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為什麼漢字簡化是倒退? -- 樊逖

共:💬374 🌺2110 🌵6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既然你强烈要求,那就让你爽一把。汉字演变源流问题

关于汉字简化问题,除了楼主,以及某位自称跟着台商学了“漢字基因為文化之根”的之外,如果您是和我一样对此问题曾经一无所知,现在还是一知半解,那我推荐您看两本书

一,《简化字溯源》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5816050.html

二,《简化字源》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355323.html

这两本书都是正经学者的著作,不是某个领悟“汉字基因”的台商所忽悠得了的。看完这两本书,基本上说,如果阁下屁股不歪在某岛上,我个人认为与汉字简化相关的问题都差不多可以结束了。当然,楼主先拨冗把我的这篇文字看完。你说我避重就轻。那我就正面给你来个爽的。

楼主这篇文字,说实话,在我看完第二段后,咱就没兴趣往下看了。不客气说,要么是楼主无知,要么是故意混淆是非。如果是前者,无知这是人必经阶段,谁没有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但无知却出来秀,那就是蠢了。如果是后者,你以为别人这么好被骗么?呵呵,还是一个字:蠢。

其實﹐簡化字是不是歷史的進步﹐是值得商榷的。漢字的發展史﹐從甲骨文到楷書﹐並不是一個不斷簡化的過程。橫向看各主要國家的文字﹐我們也無法找到簡化的成功案例

这段话提到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汉字演变的趋势是什么,第二,汉字的性质。首先我们从汉字的性质说起。世界上文字种类很多,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表音文和表意字,前者的代表,如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斯拉夫字母等,后者的代表即汉字。楼主自称橫向看“各主要國家的文字”,却不言看了哪些主要国家的文字。对这种没头没脑的表述别人也无从表示同意或反对,但如果主要国家是那些使用表音文字的国家,我只能说,表音与表意字演化无可比性,请不要扯这种牛唇不对马嘴的淡。

现在回到第一个问题,汉字繁简演化的趋势是什么。这一个问题,楼主表述较详细。观点也很明确“即從甲骨文到楷書﹐並不是一個不斷簡化的過程”。在下不是语言文字专家,但完全能够看到你接下来论述中的表现的无知,或者故意表演的无知。

汉字演变的大致阶段,自殷商时代甲骨文以来,大致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时期。其中,自小篆演变为隶书,即学界所称的隶变,公认是汉字演变史上的最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之前,汉字演变趋势是从图形到符号与线条的转变,自这个转折点开始,演变趋势则由无规则线条转向有规则笔画。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方块字,即此后一演变趋势的结果。所以要讨论汉字繁简演变的趋势,首先必须分清楚两次演变趋势的特点。在前一次趋势的特点是,简化和繁化并行,有些字越来越简单,有些字越来越复杂。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古文字以图形为主,写法不固定,构件随意造成的。这种演化趋势和我们今天文字基本不相干,所以不应在讨论范畴内。楼主声称的“甲骨文到篆書並不是一個簡化的過程”,作为自己论证的例证,根本毫无意义。

下面我们来看后一次演变趋势,这一点,在《简化字溯源》绪论中早有明确论述:自小篆演变至隶书以来,汉字简化和繁化并行,但是以简化为主导。不能否认有少数字为增进表音表意功能出现局部繁化现象,但这种现象在汉字演化过程中并不占主导地位。拿出几个汉字特例在文字学上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说明白多数字演变的大趋势才是问题关键。

楼主声称“漢字字形也就相對穩定了近二千年”,那就让我们看看他自称的两千年的相對穩定是怎么回事吧。

以“氣”为例,这是他唯一说明的“楷書比篆隸書複雜”而经过简化的繁体字:

“气”演变源流,见《简化字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这篇文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气”作为一个象形字,从1到5,即从甲骨文到楷体演变,才是真正的相对稳定。这第5种写法,曾被收入汉代的《说文解字》,直到宋代,还被收入到《集韵》中。现在简化字,正是恢复了这个字的原始写法。

那“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氣”原来是和“气”毫不相干的一个字,意思是“谷物”,这就是这个字为什么会带着“米”,只是后来有些人用“氣”代“气”,才让原来的“气”字渐渐消失了。而“氣”所代表的原意,又被另一个新造出的字“餼”代替。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本来两个字,有人非要变成三个。为什么非要这样呢?这个后面再说。

