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茗谈(102):加拿大小镇 -- 本嘉明

共:💬49 🌺27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关于古董店

我是这样理解的,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请熟悉实际情况的河友指正。

在本地城镇人口普查(不是全国普查)中,2010年Kitscoty有847人,2011年有892人,全村316个独立民居(搁咱中国就是“宅基地”吧),有300个住了人。就是说,人口相当稳定,而且都是各自居住,没有合居(分租)的,没有大批新移民涌入。当然那种小村,既没有中国超市,也没有咖喱专卖店,你要吸引老中老印恐怕也没戏。

在这类小村里,土著们居者有其屋,祖辈留田亩,农业和采油业也很稳定,根本不虞生计,而宗教的力量强大,你去开个洗头城麻将馆估计也没生意,但老头儿们总得有自己自娱自乐的地方。

古董店,其实就是“老头社交俱乐部”,会所。因为一个新移民可以盘下一间杂货店,但弄古董,得是当地的人精,又是儒商,雅士,往往又是社区里的名望人士。每天几个老头不请自来,人手一杯TIM HORTONS咖啡,扎堆神侃,大家不寂寞。

而这种店,又往往是本地的一个标记,等于是一个民俗馆,一个私营的博物馆。村民们都不缺钱花(事实是有钱没地方花),大家轮流帮衬一点生意,外加过路客,店子生存下来应该没有问题。

第三,这种店也是“有人情味的旧货店”,各家要处理的器物,像点样子的都可以拿来寄售,给社区带来方便。

第四,这是一个穿越的“如意门”。这些村子里,年轻人高中一毕业就千方百计往外跑,留下的不是壮年就是老年,人老了就怀旧,这些古董店里的货色,哪里会有齐白石任伯年,就是当地有年头的一些生活杂物,老头一看,这是我10岁时抽的陀螺!登时热泪盈眶,也是正常的。

第五,古董店是一种向后看的,缺乏生气的事物,在这种村里有个2,3家,老头们分帮分派,也是可能的。

这里我再介绍一家古董店,在阿省的NANTON。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1900年代,这里是一家药店,旁边是肉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现在打通成为一家古董店,是当地引以为豪的一个旅游标志点。大家看看这家店刻意营造的怀旧效果。

这里我再说几点。

一, 这个村里的小学和中学,条件都非常好,完全不输给我孩子在多伦多的学校(我孩子上的学校都是条件不错,比较新比较大的公立学校)。

二, 夜不闭户,是真的,就是大家出门办事不锁门。

三, 车停在路中间,也是真的。因为路上根本不划线,后面的车乖乖绕着走。

我希望在加拿大中西部小城镇生活过的河友,也参加到这个有趣的话题中来,大家一起说说“加拿大(和美国)的乡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真是一个悠然宁静的地方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