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周易》与数位 -- 唵啊吽

共:💬7 🌺6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花,但来捣个乱

伏羲做八卦,发明了数符,是六千多年前。周文王作《周易》是三千多年前

这个伏羲做八卦是在六千多年前,这条是国内某些专家根据现在所谓的主流历史观推的,没有真正的依据。和这个时间对应的是西水坡M45墓(贝壳c14测定 公元前(4510±135 ))。而无论当地民间传说还是能找到的历史典籍记载(《史记·集解》“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那里都应该是颛顼的墓地。

从传承顺序上看至少要经历 伏羲--遂人--有巢--疱牺--神农--轩辕--颛顼。这里边一个时代可能就要延续几千年甚至上万年。

识数对人类的文明进步意义极为重大,先识数,后有文字,历法等等也是必然的。各种版本的中国典籍里,基本都认为伏羲结绳织网,画八卦。“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

《周髀算经》一开头就说:“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赵爽注曰:“包牺,三皇之一,始画八卦,...闻包牺立周天历度,运章部之法。《易》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此之谓也。”

山东武粱祠的汉代伏羲女娲石刻画(约刻於147 年)侧有书曰:“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

《管子·轻重戊》曰:“自理国伏戏以来,未有不以轻重而成其王者也”。又曰:“伏戏作造六法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术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刘徽在《九章算术·序》一开头就说:“昔在包牺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九九之术以合六爻之变”。

《商君书·更法》曰:“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恕”。《庄子·祛箧》曰:“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文子·精诚》曰:“伏牺氏之王天下也,枕石寝绳,杀秋约冬,抱圆天,阴阳所壅沈滞不通者,巧理之”。

八卦一类的东西是上古人类的观测工具和信息记录方法,然后才慢慢演变出文字。人类从学会观察自然天象,到建立数字系统概念,并能通过观测日月星辰建立历法以发展渔业或者农业,这个过程很可能需要经历数以十万年计的时间。从西水坡M45墓地的北斗贝壳图像看,人类对北斗的观察和记录可能已经持续了13万年。

13万年貌似不可思议,但人类的祖先作为一种动物,必须要保证生存。面对寒来暑往的自然变化,人类必须要适应自然,懂得在什么季节寻找什么食物,这样才能生存下去。人类的近亲猩猩之类的拥有数码相机般记录路径的能力,所以猩猩在森林里不会迷路。人不行,人类没有确定方向的本能,没有归巢的能力,也无法凭五感准确判断当前的季节。

假设10万年的某个人类种群,东边10公里有片桃树林,西边10公里有片杏树林,桃树,杏树成熟的时间是基本确定的,但人类是无法凭五感就知道气候是否到了桃树或者杏树该成熟的时候。如果早10天去桃树林,果实还没成熟,会白去,晚10天去,果实都已经掉落了。原始人类需要通过观察北斗等星宿,知道当北斗运行到某种状态,东边的桃树就改熟了,大家出发去东边摘桃子,北斗又运行到某个状态,西边的杏该熟了,去西边采杏。

人类没有进化出小狗撒尿,或者很多陆地哺乳动物拥有的用气味寻找食物的能力。但人类走了另一条路,通过智者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找寻自然的规律。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掌握来保证生存。在这种过程中,人类就需要学会数数。

《易经》就是上古人类历史进步留下的痕迹,《连山》《归藏》里记录的也许更多是上古人类如何掌握规律才能生存。到了文王演《周易》的时候,那些生存技能对当时的人类,已经没多大意义了。所以文王演的《周易》已经是反映周朝知识分子哲学思想的东西了。

通宝推:唵啊吽,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