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简述】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对华东战区的战略指导 -- 思想的行者

共:💬113 🌺159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续:为什么要挺进中原

接上贴:青色水的回帖其实已经说明了从战役的角度南麻临朐战役失利的原因,总之一敌情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敌人使用了地堡战术,在张灵甫部被消灭以后敌人更加重视防御了),我军外线兵团出击以后内线兵团实力下降,以及下大雨等等原因

但是南麻临朐战斗的失利实际上对粟裕此后提出三个纵队不过江的战略性建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没有在南麻战役中以及后来的土山集战役中整编11师表现出来的顽强使得粟裕们对中原决战的规律性----即五军,十一师的骨干作用对国民党中原防御体系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了深切的认识,粟裕才能“斗胆直陈”建议三个纵队暂不过江。

失败或者说挫折时成功之母。

回到七月分兵的战略决策上来

首先

七月分兵确实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张灵甫阵亡一个月以后发动的再一次的全面进攻的部署,大量的国民党军队被调到外线,使得内线只剩下64师,11师,9师,25师,客观上形成了打歼灭战的战机

其次,七月分兵是战略反攻的序幕

为什么要挺进中原?为什么得中原者得天下?

历史一再的证明了中原的得失的重要性。

有人认为当刘邓大军南渡黄河,挺进鲁西南以后,刘邓陈粟大军互相配合,可以与国民党军来一个大决战,即使南线大决战---后来的淮海战役大大提前。

但是陈粟刘邓毛泽东们没有这么做,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如果当时就与敌军决战的话胜算有多大呢?

为什么只能在中原决战而不能在山东决战?

中原相对于山东有两个优势

第一,便利的机动条件提供的战场回旋余地

第二,便利的机动条件提供的后勤保障

从南麻临朐两战的失利来看,我军面对变谨慎了的敌军,很难速战速决,而敌军凭借着便利的中原交通,可以从中原调来大量的军队和武器弹药,而我一旦面临着诸如南麻战役的失利,由于山东战场回旋余地小,要实行转移很困难(南麻临朐两战失利以后,由于国民党军主力在外线,所以我军可以相对从容很多的休整)

举了例子,如果诸如豫东战役这样的决战发生在山东战场,当我军一下子难以吃掉区寿年的整编72师,和黄伯韬兵团,而胡琏兵团,第五军则不断逼近,我军往哪里转移呢?

肯定没有如同在豫东那样的从容

因此向中原挺进具有相当的战略意义,从此后的国民党军的失利来看,正是解放军不断攻占中原的大小城镇,甚至是攻占诸如洛阳开封这样的大城市,获取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的后勤物资---突出的例子是开封战役,我三八纵队攻占开封,而开封是国民党军最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之一;迫使国民党军为了保证自己的后勤运输线而滞留大量的兵力,最后国民党军赖以进行机动的运输线只剩下陇海路和津甫路---我军在淮海战役中一占领宿县,就切断了徐州集团的后勤补给线,最终迫使国民党军不得不放弃徐州

在豫东战役淮海战役中,由于中原的便利的交通和我军不断攻占大小城镇打通了根据地,使得我军的后勤补给和伤员运输非常的便利(电视剧豫东战役曾经有一个镜头说明运送开封战役中的伤员的队伍中甚至有来自于河北省的担架队)淮海战役中的庞大的小推车车队也是因为我军占领了中原的广阔的腹地,使得民众支援战争可以非常的便利

当然中原还有一个优势是众多的人口提供的兵源,丰富的物产等等,加上便捷的交通,宽大的战场,这些使得中原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战场。

毛泽东的挺进中原战略毫无疑问是个大手笔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