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回乡杂记:(一)进城妇女的爱情与婚姻 -- 2313234454dfsd

共:💬62 🌺24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回乡杂记(二):没有农民参与的农村水利建设

这一次回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国家对农村的水利建设投入,“惠及”农村,官方名称是“低丘岗改造工程”。

如果单看国家的红头文件和官方新闻,再看看国家财政预算的阿拉伯数字,无疑会是一项宏大而鼓舞人心的工程,也是功在当代利千秋的政绩。可是,落实到村里的每一户人家,抱怨者多,赞誉者少。

总结起来,有以下特点:

一、改造工程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严重背离,并且执行过程中腐败丛生,最终执行力不强。惠民工程搞成了面子工程、扰民工程、祸民工程。

“面子”政绩,大行其道。沿公路主干线上,零星点缀了一些排水沟,农民美名其“面子工程”。而真正需要改造的地方,则敷衍了事,最严重的地方,更是将上世纪60年代大规模修建起来的山坡毁坏殆尽。

山区道路崎岖难行,改造工程直接修筑了笔直的阶梯,貌似是为民解忧,其实,做过农活的人都知道,这种崎岖的山区修路,要修“之”型路,而不是陡峭地百步梯。仅此一例,即可看出,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式改造工程,与农村的实际严重脱节。

改造工程将高山之上的水沟机械化破坏,却少有建设。到夏天暴雨季节,山坡山下的良田,被山洪冲的一片狼籍。农民一片抱怨。

二、改造工程中的腐败可能比较严重。

上级拨款截留是惯例。但应于农村,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言路不通。村民向上反映问题,村干部一般都是高风亮节,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当然,事后在其他地方刁难这些刁民也是必须的;二是村干部的一亩三分地得实惠多。

三、基层政权的执行力下降严重。

上世纪60年代的改造,不得不佩服执政者智慧和执政能力。能够深入基层,做详细地调查研究,真正从农村的实际需求和难处出发,能够高效地将散漫地农民组织起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采用大规模的义务工形式,对农村进行了彻底地水利建设。说是彻底,因其后的5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农民仍将受益于此。

与上世纪60年代的大规模农村水利建设相比,此次改造工程,引入了市场化的机制。大约的机制是这样的,财政拨款,然后发包给公司进行乡村治理。我看到的情况是,此次治理,将上世纪60年代的水利建设破坏了20%有余。有些地方,基本是将机械开进梯田,游行一番,然后扬长而去,不明目的。

其最大的感触就是:基层政权的执政能力萎缩地太厉害,难怪历代王朝都逃不掉周期律。这才短短的50年的时间,已是面目全非。

在我印象中,最后一次成功地大规模义务工模式的动员组织农民进行农村治理,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是改造我家背后山坡的茶田。因其红土地适宜种植茶叶,镇政府的一位领导坐镇指挥,组织动员农民全员参与,将整坡的红土地改造成茶田。只是,人亡政息。此位领导,上级一纸调令,这半拉子工程就此废弃。当时特崇拜这位领导的铁腕,一身正气。现在看来,此位领导此举,也是官场政治斗争的产物。但此次“会战”让我这个80后见识了毛泽东时代的组织动员的威力。

忙总帖中讲的撤乡并镇,政权从农村撤退,我是亲身亲耳体会到了:农村的衰败将不可避免。

通宝推:松阿察,愚弟,入江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