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新一战史 -- 普罗丁

共:💬38 🌺18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整理】新一战史(16)

· 所以,商品的 jiazhi 应当是恒定的,只要生产它的劳动时间是恒定的。但是,后者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每一次变化而变化。生产率则由不同的环境决定,尤其是由工人的一般技能水平、科学的程度以及科学得到应用的程度、生产的社会化组织、生产手段的程度和具体能力,以及物理条件而决定。例如,较理想的季节的同等劳动量可以转化成 8 bushel 的粮食,而如果在不好的季节,则只有 4 bushel。同样的劳动在富矿中可以产出更多的产品。钻石在地球表面的出现概率很低,所以它们的发现通常要求大量的劳动时间,于是许多的劳动却只得出较少的量。Jacob曾经怀疑是否金子的价格反映了它的真实价值,而钻石更是如此。按照Eschwege的说法,巴西钻石矿整整8年的总产量(截止1823年)还没有达到那里的糖和咖啡种植园一年半的价钱,而钻石却要求多得多的劳动,从而应当体现更多的 jiazhi。对于富矿,同等量的劳动通常能获得更多的钻石,于是其 jiazhi 就会下降。如果我们能够实现用一点点劳力就把碳转化成钻石,它们的 jiazhi 可能就会跌到砖块以下去。一般而言,劳动的生产率越高,生产一个物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就越少,jiazhi 就会越少;反之亦然,劳动生产率越低,一个物品的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就越多,jiazhi 就越高。所以商品的 jiazhi 随产量而变,并随(相关劳动的)生产率而反向变化。

这里,至少我认为,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马克思明明说清了生产率和 jiazhi 之间的关系(反向变化),但他所举的例子,却完全不能证明这一点。金子、钻石这些稀有物品,其生产的难度最大、时间最长,但是价格(在他和其他一些人看来)却不够高,远不如巴西种植园的收益率高。这说明什么呢?是因为种植园的垄断经营特点吗?既然垄断的结果是“价值规律”的失效,那么究竟应当否定垄断,还是应当否定马克思提出的这个规律本身?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清晰的论述说明他完全意识到了这中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提出的理论是“违反现实”的!那么他提出这个理论的意义是什么?甚至,他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正如我所一直怀疑的),真的是要提出这样一个理论吗?

金矿和钻石矿的问题,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最热的热点(我又想起了西部淘金潮和“黄色凶险”的起源)。马克思作为一名作家,当然需要呼应这个潮流。问题仅在于,他从这个潮流当中看出了什么?

· 一个物品可以构成 shiyong-jiazhi 而没有 jiazhi。这种情况只要物品的作用不通过劳动实现就可以成立。例如空气、处女地、自然草场,等等。一个东西可以既有用,又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却不是商品。任何人都可以直接满足自己的需求,使用自己的劳动进行生产,就能够带来 shiyong-jiazhi,但那不是商品。为了生产商品,他不能仅仅生产 shiyong-jiazhi,而得为他人生产 shiyong-jiazhi,也就是社会化的shiyong-jiazhi。(也不仅仅是为他人生产就行。中世纪的农民为其领主生产免税粮食,为其牧师生产“什一税粮食”。但是,两种粮食都没有因为是为他人生产而成为商品。为了成为商品,产品必须被转移给他人,构成他的 shiyong-jiazhi,转移的方式是交换。)最后,一切没有“用处”的物品都不具有 jiazhi。如果物品是没用的,那么包含在其中的劳动也是没用的;这里的劳动不成其为劳动,因此没有创造 jiazhi。

这是本章的最后一段,马克思需要一番总结陈词。简单地说,他证明没有劳动,没有为他人劳动,没有形成对对方有用的交换,都不能构成 jiazhi。总之这个 jiazhi 就是新时代与中世纪的根本性差异,它的产生伴随着人类的新型“需要”的产生。人类开始产生这种独特的“需要”,就要跟一切传统思想、传统宇宙观、传统道德说再见了。

我的另一个发现是,既然《资本论》的第一章已经如此清晰地阐述了我们在中学政治课本中学到的全部内容,而且还远远不止那些“理论”,那么在接下去的厚厚书卷中,老马同学还打算说些什么呢?我还有必要跟着他的思路继续前进吗?至少目前,我不认为这是具有效率的,符合“价值时代”的做法。事实上,我打算采用“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去考察马克思对于几个根本性问题的态度,从而揭开他写作《资本论》的真正动因。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