚人对这条路线必定非常熟悉,汉水沿线亦当有不少楚国的据点,此次行军也才有“廪”可“振”,加上麇国位于汉水上游,所以我估计此次楚人讨伐庸国也是沿汉水而上,向北向西,到堵河口(防渚,东经110.65,北纬32.80),此时麇人聚集起来的百濮已经散去,楚人就再折而向南沿堵河上溯攻打庸国。

庸-方城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0.40,北纬32.35(竹山东交房县界)。杨先生在此注曰:言庸之方城者,别于楚之方城也。高士奇《地名考略》云:“今竹山县东四十五里有方城,山上平坦,四面险固,山南有城周十余里,即春秋时‘庸-方城’也。”

又:竹山皇城村东经110.34,北纬32.19,有城墙遗址,亦可能是“庸-方城”,但此地不在从北面往庸国的路上,故恐非上面“庐-戢棃侵庸,及庸-方城”之“庸-方城”。

陉隰:子居先生《清华简《楚居》解析》以楚武王“始开濮地而有之”之“濮”为此段《左传》之“百濮”,又以楚武王所居之“焚(蚡)”在今谷城县东南粉水入汉水处之粉口(东经111.69,北纬32.24),见http://xianqin.5d6d.net/thread-7048-1-1.html。则“陉隰”亦当在麇国以下粉口以上之此一段汉水河谷之中,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1.7,北纬32.4(今老河口一带)。杨伯峻先生认为:裨、鯈、鱼恐俱是庸人所率“群蛮”之部落名——则其地当亦在今竹山县(庸国所在)及其周围。

临品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1.15,北纬32.65(均县南)。从均县南出发,石溪与仞这两条道路其中有一条也许是经今房县一线再经上面提及的竹山县皇城村前往庸国的。据说石溪是经今六里坪镇的官山河,也许这一路就是前往房县方向的。

下面是“庸”、“麇”、“防渚”、“临品”以及“龙城”几个地点我估计的位置在天地图地形图上的标注,左下方未标名称的两个点即是上面提到的“庸方城”在两个方向的可能位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宣三年经》:

楚子伐陸(陆)浑之戎。((p 0667)(07030003))(061)

《宣三年传》:

楚子伐陸(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姦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p 0669)(07030301))(061)

我的粗译:

楚庄王讨伐陸(陆)浑之戎,接着就带兵开进到雒邑跟前,在周的疆域内检阅队伍、耀武扬威。于是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他。两人相见之后,楚庄王就问王孙满当初周王朝从殷商那里继承下来的那九只大鼎到底有多大有多重,王孙满告诉他:“这是‘德’的事,和‘鼎’没关系,原来‘夏’家正有‘德’的时候,远方之人都画了当地物象来,九牧也贡献了必需的金属材料,就铸了这些‘鼎’,在上面表现各地的物象,包括了各种物种,使‘民’懂得什么好什么坏,这样当‘民’在川泽和山林里时,就能知道防范,不会遭遇什么螭魅罔两。这样也有助于协调上下的关系,不会辜负上天的赐福。自从‘桀’有了‘昏德’,那些‘鼎’就迁到了‘商’那里,承载‘商’家的祭祀六百年。到了‘商纣’,残忍凶暴,那些‘鼎’就迁到了‘周’。‘德’要是光明正大,尽管‘鼎’不大,也会很重,要是‘德’姦回昏乱,就算‘鼎’再大,也是轻的。上天保佑有德之人,不会轻易改变,当初成王定鼎于郏鄏,事先就曾经占卜,上天显现我们‘周’家会延续三十代,七百年,这是天命。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一些补充:

陸(陆)浑之戎,《僖二十二年传》有“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p 0393)(05220401)),则在今洛阳以南一带。

楚人扩张到了周天子脚下,楚庄王要问鼎中原(wèn dǐng zhōng yuán)是必然的,王孙满话虽然说的义正词严,但对比二十二年前他小时候对秦军的评论,底气可没那么足了。

其实由于楚人控制了主要的“金”(铜)产地,青铜铸造技术也更先进,他们对那九只大鼎总有不服气的感觉,据《史记楚世家》,庄王还对王孙满说过:“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意思是我们只要把兵器上断下来的尖收集在一起,就足以铸出那九只大鼎了。我感觉庄王问鼎有多重也有楚人想铸出更大的鼎来显佩显佩的意味。

雒邑即王城,推测位置为:东经112.42,北纬34.67(洛阳西工区为主);《楚居》云“(庄王)徙居同宫之北”,邹衡先生在《偃师商城即太甲桐宫说》(http://wenku.baidu.com/view/c88bcad0360cba1aa911da05.html)一文中提出“同宫”即今偃师商城遗址(东经112.76,北纬34.72——偃师西塔庄村北);两地直线距离仅六十多里。看来楚庄王在此住了不少日子,估计本来打算长住下去,只是因为“若敖起祸,焉徙居承之野”(《楚居》),就是说第二年楚庄王就因为令尹子越(若敖氏的族长)作乱而赶回“烝野”(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2.10,北纬32.05?)一带了(《宣四年传》(p 0680)(07040302))。

当时主要的诸侯国大都在雒邑王城的西面,而偃师商城应当就在王城通向这些诸侯国的大道旁。下面是我在天地图地形图上标出的洛阳王城与偃师商城位置示意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宣八年经》:

楚人灭舒蓼。((p 0694)(07080006))(061)

《宣八年传》:

楚为众舒叛,故伐舒蓼,灭之。楚子疆之。及滑汭,盟吴、越而还。((p 0696)(07080301))(061)

我的粗译:

五年以后,楚国因为那些“舒”氏小国的叛乱,再次进攻舒蓼国,攻灭了舒蓼,楚庄王亲自指挥划定并改筑当地的田界,并前出到滑水汇流之处(《说文》:“汭,水相入也。”),与吴和越举行了盟誓,然后才回来。

一些补充:

滑汭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7.40,北纬31.53(滑水河——白石山河入巢湖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