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撒切尔的子女?在她离任之时只有一少部分人还真正相信她。就算内阁大臣们没有先下手为强大多数民众也会把她选下去。历史对于坠落中的领袖总是格外严苛。撒切尔已经在台上叽叽喳喳地存在了许多年,以至于许多当初将她当做一股清新空气大加欢迎的人们现在都不胜其扰。那些希望得到一个更为安静的领袖的选民们马上就会得偿所愿了。但是大多数人到头来在撒切尔手下都过得相当不错,不仅是雅皮士与黑社会,也包括对她嘴下最不留情的中产阶级批评家。就平均水平而言现在的英国人比起七十年代末期要富裕得多。更大的私家车,远比从前更长的假期,品质更好的食物,数量更多的电视频道,家庭录像已经问世,电脑时代的第一批电子产品也即将走进千家万户。但是这个英国依然不完全是今天的英国。
在此时的英国,抽烟的人要比今天多。无烟公共区域或办公室/餐厅室内吸烟禁令的设想听上去不过是美国加州的标新立异之举,根本不会在英国得到落实推广。如果有人走路时从耳朵里扯出一根电线,一边走还一边跟自己说话,一定会被人当成神经病。星巴克还没有登陆英国,提供速溶咖啡、茶水、油炸食品与糕点的本地经营咖啡店依然是主流。中午吃正餐的习惯在金融城里已经岌岌可危了好几年,现在其他行业也开始效仿。时尚的三明治吧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遍布英国,培根生菜西红柿三明治、鳄梨以及蓝奶酪都成了常见的菜品。1986年利物浦一次递补选举中据说有一位工党活动家在当地一家薯条店指着豌豆酱要求提供“鳄梨蘸酱”。这或许只是个故事,一个口口相传的都市传说,表现了真正的英国与南部的新兴大都市英国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距。城里人走到哪里都要提着瓶装水的习惯还没有流行开来,尽管毫无意义的企业行话已经成了商务生活的一部分。今天无处不在的PPT演示此时还在萌芽阶段。乘客而非“顾客”们依然乘坐着英国铁路公司的火车出行,自1965年就开始使用的双箭头标志看上去依然十分亲切。在马路上依然有很多十分拉风的福特谢拉,奥斯汀蒙太古以及时髦的奥斯汀都市(1)。
作为一个富裕的国家,国民情绪并不轻松。当时人们常说一句老话:“公共富裕等于公共贫穷”。最切近的威胁来自经济方面,劳森繁荣的后遗症此时正开始发作。通货膨胀率上升到了两位数,利率达到了14%,失业人口即将突破200万。接下来的四年里一系列严重的白领衰退将会重创英国,尤其是南部地区,那里的房价也将下降四分之一。据估计约有180万人此时的住房价格低于当初在任性轻狂、信贷宽松的八十年代借款支付的金额。仅仅1991年一年间英国就有75000户人家的住房遭到银行收回。事后看来人们普遍认为撒切尔耳鸣重塑了英国经济并为英国应对即将到来的全球化经济做好了准备。但是在1990年人们的感受并不相同。
此外还有其他改变。当时的英国人没有今天这么多。人口总数至少少了300万。此外国内的种族构成也更单纯。在大约300万非白人英国人口中最大的族群是印度人(840000),加勒比黑人(500000)以及巴基斯坦人(476000),这一情况根据七十年代的国情完全可以推导出来。政坛上还没有人就穆斯林能否融入英国的问题发表任何严肃看法。一方面是为了便于监督麻烦制造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持英国的宽容传统,伦敦向一部分逃离故国的最激进穆斯林军事活动分子提供了庇护。最主要的白人移民人口来自爱尔兰,那里还相对比较穷。波兰人或俄国人要么是外交官要么是逃离共产主义体制的政治难民。“虚假避难申请人”的说法当时不会有多少人理解。总之此时的英国还没有像之后不久那样受到海外文化的全面渗透。
英国即将再次作为美国的跟班走上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战场,这场战争使得科威特免遭萨达姆的入侵,也重创了伊拉克的共和国卫队。尽管英军在这场战争中也颇有伤亡而且萨达姆还用了人肉盾牌,这次的伊拉克战争就争议程度而言都远远赶不上第二次。这次的战争被人普遍视为国际社会对一名特别可恶的独裁者施加的报复。在经历了撒切尔时代的争议频发与提心吊胆之后,外交事务已经不再那么惹火了,除非涉及欧洲联邦主义这一宏大命题。在导致了全球范围内4000万人死亡以及150余场小规模冲突之后,冷战的结束带来了十分切实的乐观主义情绪,也许西方世界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政客与记者们都十分兴奋地讨论着即将到来的“和平红利”以及长期以来一直因为必需而存在的监视与谍报国家体系的终结。对于英国安全唯一依然存在的威胁就是爱尔兰共和军,他们凶狠而狡猾的攻击还要持续上好几年。1991年2月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他们将会对唐宁街发动三连发的迫击炮攻击,差一点就杀死正在指挥海湾战争的首相以及高级官员。
