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乱弹琴01:内圣和外王 -- 凡尔赛过客

共:💬3 🌺1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乱弹琴0Z:内圣和外王(2)

不知从何处看来,有一个笑话。

一个英国人,一个法国人,一个德国人,都在大学里修一篇论文。时间为一年,题目是“骆驼”。

英国人一接到题目,马上去了埃及沙漠地区,和骆驼们几乎同吃同住,记了5大本的资料,每天记录骆驼的吃喝拉撒,甚至于粪便的色香味也记录在案。不过,虽然资料丰富,而且是第一手的田野调查,却杂乱无章。

法国人则天天泡咖啡馆,从图书馆借了几本相关的书,找了一些相关的文献,从生物学到文学,一年之后,然后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文字优美,充满浪漫情怀的文学作品。不过,动物园就有骆驼,法国人都没有去亲自看一看。

德国人则跑回自己家,在小楼里躲了一年,借助黑格尔式的想像力,一年后写出一篇400页的大作“论从自我概念中演绎出来的骆驼观念”。

这个笑话,讽刺欧洲三个国家的人,英国人过于经验主义,往往失于琐碎。法国人充满浪漫情怀,却往往缺乏实干精神。德国人,在理论思维上,则容易陷入先验主义和泛神论。所以,德国人的哲学,虽然丰富而深刻,但是却过于思辨,并往往是从自我、绝对等概念出发。而相对来说,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哲学,则更为经验主义,更注重实际。德国人作为一个优秀的民族,在于他们一旦在某个方面发动起来,就变成那个方面的完美的机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思维,因为注重推理的严格性,使得他们的思想成为某种强大的思想机器,一环紧扣一环,一旦发动其第一个环节,其他环节就自然而然也会发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逻辑上的一个连环套,一个紧接一个。德国哲学中也有许多类似的连环套,好比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黑格尔那里,精神现象学的各个环节,是不断发展的,由最初的感性确定性,通过自身的内在矛盾,最后发展到绝对意识。在费希特那里,自我设定非我,非我限定自我,自我再设定受限的自我和被设的非我的同一。在马克思那里,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此等等。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归纳为,只有有A,则有B,甚至有C,D。全然不顾A,B,C,D可能完全属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范畴。

中国人因有的因“内圣”而“外王"的思维方式,在20世纪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反而得到了强化。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思潮所起到的,都主要是强化的作用。

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在某些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看来,只有有了经济基础,相应的上层建筑就有建立起来。

另一派是自由主义,在他们看来,只有有了自由民主,中国就可以安定、繁荣。这派人到了今天,就变成普世价值派。

在我看来,有些知识分子,早已中这种因”内圣“而”外王“的毒已深,完全不可治了。这已经不完全是脑袋能不能理解的问题,而更多地是因为屁股往何处坐的问题,也就是说,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深层地是与知识分子本身的劣根性有关的。因为知识分子天然地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而中国的士大夫传统,一向有权或者潜在地有权分享统治权力,而科举的取消,使得知识分子不再有可能通过正常途径分享权力,这也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更加歇斯底里,更加仇视当权的TG和作为草根的人民群众。也正是这种实际地位和心理期望地位的强大落差,造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无意识,大部分都会毫无理性地反对当权者和鄙视人民,都毫无理性、毫无批判地盲目接受和崇拜西方的普世价值。

这里扯远了,下次再扯扯“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问题。

我再次强调一下我的观点,即中国人(或中国的知识分子)“由内圣而外王”的观点及思维方式,在20世纪和21世纪的中国,因为德国思想对中国的强大影响,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加强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