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新一战史 -- 普罗丁

共:💬38 🌺18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整理】新一战史(19)

  首先采用的是 China,选用这个关键词一是为了照应本文的主旨,其次也是包含一种预设,即中国应当在当时的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中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存在。马克思对于中国的态度,即使仅仅是对一个传统帝国或者(准)殖民地的关注,也能够体现他对于世界面貌和走势的核心思想。经过搜索,发现马克思对于中国及相关事件的基本论述如下:

  

  

  1. In the 10 years from 1856 to1866, England exported to India and China (120,000,000) in silver, which had been received in exchange for Australian gold. Most of the silver exported to China makes itsway to India. (中国从英国获得银子,再跟澳大利亚换成金子。最终的消费品主要来自印度)

  

  2. Besides these, there still exist, in India and China, two distinct antique Asiatic forms of the same industry.(中印都存在两种古老的产业)

  

  3. 1831to 1833 continued depression, the monopoly of the trade with India and China withdrawn from the East India Company.(东印度公司的商业霸主地位)

  

  4. On their heels treads the commercial war of the European nations, with the globe for a theatre. It begins with the revolt of the Netherlands from Spain, assumes giant dimensions in England's Anti-Jacobin War, and is still going on in the opium wars against China, &c. (欧洲各国竞争世界市场)

  

    

  这里,在第二条,出现了一个词:Asiatic form,翻译过来应该是“亚洲式”或“亚细亚式”。我想起前边曾经引用的列宁用来批评俄国政府的话,他也提到这个词,而且说“中国人民自身像俄国人民一样受着痛苦和危害,一样的受亚细亚式政府的压迫”。可见,列宁认为俄国和中国的政府属于同一类型,都叫做“亚细亚式”。那么,列宁的这个概念和观念是否来自马克思?政府的形态和经济、和战争有什么关系?考虑到这个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我暂缓分析其他的发现,先就马克思对此问题的论述作一些考察。

  

  当触及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有些惊讶地发现,马克思这里的讨论竟然是很长的一段话,涉及到了很多方面。他首先从“机器生产的制度”(制度!)说起:

  

  · 一种机器生产的制度,无论其内容是纯粹的相似机器的协作(如织布)还是不同机器的组合(如纺纱)都包含了巨大的“自动性”,只要它的主驱动器是自动的。但是,虽然工厂作为一个整体是由蒸汽机驱动的,但是有些机器可能需要人力来协助进行某些运动(这样的协助曾经为驴子运输所必需,当时还没有发明自动驴子。至今在高级纺纱厂中还是需要这样的人工协助),或者,为了使一台机器运转,一些部件需要手动操作,如同一种手动工具,这种情况曾经在制造机器的车间中存在,当时还没有变成自动的。一旦机器的运转不再需要人的帮助,所有必要的原材料加工运动都只需要他在场就行,那么我们就得到一种自动的机器工作制度,而且这种制度的细节还很容易不断改进。比如一旦薄片裂开机器就停止作画,或者一旦卷筒没线了就有一个自动装置使动力织布机停止运转,这些都是非常现代的发明。如果要举一个例子,同时包含生产的连续性和体现自动原则的话,我们可以举出现代造纸厂。在一般的造纸工业中,我们能够方便地研究不同生产手段带来的生产模式之间的区别,也可以研究关系到这些生产模式的社会条件。因为古老的德国造纸业提供了一个手工业的范本,而17世纪的荷兰和18世纪的法国提供的则是标准的大规模生产的样本。而在现代英国,则有自动纺织的样本。除这些以外,在印度和中国,还存在着两种显然是古典亚细亚式的造纸业。

  

  往下,马克思还有许多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但是就我的关注点而言,这段话已经使我对于“亚细亚式”的特征具有初步的判断。不难看出,在马克思那里,“亚细亚”一方面类似于“传统”的内涵,但又并不相同,因为德国和荷兰同样有自己的“传统”。所以,马克思很可能是在用 Asiatic 这个词来标注一种中国和印度共有的,而又不同于近代乃至中世纪欧洲的独特的生产组织模式。当然,这并不是一种值得夸耀的模式,因为在马克思的“分级”体系中,这种模式落后了自动化的机械生产好几个档次,它连“古老的德国模式”似乎都比不上。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组织模式?为何马克思和列宁都关注这个问题,而列宁甚至痛心疾首地认为俄国与中国的落后和压迫与此种模式密切相关(他们又没有来过中国)?我需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