关于环境的担忧也开始浮现出来,尽管和今天的全民恐慌相比此时这方面担忧的呼声依然细若蚊鸣。二十世纪后半期为数不多的将会被世人铭记几百年之久的英国人中有一位詹姆斯.洛夫洛克(2)。他是一位科学家,1965年他在一项关于行星系统化学物质组成及其与有机生命互动关系的长期研究之后提出了“盖亚”理论。理论的名字取自古希腊的一位女神,洛夫洛克在德文的邻居、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在两人一次乡间散步时提出了这个名字。盖亚理论阐释了支持生命存在的大气与行星化学有多么精妙而脆弱,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自调节体系,生物存在的前提。有些嬉皮士以及“新时代”神秘主义者错误地认为洛夫洛克说得是地球本身是个生命体,实际上他只是在打比方,但是这个说法在涉及人为气候变化时有着特别抓人的引申意义。七十年代末期正当洛夫洛克埋头撰写自己影响力最大的一部著作时,远赴南极的英国科考队第一次观测到了臭氧层变薄的迹象。据说1985年首次正式测量开始时臭氧层厚度读数如此之低,以至于科考队员们以为仪器出了问题并将其送回英国检修。这一发现促使了削减臭氧消耗氟氢碳化物条约的出台。英国在1979年日内瓦第一次世界气候会议上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促使其他国家也投入了进一步研究当中。
1990年,130余个国家参加了一场跟进会议,共同关注关于全球变暖威胁真实性日渐增加的证据。但是这次会议未能就具体应对措施达成任何协议。有没有哪位高层政客对此表示担忧呢?有一位。两年之前,科班出身的撒切尔在一次演讲中谈到了自己对全球变暖的担忧。英国驻联合国大使克里斯宾.迪克爵士(3)说服了撒切尔相信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讽刺的是他首次向撒切尔提交各种令人担忧的数据的场合是在一架长途国际航班上。因此1988年9月撒切尔告诉皇家科学院她相信很可能“我们已经在无意中以地球系统本身为对象开始了一场超大型实验。”当时公众对此类问题没有多大兴趣,因此首相的这次演讲并未得到电视摄像记录,在举行演讲的古旧大厅中她只得借助蜡烛的火光辨读自己的讲稿。对于1990年的大多数人来说,环保问题还是地区性事务,例如杀虫剂的使用或者核废料处置之类的问题,而讨论地球命运的书籍往往会牵扯到核武器。
文化方面,英国正被进口美国电视剧迷得目不转睛,从《海魂》(4)到《辛普森一家》都成了广受欢迎的舶来品。接下来15年里国民性自我嘲讽的喜剧流派此时正在茁壮发展。哈里.恩菲(5)的《维恩与薇纳塔.斯劳布》(6)对腰包猛鼓的撒切尔时代“爷有钱”式作风发动了攻击。《翻模秀》鞭辟入里的力度乐呵呵地近乎恶毒。《新闻问答》(7)也于这一时期崭露头角。这一切都预示着对于严肃政治议题以及意识形态的关注正在被政治娱乐化的兴趣所取代,在这个舞台上,幽默家与笔杆子们可以证明自己比民选政客们更聪明。不出所料的是,这并未改善国家治理的情况。
在一系列灾难性交通事故之后人们普遍认为国家的基础设施需要投资。英法两国的工程师于1990年在海底隧道胜利会师。以今天的标准衡量移动电话普及率依然低的可怜,主要安装在四处旅行的商务车辆里面,偶尔也能见到几个金融城的潮男们手里拿着半头砖大小的莫名物体。电脑时代正在降临,各种新产品与新设备早就如同闪闪发光的瀑布一般在撒切尔时代倾注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其中大多数都来自那个加利福尼亚的什么“硅谷”。“硅谷”早在1971年就得到了自己的名字,从那时起此地就一直是计算机技术革新的温床。革命性的苹果II型电脑于1977年首次面世,随之而来的还有TRS-80(8)、Commodore(9)和雅达利以及与之配套的软盘与简易游戏。第一台IBM个人电脑出现于1981年,这款电脑使用得是一套谁也不熟悉的MS-DOS操作系统,该系统的开发者则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微软公司。来年推出的Commodore 64型机将会成为有史以来销路最好的电脑,尽管当时市场上也存在着英国国产电脑。克莱夫.辛克莱爵士(10)的ZX Spectrum(11)一经上市就成为了英国各大报纸的头条。1983年,仿IBM的康帕电脑(12)正式面世,这是同系列无数作品中的第一款。此外微软也在同年推出了Microsoft Word与Windows系统。一年之后英国企业家艾伦.休格(13)旗下的电子公司推出了第一款Amstrad电脑(14),美国那边则有了苹果麦金塔电脑(15)。此外这一年里还有一位名叫威廉.吉布森的小说作家在他的《神经浪游者》一书中创造了“赛博空间”这个新词。
到了八十年代末,虚拟现实、电脑游戏——《模拟城市》于1989年发售——以及微处理器计算能力的指数增长已经成了最热门的新话题。电脑成像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越发广泛,尽管以今天的标准衡量依然十分粗糙笨拙。但是即将发生的最重大事件还得算是互联网。九十年代初英国人所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与政治毫无关系。万维网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爵士(16)与詹姆斯.洛夫洛克对世界的影响力超过任何一名英国政客。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多种技术的集成,从1957年苏联“旅伴一号”卫星的成功到发源于美国军用计算机联通项目的早期美国大学校内网,以及个人电脑的革命。但是伯纳斯.李想法的独到之处在于创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超文本——对电子文档的计算机辅助读取——使得人们可以远距离协作,在一张文档之“网”上分享知识。他的创造使得互联网的硬件发出了全球性的声音。
