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笔记】柔韧的书 -- 意闲
我读过的第二本Knopf出版物:村上春树的跑步书。
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什么》中文版我去年初就买了,在上海时特地翻了翻,内附多帧运动照片。然而波波折折,一直没寄,现在才托家人收理,倒也不必寄了。我已经看完英文版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是由Alfred A.Knopf做的硬壳本,没什么彩衬。不过却并不妨碍我得到挥臂、抬腿、深呼吸、淌热汗的印象,而且这种节奏印象很深,我甚至觉得看这本书最好也制订一张时间表,顿挫节拍读下去,如果村上愿意一直整理他的长跑日志,那么我也愿意一直跟着读。
碰巧在此书之前,我先看了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A Moveable Feast),一样的忆旧,只不过依托的,是一座城市,而村上的则是伴身的运动。所以他提供的,反而有点像本雅明的城市串凸现了书缘,他的则锁焦一串串跑步时举目所见的移动风景,有的不大愉悦,比如雅典通往马拉松高速上的死猫死狗,汽车尾排,有的很温柔,夏威夷的海滩,麻省剑桥的小桥流水,哈佛的长辫子女生,纽约的枫红与冬日。这些无关要务本该过目即忘的片刻,如同在书扉签写“某年某月某日识于A城D巷小店”,有“我跑故我见”的标痕。
和海明威相似的地方,在于经历和写作的感受。两人都转行到专职写作,一开始都挤兑正业攒空闲写,都强调了自律(discipline)的重要,都用 “悠着点儿”的意识调控,给自己留余量,保证创作逐日井然。他们都不写到匮竭,打好第二天的腹稿即收笔。海明威读大量的书,见人,蹭饭,遣散对工作的悬惴。村上则几乎不见人,用跑的,所以克己的discipline也是高频词,stamina、endurance、energy等等延伸譬喻,也交替上阵。再一点,也许本不该比较,他们确乎认识同一位作家(透过真人或著作),喜爱他的作品,并经手了他的同一本书。海明威看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时,那是唯一稿本,村上则翻译了它,对照读,便仿佛一本书的承递与重生。
海明威回忆的自己,才二十多岁,可是你会看到他对任何人事的冷静的眼,他的意志总有点强势,虽然表面算后生。书里不少当日图片,你会觉得,他很 man,照例写着些简净、冷词极少而哑谜一般的话,却和那个文质彬彬的风雅圈有点隔。记忆重重叠加,恐怕难免夹杂些成熟后的把握。村上其实也很有个性,但他几乎不表达“我是对的”这层意思,可能因为他的交际圈的确窄小的缘故,他细密地向内剖,“我就是我,不是因为谁要我写我才写,谁要我跑我才跑”倒是从头贯彻至尾。
四分之一世纪练长跑,马拉松二十多次,里面有超级马拉松(ultramarathon,跑62迈),后来还改铁人三项,他可以自豪地在墓志铭上写:At least he never walked,这样跑过岁月的作者,他当然有他的傲气。不过他不厌其烦一笔笔列跑过的月迈数,哪天下雨事忙暂停;又如他从雅典出发反向跑完烽火之路,还要补一句,或许自己其实没跑够26.2迈,因为原路线有一段岔路,他则跑直线,只能从室内体育馆到高速的部分弥补。他也不惮于坦言也许老矣,体力下降,也不介意看到晚辈侧身而过(...this is how things are handed over in this world, so I don't feel so bad if they pass me),无意夸大,只给完全贴实甚至有点保守的量的回顾,你可以说,这个人很诚实,而诚实的积淀,反而才衬托起他的坚持的目标,是有真实高度的。哪怕目标受挫,退到最后的底线:I didn't came here to walk, I came to run仍然挟着一股决然的悲凉,不知道算不算日本人的某种特点,至少我是边读边为他喝彩的。
