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柞里子:2011的美国:公平社会篇 -- 柞里子

共:💬88 🌺407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就是传说中的“按要素分配”了吧

不言而喻,更为接近公平并不等于公平。社会的收入固然是通过人的付出挣来的,人的付出却未必挣来收入,同样的付出也未必挣来通样的收入,付出的未必是人力,也可以是财力。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之所以并不是公平的分配原则,正是因为忽略了这些。

那么,什么才是公平的分配原则?窃以为当着眼于结果的多寡而不是付出的多寡。换言之,创造财富多者多得,创造财富少者少得,不创造财富者不得。这才是公平的分配原则。

不过,这样的原则虽然就理论而言无懈可击,倘若实施之,却不免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这难以克服的困难在于无法准确衡量结果。为何而不能?因为不是所有的财富都是一目了然的、直接的、可以数据化的。

分配问题的困境在于分配的尺度——“贡献”无法量化,很多时候甚至无法具体化。

老马的体系里一直纠结于分配财富的基本原则,在他的体系里这个原则是“劳动价值论”,严格的说应该是“劳动价值一元论”——“贡献”恒等于劳动。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来源,劳动也理应是分配财富的唯一尺度。马克思体系里也明确提出了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参量——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然而如楼主所言,在社会分工充分部门细化之后的工业社会里,最终消费品难以“理性评估”其价值

仅就可见、可触的财富,比如汽车、房屋、手机等等而言,其价值究竟该值多少?也依然是难以确定。个人的付出,往往只是成就了构成财富的产品的一部分而已。比如,汽车、房屋、手机等等,都不是一个人造就的,其中每一道工序、每一个部件,或每一分钱投资,究竟该值多少钱,更是无法理性评估。

但是西方经济学体系搞出边际效应之后,“物以稀为贵”——“需求”成了价值来源,消费品是固定的,但消费品的价值并不是恒定的常量,“贡献”等于创造“需求”的能力。在这个体系里,劳动不仅不是价值的“唯一”来源,甚至往往连主要来源也不是。于是乎,坐拥八套房的地主就有了心安理得数钱数到手抽筋的“法理依据”

按照MRandson网友的说法,纠结于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寻求一个“解释”,谁能把话编圆了谁就是砖家,分配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分配,而且大家还要对这种“解释”深信不疑,成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共识

边际效应的“解释”的一个弱点就是,从一个横断面开始往后推定:大家以后要按照这套规矩分配。那“以前”的呢?地主是如何拥有八套房的?作为第一桶金的资本是从哪里来的?咳咳——那是人家起早贪黑辛苦劳动实现“美国梦”或什么什么梦的结果(砖家说你看我也是讲劳动价值论的哦),或者就是,人家的历史旧帐咱们就不要翻了吧,咱们还是从现在开始按这套规矩分配吧,对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