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刻鹄与画虎(一) -- 履虎尾

共:💬42 🌺33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刻鹄与画虎(五)

“论曰:援腾声三辅,遨游二帝,及定节立谋,以干时主,将怀负鼎之愿,盖为千载之遇焉。然其戒人之祸,智矣,而不能自免于谗隙。岂功名之际,理固然乎?夫利不在身,以之谋事则智;虑不私己,以之断义必厉。诚能回观物之智而为反身之察,若施之于人则能恕,自鉴其情亦明矣。”

上面这段文字,是范晔在《马援列传》中对马援的总结评论。这个评论公正客观,大致可分为两层意思来理解。第一部分,是范晔对马援的才能、志向以及成就,加以充分的肯定,“腾声三辅,遨游二帝,定节立谋,以干时主,怀负鼎之愿”,这个评价可谓不低,但也确实符合实际。

第二部分则是范晔对马援的委婉批评。范晔指出,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马援是确实知道的,可是,马援“戒人之祸,智矣,而不能自免于谗隙”。马援曾经多次教训过晚辈下属如马严、马敦、窦固、梁松以及王磐、吕种等人,要求他们规规矩矩,谨言慎行,夹着尾巴做人。然而,马援为什么不用教训别人的那些道理,反过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呢?既然明白这些道理,自己的言行为什么与之背道而驰呢?范晔进一步分析认为,马援言行不一的原因在于,“利不在身,以之谋事则智;虑不私己,以之断义必厉”,马援是为“功名”二字所累,也为“功名”二字所误啊。范晔最后叹息曰,如果能够用看待别人的理智来对照观察自己要求自己,那么,对别人就能够宽厚一些,大度一些,对自己也能更客观一些,符合实际一些了。

履虎尾以为,范晔对马援的评论客观中肯,的是定论。

马伏波将军是个说不尽道不完的毁誉参半的人物,千载之后,又有一位史学大家王船山先生,专门针对马援,做了两段议论。一段议论针对的是马援的“为人”,认为马援在性格方面有严重缺陷——“不自贵”。另一段议论,认为武陵蛮之乱之所以久久不能平定,原因在于马援(以及刘尚马成等)的“贪功嗜杀”。履虎尾以为,这两段评论,貌似有些失之偏激,都有讨论的必要。

我们先看王夫之的第一段议论,王夫之认为,马援一生勋劳显著,“平陇下蜀,北御匈奴,南定交趾”,丰功伟业已经够多的了。“天下已定,功名已著”,得,马援你就该见好就收了。然而,到了应该收手的时候,马援还不知足,还要请缨上阵,这比“画蛇添足”还糟糕,这就叫做“不自贵”。接着,船山先生进一步探求马援“不自贵”的原因,船山先生认为,马援心存贪念——“贪俘获之利”,这就是马援“不自贵”的根本原因!

对船山先生的这种评论,基本上不能同意。履虎尾以为,在“天下已定,功名已著”之后,是否应该见好就收,对这个所谓“自贵”与否的问题,历来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态度。“功成名遂身退”,见好就收,这是老庄一派的价值观。与此相反的,孔孟申韩等儒法学派却主张积极进取,激流勇进,功成名遂而身不退。“进”与“退”,这是同时存在着的两种互相对立着的世界观,很难对它们进行价值判断。所以,“不自贵”这个断语,仅为一家之言,不能成为定论。至于“贪俘获之利”,这个判断未免太过诛心了。因为人所共知的,从来就有这样的一批人,他们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既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船山先生自己的事迹生平,貌似便是一个极好的范例,参加义军,反清复明,失败后隐身首阳,不食周粟,以至于船山先生虽然活到了康熙年间,但人们说起来,还是尊称船山先生为明末三大儒之一……船山先生怎么忘了以己推人了呢?

第二段议论,关于武陵蛮之乱久久不能平定原因的分析,船山先生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并借古喻今,对“贪功嗜杀者”进行强烈地谴责。

据《后汉书》以及《资治通鉴》记载,武陵蛮之乱发生于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结束于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前后三年时间。乱发后,光武帝刘秀前后三次派军队进剿。第一次进剿的武威将军刘尚轻敌深入,全军覆没。第二次进剿的李嵩、马成继续失败。在两次失败之后,光武帝派出了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统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四万馀人,这是规模相当庞大的一支军队。马援初战虽然获胜,但武陵蛮登高据守,双方相持不下。由于南方气候炎热,士卒不服水土,死者众多,马援也因此殒命。这时候,士卒疫死大半,众蛮夷也饥困不堪。在这种情况下,监军宗均(宋均)矫制(假传圣旨),派人前往蛮夷营地招降,众反叛蛮夷接受了招降。这样,闹腾了三年的武陵蛮之乱终于平定下来。

船山先生认为,对于局部的事件,应该“坐困而收之,不劳而徐定”。但是,昏庸的朝臣虚张声势,夸大其词,蒙骗朝廷,冒险与不逞之虏争命厮杀,结果一溃再溃,不但没有平息变乱,相反的更助长了其嚣张气焰,结果是星火燎原,小乱演变成大乱。

附:《读通鉴论光武》

【三十四】

光武之于功臣,恩至渥也,位以崇,身以安,名以不损,而独于马援寡恩焉,抑援自取之乎!

宣力以造人之国家,而卒逢罪谴者,或忌其强,或恶其不孙,而援非也,为光武所厌而已矣。老氏非知道者,而身世之际有见焉。其言曰:“功成名遂身退。”盖亦察于阴阳屈伸之数以善进退之言也。平陇下蜀,北御匈奴,南定交趾,援未可以已乎?武溪之乱,帝愍其老而不听其请往,援固请而行。天下已定,功名已著,全体肤以报亲,安禄位以戴君,奚必马革裹尸而后为愉快哉!光武于是而知其不自贵也;不自贵者,明主之所厌也。夫亦曰:苟非贪俘获之利,何为老于戎马而不知戒乎?明珠之谤,有自来矣。老而无厌,役人之甲兵以逞其志,诚足厌也。故身死名辱,家世几为不保,违四时衰王之数,拂寒暑进退之经,好战乐杀而忘其正命,是谓“逆天之道”。老氏之言,岂欺我哉?

易之为教,立本矣,抑必趣时。趣之为义精矣,有进而趣,时未往而先倦,非趣也;有退而趣,时已过而犹劳,非趣也。“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援之谓与!

【三五】

事难而易处之则败,事易而难图之亦败。易其难者,败而知其难,将改图而可有功;难其易者,非急悔而姑置焉,易者将成乎难,而祸不息矣。

武陵蛮之叛也,刘尚之全军偾焉,马成继往而无功焉,马援持之于壶头,而兵之死者大半,援亦殒焉。及乎援已死,兵已疲,战不可,退不能,若有旦夕歼溃之势;而宗均以邑长折简而收之,群蛮帖服,振旅以还,何其易也!其易也,岂待今日而始易哉?当刘尚、马援之日,早已无难慴伏,而贪功嗜杀者不知耳。使非均也,以疲劳之众与蛮固争,蛮冒死以再覆我军,虽饥困而势已十倍矣。

呜呼!一隅之乱,坐困而收之,不劳而徐定。庸臣张皇其势以摇朝廷之耳目,冒焉与不逞之虏争命,一溃再溃,助其焰以燎原,而遂成乎大乱。社稷邱墟,生民左衽,厉阶之人,死不偿责矣。

通宝推:李寒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