现在回到正题。关于隶变以来,汉字演变大趋势。作为这个趋势最好的证明,就是所谓俗体字的出现。

俗体字,即所谓通俗流行,但不符合某些所谓造字规则的汉字。自隶变以来汉代,俗体字就已出现。唐时券契、药方、账据都用俗体字,到宋元时,当票、小说、唱本也出现大量俗体字。今天我们使用的简体字,溯其源,除了一部分刚才说的“气”这样的恢复其古体的字外,大部分是过去长期流行的俗体字。请看统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为什么俗体字在宋元时代大量出现,很简单,随着印刷术等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文字在这个时期开始向民间普及。当文字不再是贵族士大夫的专利,广大劳动人民也有机会使用时,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习惯改变原来大老爷们制定的写字规则。所以,将“義”写成“乂”的简化就大量出现了。毕竟文字的第一属性就是信息的载体,这种载体结构简单的比结构复杂的易写易记,除了脑子里有些贵恙的之外,无论古今中外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固然,这种俗体字自诞生以来,在很多写惯看管了什么“六书”“永字八法”的士大夫眼里,当然是上不得台面。而善于跟着台商朱邦復“學習倫理道德過程”“汉字基因”的先生对之嗤之以鼻也在情理之中(详见朴石先生《簡體字傷字義,這是最大的弊端》),但此辈对于汉字由难变简真正的反感,我还是觉得鲁迅说得透:

我们中国的文字,对于大众,除了身分,经济这些限制之外,却还要加上一条高门槛:难。单是这条门槛,倘不费他十来年工夫,就不容易跨过。跨过了的,就是士大夫,而这些士大夫,又竭力的要使文字更加难起来,因为这可以使他特别的尊严,超出别的一切平常的士大夫之上。汉朝的杨雄的喜欢奇字,就有这毛病的,刘歆想借他的《方言》稿子,他几乎要跳黄浦。唐朝呢,樊宗师的文章做到别人点不断,李贺的诗做到别人看不懂,也都为了这缘故。还有一种方法是将字写得别人不认识,下焉者,是从《康熙字典》上查出几个古字来,夹进文章里面去;上焉者是钱坫的用篆字来写刘熙的《释名》,最近还有钱玄同先生的照《说文》字样给太炎先生抄《小学答问》。文字难,文章难,这还都是原来的;这些上面,又加以士大夫故意特制的难,却还想它和大众有缘,怎么办得到。但士大夫们也正愿其如此,如果文字易识,大家都会,文字就不尊严,他也跟着不尊严了。

(见《门外文谈》)。

为什么“气”会变成“氣”大家明白了吧。文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被有闲人霸占,所以他们可以闲得蛋疼制造出越来越复杂的字,但老百姓对这种资源是决不能染指的。请看,清政府于1874年还颁布的什么《钦定正体字》,规定禁止使用俗体字。看来大清朝才是楼主的知音。

但俗体字因为诞生于广大人民群众中,其生命力是强盛的。1930年,刘复、李家瑞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谱》收集了宋元明清的12种民间刻本中对应1604个正体字的俗体字多达6240个,平均每个正体字居然有近4个不同的俗体字。劳动人民毕竟和楼主想法不一样的。

在《钦定正体字》颁布后三十五年后1909年,陆费逵先生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答沈君友卿论采用俗体字》等文中率先提出了“夫文字,本语言之记号,自仓颉造字至今….率皆由由繁而简,由难而易,盖吾人之心理然也”“最便而宜兴者,莫如采用俗体字,此种字易习易记,其便利一也”等主张,以此揭开了简化汉字运动的序幕。而楼主说什么这个运动开始于五四,这更证明了其无知罢了。

关于近代汉字简化的历史,相关专著已经汗牛充栋。这里就不细说了

综上所述,以俗体字出现与普及为代表的汉字简化趋势,是一个长期的,客观存在的,不以某些士大夫文人意志为转移的潮流。只要汉字作为信息承载工具的功能不消失,这个趋势也不会消失。某些人妄图开时代的倒车,高呼什么把汉字拉回到所谓正体繁体时代,我赠其八个字:螳臂当车,蚍蜉撼树。

(简体字普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楼主有兴趣,我也可以说说,不过得等我下班,保证让你更爽)

通宝推:阴霾信仰,灰灵,煮酒正熟,海底鼠拨土,yaquan,默默,方恨少,类反词典,书生过客,只看不说话,苍野,jufeng,年青是福,捷克,老树,戴口罩的画眉,穷贱忙人,河蚌,坚决要潜下去,乌柏,夏至欧锦,沐右,njyd,月光下的尘,隔路山贼,镭射,无梦到徽州,陈杰,火枪手,鳕鱼邪恶,我爱老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