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文革中学生人数统计表看“文革耽误了一代人”的谎 -- 天棒

共:💬715 🌺2233 🌵25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错了。我指的是终身教育。

1) "的确,你小学毕业的母亲在化学上肯定比许多高中毕业乃至大学毕业的人强,但如果你的母亲是高中乃至大学毕业,这还算个事么?"

你的逻辑我看不懂。既然我母亲化学比很多高中毕业乃至大学毕业的人强,如果我母亲是高中乃至大学毕业,那么当然有很大可能比她现在的化学差。因为她很可能就是前面所说"很多高中毕业乃至大学毕业的人"之一,比如在做销售(因为缺乏工业的实践机会)。

还是那句话,关键是实践机会。

2)"你指的是岗位培训"

错了。我指的是终身教育。要知道,大学才四年,而工作的时间比这长得多,如果能够建立结合实践的终身教育体系(工作同时要学理论,相当于终身的与时俱进的大学课程而不是岗位培训),那成就比四年敲门砖要强多了(现在的大学教育确实主要是敲门砖的作用)。

3)"第一个,现在还是工业时代么?"

现在当然还是工业时代,推动生产力的依然是工业机器和科学实验(不要被那些无意义的GDP骗了,好多都是没用的东西)。现在的大学生缺乏逻辑缺乏科学精神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尤其是文科生和艺术生。问问他们懂不懂现代工业,他们其实真是非常无知的。如果中国人是有像德国人那样的工业精神和逻辑能力,那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你只重视人才,重视一小部分精英,而我更重视人才成长的土壤,更重视大众的工业精神和科学精神(我感觉这一点其实比起文革后期是有倒退的,至少产业工人数目要比那时少,劳力和民工不算产业工人。工人钻研技术的风气也比不上当时。我爸的技术革新是上了市里的报纸的)。

4)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不能缺乏连续性"

错了,可以中间间隔。台湾男子在高中之后或者大学期间都要军训几年再继续上大学,没听说就比大陆差多少。

5) "文革中他们进行的什么劳动?"

在文革时期我爸妈,我岳父母都是有技术的工人(分别是机修工、钳工、机械工人、油漆工,现在我小姨我老婆那些大学生要修葺一下房子或家具还都要问我岳母如何做油漆工作)

当时能出现袁隆平主要是有天才出现的土壤,而不是他个人能力。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3292999

就水稻品种的研究和改良来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的科研部门和科技工作者以及众多人民公社、生产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其优良成果获普遍推广的先后也有十几种。例如,我国科技工作者运用花粉单倍体育种方法,培育出水稻“花育一号”、“花育二号”以及“单丰一号”、“牡丹一号”等新品种,都使产量获大幅度增长,亩产都达千斤以上。其中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实验方面,吉林省海龙县(梅河口市)河洼公社社员李贞生(朝鲜族),于1967年就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是新中国最早培育出杂交水稻的人。1968年他与海龙县农科站、海龙县“五七中学”又一起培育出杂交水稻种子,同时还培育出玉米稻、高粱稻、葵花稻等。如果说有“杂交水稻之父”的话,那也应该是李贞生和他的同事们。他们的试验成果为中国的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李贞生等人的成果,当时作为教学内容编入吉林省的中学教材,还拍了科教电影。。。然而,在当时我国从事水稻品种培育和实验的并不只有袁隆平小组一个。同期培育水稻新品种的,全国约有十六七个科研单位和上百名研究人员,有上万个农村公社、生产队的农民参与,他们都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成果。各地的新品种的实验如百花争艳。在那时水稻亩产600多公斤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1978年国家农林部在海南岛崖县召开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高梁(当时被称为“三杂”)育种推广工作会议上,有十多家单位介绍了经验。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