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郑风 缁衣 -- 重耳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把一本《诗经》翻来翻去,就这首最清楚。作者是谁,说的什么时候的什么人什么事,跟《春秋》都对得上号。如果有人把这个也能扯到“郑声”如何上头去,一定是脑子进水了。
按《毛诗序》,这首诗的作者是公子素,所写的事情对应着《春秋》闵公二年“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毛诗序》的原话是,“刺文公也。高克好利而不顾其君,文公恶而欲远之不能。使高克将兵而御狄于竟,陈其师旅,翱翔河上。久而不召,众散而归,高克奔陈。公子素恶高克进之不以礼,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国亡师之本,故作是诗也。”
郑文公名叫捷或者踕,父亲是厉公突,祖父是庄公寤生。郑庄公是春秋第一奸诈之人,他的世子忽却是春秋少见的忠厚老实。齐僖公要嫁女儿给他,他不敢要,留下“齐大非偶”这么个成语。庄公去世,世子忽继位,就是郑昭公。昭公即位当年,就开始了“三公子之乱”,他的三个弟弟,厉公突、子亹、子婴,勾结了权臣和外国,排着队来过当公爵的瘾,兄弟四个分别登位、被逐、复位、被弑,闹腾了二十多年,才又厉公把局势稳定下来。等到厉公去世,儿子文公即位的时候,郑国已经由当年的郑庄公小霸,沦落到了成为二等诸侯。周围一圈国家,楚、齐、晋、宋,谁都可以随便欺负郑国了。
文公在位四十五年,是整个郑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位。郑国的地理是四战之地,又是一马平川,赶上诸侯争霸的时候,自己又没有争霸的力量,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朝秦暮楚,谁拳头大就听谁的呗。不管是先天生成的还是后天磨练的,反正郑文公的脾气就是稀里糊涂、拖泥带水、磨磨唧唧,不管什么事都不给你来个干净利索的。
这一首《清人》说的事情,《春秋》鲁闵公二年,是郑文公十三年。这一年冬天,北方的狄人攻破卫国,杀害了卫懿公。懿公的堂弟公孙申带着几百卫国残民往南跑,狄人在后头追。眼看着狄人把卫人追到了黄河边,公孙申的妹夫宋桓公带着宋兵在黄河南岸迎接卫人,狄人才放了卫国剩下的这点人一马,掉头走了。郑国在卫国的南面,也在黄河南岸。为了防止狄人渡河侵扰郑国,郑文公该派人守黄河。按说这不是什么难题,狄人没文化,看见有正规军守河岸就不会来进攻,只要派支部队去守几天,把狄人吓走了之后,调回来就完了。可是郑文公偏偏要使点小手段把事情办得复杂点。当时郑国的大夫高克,或者叫高尅,有贪污的劣迹,被文公看见了。文公不爽,想找机会收拾他。这次文公派高克带着清邑的部队守黄河,狄人走了之后文公也不通知高克撤军。这支部队装备精良,兵强马壮。呆在黄河岸边没事干,先是天天没事找事飙车打架,混了不知多久。后来估计给养也没人管了,于是全军一哄而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高克心里很清楚这是文公在整他,不敢回新郑,拍拍手,到陈国留学吧。
这就是《春秋》上说的“郑弃其师”,好好的一支部队,文公为了整人就轻易丢弃了。这么做不够光明正大,所以公子素写诗“刺文公”。不光明正大在哪里,《毛诗正义》说得很到位,“恶此高克进之事君不以礼也,又恶此文公退之逐臣不以道。高克若拥兵作乱则是危国,若将众出奔则是亡师。公子素谓文公为此,乃是危国亡师之本。”至于文公为什么如此不光明正大,其实也容易理解,不过是“君弱臣强”。换个角度看,文公的做法真是够玄乎的,万一高克拥兵作乱或者将众出奔,文公怎么收拾啊。能把钢丝绳走成这样,也是文公的本事。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一夕贪欢 1 不打不相识 字202 2011-05-25 14:28:43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郑风 遵大路 2 重耳 字1364 2011-05-24 19:40:42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郑风 羔裘 2 重耳 字1713 2011-05-21 23:24:53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郑风 清人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郑风 大叔于田 3 重耳 字2448 2011-05-20 12:59:01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郑风 叔于田 5 重耳 字1878 2011-05-20 02:12:52
🙂这种修辞非常有意思 3 不打不相识 字458 2011-05-20 13:44:00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郑风 将仲子 10 重耳 字2245 2011-05-15 0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