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星张翼轸(题目未定) -- 履虎尾
又不知过了几春几秋,俺又捧起了《后汉书》。司马彪在《后汉书*律历志》的开头部分这样写道:
"古之人论数也,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然则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则算数之事生矣。《记》称大桡作甲子,隶首作数。二者既立,以比日表,以管万事。夫一、十、百、千、万,所同用也;律、度、量、衡、历,其别用也。故体有长短,检以度;物有多少,受以量;量有轻重,平以权衡;声有清浊,协以律吕;三光运行,纪以历数:然后幽隐之情,精微之变,可得而综也。"
读罢这一段文字,终于自以为有一点儿"发蒙"了。
这一段内容的开头,司马彪引用了《左传》中的一句话,"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在《左传*僖公十五年》中的这句话,本来是讲论"卜筮"的。"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后汉书*律历志》将这句话引用过来,其含义与原来的含意已经有所区别,我们大至上可以将前半段理解为:
古人在论数的时候说道:"凡事物,出生之后才有象;有了象,方才滋长、增多;滋长增多后,方才有了数。"因此,天地成形,人与物都确定了,算数也就产生了。《博物记》等书籍中称:大桡和隶首二人,一个发明了甲子六十干支,一个发明了算与数。有了甲子与算数,就可以树起日晷,并可以用来计算万事万物了。
这段话前半段的意思理解后,后半段的意思就清楚了:
"个、十、百、千、万,这些数字,是混通使用的;而律、度、量、衡、历,这些不同的单位,是分别使用的。所以,检测物体的长短,要使用'度'这一单位;检测物体的多少,要使用'量'这一单位;物体的重量,则要用单位'衡'来检测;声音的清浊高低,则要用单位'律吕'来检测;至于日月星辰'三光'的运行,就要用'历数'来检测了。这样一来,幽暗荫密之情,精细微小的变化,就全都能够弄清理顺了。"
俺读到此处,呵呵,于是乎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慨也。我终于似懂非懂地理解了,太史公为什么在《乐书》中,把"宫、商、角、征、羽"这五音,同其它看似不相干的林林总总联系在一起。原来,在太史公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互相关联的,紧密结合的。不存在脱离联系,自成一格的独立体。所以,《史记》中的"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等八书所叙述的内容,乃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统一体也。
中国古代儒家学者们所研究和关怀的对象,不是那些一个一个孤立存在着的单元,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紧密结合着的结构、关系和秩序。在儒家学者的眼中,世界是一个整齐、平稳、有序的整体结构,个体单元,必须存在于整体结构之中。单元存在的意义所在,乃是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脱离联系而孤立于整体之外的单元永远是不存在的。有时候,儒学家们也会偶尔去关注一些特殊的个体,也会关注单元的个性,然而他们更关心的却是,这些看似独立的单元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以及这一个体同其它个体之间的关系。关怀个体单元的最终目的,却是关怀这单元个体所存在于其中的整体世界。
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者们出于对"天下大同"、"大一统"等政治理想的追求,对己、对人、对家、对国、对社会、对天下,进行了由己及人,由家到国,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推测、判断;对身边的动植物、土地、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等万事万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他们试图通过这些细密的观察,找出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规律,领悟出天地之间的规矩;他们习惯于把自然与社会联系到一起来理解。他们希望,通过对宇宙总体的理解与把握,找到解决人类社会所有问题的一把万能钥匙。他们把自己对宇宙的认知和理解,当作了最正确、最合理的真理。
以后,在读《周易》时,读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时,不由得发出会心的一笑也。
本帖一共被 10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赞一个 1 张七公子 字16 2007-03-08 03:33:53
🙂荐得晚了,不过还是得宝了 1 张七公子 字0 2007-03-07 06:12:50
🙂多谢张兄—— 1 履虎尾 字0 2007-03-07 06:24:19
【原创】三,律度量衡历
🙂铁手的错! 1 海鸥飞处 字60 2007-03-13 22:57:20
🙂接着花 1 夏翁 字0 2007-03-07 06:43:55
🙂再次谢! 履虎尾 字0 2007-03-07 16:10:00
😜这个这个么,道家和儒家在系统和个体之间的关系理解也有不同的地方的吧? 西风陶陶 字0 2005-03-15 18: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