跑步之于村上,用以支撑写作,涤清生活方式,他提到的三样要素“天分”(talent)、“专注”(focus)、耐久(endurance),后两个都来自跑步。跑步并非止于比喻的平行意义,他所写,的确是本关于跑步本身的书。他描述了好些马拉松途中的体验,“I felt like...”陈述句不断出现,完全可以设想为一个气喘吁吁的人临场时的真实自白。而这位长跑者,同时又是个作家,所以哪怕他什么都不想,哪怕他随身听 Lovin' Spoonful冲击耳膜的音乐,他仍然能锐利地观察自己,不漏过一丝身体转折,传递让你感同身受--常常有点气短--的路途。同时,全书的走向,按照时序推往纽约市的马拉松比赛,读者会希望知道过程与结果,以及擦边的,村上有没有做演讲等等。这样缓缓蓄势,也是小说家才有的笔法,否则可能一路逐篇切散。
我读人物的传记,对临边八卦,一般兴趣缺缺。看海明威时,他隆重写了个肥皂剧般的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虽然很好玩,但我其实更喜欢他谈书谈和文学有关的见地。他提到了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英译问题,村上也说了语言错差,不过是母语转英语。他说情愿做英文的报告,而不要讲日文,因为一旦用它谈严肃话题,他就被overcome with the feeling of being swallowed up in a sea of words。那么避免游不过词藻海的法子,只好是慢慢咂味甄选,宜写不宜说。这自然难免自谦,不过也确实点到了包括操持文字的人,对语言敏感度的亲疏,唯其熟悉,才会涂上微妙斑驳的底影,生僻一点的,只怕太直白耀目。村上的故事里,有时候有点摸不透的飘飘渺渺,不知道是不是也得算上语言的力量。
看村上时,我近距离想到海明威对写作自律的同样讲法,远一点,以前我在《她的侧影》里引的伍尔芙对简.奥斯丁的同情也堪为一例,她说:“...一个作者需要可以自我调配的时间,她自己的写字台,以及日复一日卓有成效的工作”。从枯索的坚持里捧起香花绿草活生生万类,这是很辛苦艰难的创作。也许如此约律自我,每日掬灵魂井水的作者只是为数不多一部分,但辛苦的过程,无论节奏如何分布,总是无法抄小道的。这当然不能成为给劣质作品挡水果皮的盾牌,但我作为一个仅仅不劳而获的读者,我觉得应当经常想到这一点,想到写这书的人有可能不是酒鬼而是为了这种写作状态,天天还在奔跑着,所以我去看他们的时候,还是不要以为自己站得好高,俯瞰无余,上来就批。创作型的作家,一旦我决定了解他(她),第一重的敬意,是起码的。
我读跑步书时,中间断开了一次,便类乎村上一日不跑如退千里,有点衔不上。可能是因为,这到底是传记,缺乏闪烁的故事点咬住视线。不过一日一程,没什么强烈冲动,却忍不住跟下去,有点像以前看生活况味浓厚,也不乏奋发立志的老日剧,恰恰村上的,也是九话,前序后记加起来,才不松不紧十一集。这种有韧性的书,即使很暗调的时候,读起来也会温暖。我再一次感到遗憾,我无法以他形容的词藻海去贴切读他,能让我生出这样感触,至少在我,说明这是本好书。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阅读笔记】柔韧的书
🙂很棒的阅读笔记 1 乐山乐水 字136 2011-05-05 22:41:37
🙂说到我软肋了:) 意闲 字133 2011-05-05 23:21:56
🙂孤独的奔跑 2 不是老陈 字616 2011-05-04 01:35:37
🙂同好,握手 意闲 字80 2011-05-04 18:37:59
🙂看了意閑的書評,這兩天把放在書架上許久未讀完的這本中文版 8 北宸 字2195 2011-05-02 18:14:18
🙂这本书是个喜欢跑步的小朋友推荐给我的 2 乐山乐水 字194 2011-05-05 22:39:56
🙂雅典 意闲 字106 2011-05-05 23: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