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读《巨流河》偶感 -- 酥油茶
这顶帽子未免也太高了一点吧?
以前读到《李白与杜甫》的时候,对里面动辄以唯物史观来牛头不对马嘴的分析前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很是不理解,本以为是郭沫若在文革时期政治重压之下的违心之作,但后来看了他写于民国时期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发现他其实是一贯如此,根本跳不出这个框架,完全是思维太过局限所致。其实他评价太祖诗词的时候犯的是同样一个毛病,难怪太祖一向不喜。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郭沫若在五四后接触到马克思唯物历史方法,如获至宝,从此就是一招鲜吃遍天,靠着这个方法运用在每一处角落。唯物史观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其实这与科学研究领域的某些人学会了某个比较时髦的公式之后,以不变应万变,套在所有的地方搞出几十篇灌水文章,发表在科技期刊上有什么本质区别?
高斯的伟大在于跳出了欧几里得的框架,爱因斯坦的伟大在于跳出了牛顿的框架,甚至马克思虽然脱胎于黑格尔,却也是要“开创”性的。如果只知道一味“运用”就可称得上是“最伟大”的话,那只说明中国的学术研究整体水平的低下了。
中国的文化传统一向是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在科学领域是这样,在人文领域其实也是这样。西方讲究批判,中国强调阐释。在批判的基础上更容易青出于蓝;而阐释就免不了厚古薄今,推崇先人,看重所谓的传承门派,小圈子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中国的文明虽然源远流长,现代科学方面却一直不能独立发展起来,应该说,是有自身文化传统的阻碍的。近代以后,在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冲击下,中国的知识界痛定思痛,大多数走上了反思中国文明,抛弃中国传统的道路,这其中又以五四运动最为激进,最具破坏性。但即使是如此,在人文领域中文化传统仍然在无时无刻不阻碍思想的传播与前行。
当然,郭沫若毕竟还懂得拿“方法”去“运用”,而且他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确实贡献不小,说起来到是比很多其他名不副实的大师要强很多的。
特别是一些“博古通今”的大师,要么是“通晓二十余种语文,史学脱胎于乾嘉考据之学”,要么是“通晓巴利语,吐火罗文等十二种语言”,最不济也要是“精通多国语言”的。但在提到这一类“大师”的成就的时候,却只能称颂他们就是活的“百科全书”。不过让人疑惑的是,活的“百科全书”总比不上印刷出来的百科全书吧?更何况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在Google面前,活的“百科全书”还有多大的意义呢?
有意思的是这些“博古通今”的大师们著作却很少,在专业性的领域里更少,代表著作反而多是出在旁门,或是给青楼女子作传,或是回忆牛棚的日子,比较起来写过畅销可读小说的某位其实还算不错了。
当然按照粉丝们的话讲,就好像武林高手都是隐居在深山老林一样,真人不露面,露面非真人,越是高手,越不会轻易出手,在人文领域的大师们同样如此,“寥寥数百字”方显出其功力来。以前我深受武侠小说荼毒,对此深以为然。后来还要感谢互联网,看到了两位绝世武林高手,吴氏太极“宗师”吴公仪与白鹤拳“大师”陈克夫的那一段“精彩绝伦”的录像,才知道现实与臆想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同样的道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师承门派小圈子熏陶下的“大师”们,其实也可见一斑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4 层
🙂现在的文人们,若能取得郭几大成就中的一项,恐怕 7 魏博遗民 字548 2011-06-11 08:20:38
🙂兄台当为学人 acton 字84 2011-06-11 23:48:19
🙂转:何新对老一辈学人的评价 1 达闻奇 字415 2011-06-11 09:52:57
🙂这顶帽子未免也太高了一点吧?
🙂陈寅恪还是有其地位的 4 西海豚 字607 2011-06-25 12:29:24
🙂柳如是也好,杨贵妃也好 57 Emyn 字1060 2011-06-26 06:38:08
🙂转贴何新评价顾准的两篇文章 5 达闻奇 字19017 2011-06-27 10:16:20
🙂花! 桥上 字50 2011-06-29 22: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