伯纳斯.李是一名牛津毕业生,曾经用电烙铁自行组装过他的第一台个人电脑,后来在多塞特的一家英国公司崭露头角,最后于1980年来到了位于瑞士的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CERN)。这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科研机构,在这里工作的科学家们总免不了用电脑相互传文件。因此伯纳斯.李的第一个程序写于瑞士也不算巧合。1989年他提出了自己的超文本革命设想并于1990年在CERN内部得到施行,也就是所谓的万维网,第二年夏天在互联网上也得到了应用。
伯纳斯.李是一位十分值得钦佩的人,他为人低调正派,还拒绝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从而使任何人都能免费应用。他原本可以富甲一方,但却选择靠学术人员的薪金度日。他日后搬到了波士顿,开着一辆二手车,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与2004年受封骑士。两年后由于担心虚假信息与非民主势力在网上扩散,他进一步呼吁对互联网的社会影响进行进一步研究。不过在撒切尔时代的最后余波当中,这一切都还没有到来。有些文章声称一个全新的电脑世界社区正在成型,但大多数人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互联网难道不是面向科学家而存在的吗?会出现电话-打字机二合一式的机器吗?会出现某种全自动化的图书馆吗?谁也不敢肯定。不过在1990年“www”的前缀还没有出现,自然也没有.com。
(1) 这三款车都于九十年代停产
(2) http://baike.baidu.com/view/2724096.htm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Crispin_Tickell
(4)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18478/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rry_Enfield
(6)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rry_Enfield%27s_Television_Programme#Wayne_and_Waynetta_Slob
(7)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270182/
(8)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S-80_Color_Computer
(9) http://baike.baidu.com/view/3780835.htm#2
(10) http://en.wikipedia.org/wiki/Clive_Sinclair
(11) http://en.wikipedia.org/wiki/ZX_Spectrum
(12) http://baike.baidu.com/view/51958.htm
(13)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an_Sugar
(14) http://en.wikipedia.org/wiki/Amstrad_CPC
(15) http://baike.baidu.com/view/1142396.htm
(16) http://baike.baidu.com/view/806924.htm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3)黑色星期三与一个党派的自杀 1 万年看客 字8856 2012-01-04 02:52:12
🙂(2)旧工党的失落之王 2 万年看客 字4085 2012-01-03 21:25:39
🙂(1)约翰.鲍尔:人不可貌相 万年看客 字7790 2012-01-02 23:09:53
🙂五,都市新人类:九十年代至今的英国
🙂(17)落幕 4 万年看客 字3826 2012-01-01 02:06:06
🙂落幕,续 1 万年看客 字6226 2012-01-01 03:00:33
🙂(16)农民这回真起义了 2 万年看客 字4310 2011-12-31 22:55:01
🙂(15)1988:傲慢之年 3 万年看客 字5324 2011-12-30 21: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