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西方历史上的阴谋论起源(引子) -- 酥油茶

共:💬39 🌺401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问题苏美尔文明从何而来

这个自称黑头(西方学者根据楔形文字翻译),咋中国人应该知道这帮西方学者没文化,黔首都不知道。用日月金木水火土代表七天建立星期一到星期天,这个东西如果单从逻辑上扒拉来源,《尚书》里的记录最靠谱。

舜让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 《尚书 舜典》

就是说七政(日月加金木水火土),是靠璿玑玉衡(天文仪器)观测来的。

现在新的一些考古结论,尤其美国的学者来中国用设备而不是靠专家做的结论对原来很多东西的时间修订都极大。比如河北磁山,中国原来的结论是最多7千多年以前,估计7-5千年前,但合作科考中美国来的学者靠设备分析哪些被储存碳化的几万斤粟米后得出的结论是1万到8500年之前。

中国现在新发现发掘的遗址甚多,大于5千年以前有大规模城墙(公里级别)的也偶有发现了。现在“亚欧大陆最早出现城市的农业文明---苏美尔文明”这话应该要打个引号。当然,西方学者总是有办法,比如你这个遗址虽然很大,人口很多,生产工具先进,甚至有了规模很大的夯土城墙(意味着巨大的工程量),但你没有宗教场所,所以不算城市。没有教堂(或者宗教场所),不能叫城市,定义是人家下的,你没招了吧。

用老泉的假设来解释西方的这套东西那就太easy了,当初某个被黄帝,或者舜帝击败的流浪氏族(比如有扈氏,三苗某支一类),对西方人的祖先搞过精神启蒙。不过因为双方文明程度相差太大,一方面是这些处于文明更高发展阶段的流浪氏族相对于还在树上的西方人祖先是“神”一样的存在,因为他们的知识他们被西方祖先部落当成了先知或者神。另一方面因为流浪氏族人口基数太少,知识在传承过程中大量失传和人种上被优势原住民同化,最后系统的历史记忆被抹去,只剩下零星神话被再加工了。但是,很多基础的东西还是会被反映的。

比如,圣经里的伊甸园有四条大河(中国古代一直讲四渎--江河淮济)。当然,这个可以当附会,但问题圣经里可相当明确的提到苹果了。苹果这个东西能不能从以色列那种地方生长那?

 

苹果树是喜低温干燥的温带果树,要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的温度范围是年平均气温9—14℃,冬季极端低温不低于-12℃,夏季最高月均温不高于20℃,≥10℃年积温5000℃左右,生长季节(4—10月)平均气温12—18℃,冬季需7.2℃以下低温1200—1500小时,才能顺利通过自然休眠。一般认为年平均温度在7.5~14 ℃的地区,都可以栽培苹果。苹果自然休眠期较长。如冬季温度高,不能满足冬季休眠期所需低温时,春季发芽不齐。从世界栽培苹果最多地区来看,冬季最冷月(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平均气温在-10~10 ℃之间,才能满足苹果对低温的要求。

苹果在生长期每亩地需降水量约为180毫米。一般自然降水量,实际能利用到果树吸收的约为1/3,这样生长期降水量能有540毫米,已足够用。在4~9月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下的地区则需要灌水,中国北方降水量分布不均,70~80%集中在7~8月间,春季则水量不足。在内陆降水量少的地区,水量不足,因此在建园选地时,必须考虑到灌溉条件和保墒措施,同时也要注意雨季排水措施。

显然,苹果这种树不大容易在以色列,非洲那种低纬度地区存活。按中国古代管苹果叫奈,从大禹吃紫奈(红苹果)这件事的记录看,那个时候找个红苹果可不容易。

圣经里这么特意提到苹果,未必没有原因。也许当初的流浪者,就是因为偷吃了被统治者要求保留的红苹果才不得不流亡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