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郑风 缁衣 -- 重耳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蓆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诗经》是学来用的。孔子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还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于是历代儒家解诗,多半断章取义、借题发挥。例如这一首《缁衣》,原来是什么人写的,是什么意思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主题经过两千多年反复引用,已经固定成了一个符号,就是《毛诗序》所说,“《缁衣》,美武公也。父子并为周司徒,善於其职,国人宜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国善善之功焉。”唐朝司马贞《史记索引》中的《郑世家述赞》,“代职司徒,缁衣在咏。”
现在的聪明人,看见这首诗,说这明明是老婆写给当官的丈夫的诗啊。两千多年历代先贤都是傻子,都看不出来,要等你这么聪明的人出来说这个话?
“父子并为周司徒”,这是说郑桓公和郑武公,郑国最初的两位国君。
郑桓公友,是厉王的少子,宣王的弟弟。宣王二十二年,封王子友为郑伯,都城在棫林,在宗周畿内。郑国是西周最后一个封国,伯爵。
幽王八年,幽王请叔叔郑伯友入朝为司徒。当时陕西地震、干旱、犬戎侵扰,再加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郑伯友想想心里觉得不踏实,于是跟周太史伯阳父讨教一下前途问题。太史伯给他出了一个剧高明的主意,说洛阳东面、黄河之南,地近虢郐之处总共有十国,那里安全,有前途。于是郑伯友派儿子掘突去跟那边的诸侯商量,借点地来住。那帮傻家伙为了拍司徒大人的马屁,居然抢着借地给他。于是郑国的臣民,锄头磨盘都装上卡车,扶老携幼搬到河南去也。这就是 “郑伯寄孥”,也有的书写“郑伯寄帑”,这是幽王九年的事情。
幽王十一年,申侯、鄫侯联合犬戎攻打镐京。幽王匆忙之际只召集到二百辆兵车,被犬戎一冲就溃散了。只有亲叔叔郑伯友这老头子够意思,叔侄俩亲手拿着扎枪突围,居然跑到骊山这么远。可是到底还是没跑出去,都死了。
郑伯友的儿子掘突带人从河南赶来。杀父之仇嘛,小伙子眼睛都红了,上来就打,可惜力量经验都不够,被犬戎打得满地找牙。幸亏这时候卫武公、秦襄公、晋文侯也带着兵来了。卫武公年纪最大,八十多了,老谋深算,他联络申侯里应外合把犬戎算是赶走了。然后大伙一商量,决定迎立平王宜臼。郑掘突和秦襄公去迎的。迎立之功历来报答最厚,掘突得以封公爵,就是郑武公,接他爸的班,还做司徒。然后平王东迁到洛阳,郑武公办公室离家近了,公事私事都不耽误,到平王四年,郑武公次第把家门口的十个国家都给灭光了,在那里建都新郑。郑国从此就抖起来啦。
郑武公继承父志勤奋立国,尊贤礼贤一定是做得挺好的。别的大事不提,就算是小事也做得不错。比如看见大臣的衣服旧了,给件新的穿,举手之劳嘛,不用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训练,他小人家很自然就会做。遇到这种事,官员还不得感动得眼泪汪汪啊。缁衣,郑玄笺说,“居私朝之服也。天子之朝服,皮弁服也。”官员朝见穿皮弁服,在官署治事,穿缁衣。
被郑武公灭掉的是哪十国?《国语》说是“虢、郐、鄢、蔽、补、丹、依、弢、历、莘”。郑武公于郑国臣民是贤君,大家写诗赞美他。于被灭的国,那就不一定了吧。一码归一码,列个单子,大家记住喽,有仇的报仇,有冤的报冤。哈哈。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郑风 缁衣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郑风 东门之墠 1 重耳 字1810 2011-06-27 11:44:29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郑风 丰 2 重耳 字2031 2011-06-23 14:47:54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郑风 褰裳 3 重耳 字2767 2011-06-21 10:43:52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郑风 狡童 4 重耳 字1281 2011-06-04 21:40:08
🙂一个少女的爱 1 夏至欧锦 字312 2011-06-09 00:40:14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郑风 萚兮 2 重耳 字2360 2011-05-30 14:47:04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郑风 山有扶苏 6 重耳 字1721 2011-05-29 00: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