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建议】春秋的高手们讨论一下王直吧? -- Davi

共:💬17 🌺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大笑....<<提督得决断>>是否也使先生受益匪浅呢?

里面所鼓吹的很多为"东亚一体化"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在先生看来是否也是光辉万丈呢? 国共两党将汪四先生定位于汉奸,看来也是目光短浅的罗了,因为他也对日本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君不见昔时今日,日本及中国多种刊物及网站上颇有些对汪四先生的"同情、尊敬和传奇事迹歌颂"的文章吗?看来我们又到了反省的时候了.

倭患和海禁并非如鸡生蛋蛋生鸡般因果不清,明朝实施海禁主要原因一是避免海内外反明势力勾结生事,(初期) 二便是杜绝自元朝起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

明太祖曾多次递出橄榄枝,企图以外交手段解决倭寇问题。但为日所拒,更有日密谋借进贡刺杀朱元璋之说.明朝于此决定实行海禁政策。终洪武之世,海禁严格,海防晏然,倭寇并未酿成大祸。

待源道义入贡,明日建立勘合贸易关系后, 明成祖要求日本政府禁止倭寇。并取得一定成效.

不过自宣德始,明日贸易再次受挫。原因便是日方不遵守协议,堪合贸易使团私自增加来贡船数,人数,货物…..,并在中国贩私盐,劫掠,斗殴,杀人,….而在室町幕府的贸易团之外的各个大名也纷纷派出船队,或走私或抢劫。并且“载其方物,出没海道,得间,则张其戎器而肆侵夷;不得间,则陈其方物而称朝贡。”明沿海防倭哨船,很难区分哪是倭寇船,哪是私商船,只能遇船既行追捕。

待朱纨巡抚浙江兼制福、兴、漳、泉、建宁五府军事,”因其各岛诸倭岁常侵掠,滨海奸民又往往勾之。”纨乃严为申禁,获交通者,不俟命辄以便宜斩之。

由此可见明朝的对日贸易虽不如南宋般繁荣,但只要日方不屡生事端,明朝并不会在开通贸易之后再次严厉海禁的.

朱纨自杀后”自是不置巡抚者四年,海禁复弛,乱益滋甚。” 因为故倭患日剧,于是廷议复设巡抚。再加强海禁之时,”而势已不可扑”.倭患是否因海禁而生不是应该很清楚了吗?

再来看看汪直,(更多的是对他对互市的那份执着的感慨,相比之下洪迪珍更值得同情, “自是年年来此贸易,致富百万,尚未有引倭为寇的实绩。遇有中国人被倭寇掠去日本,则常以物赎之,送其返家,人颇德之。”)

“嘉靖三十二年三月,汪直勾引诸倭大举入侵,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南、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这次劫掠,使上海及南汇、吴淞、乍浦诸所皆陷,苏、松、宁、绍诸卫所、州、县被焚掠二十余处。倭寇所经,村舍成墟,掠男女或奴或杀或淫,无所不为。倭寇流窜内地三月有余,方始饱掠而去。自汪直入寇,十数年来,倭寇流劫滨海军衔、延及千里,咸遭茶毒,福清、黄严、昌国、临山、崇德、桐乡诸城,皆遭攻毁,所陷卫所、乡镇以数十百计,所掠子女玉帛以数万计,吏、民死于锋镝以数十万计。沿海一带人民生命财产以及手工业和农民所遭受的损失,是难以估计

好一个杰出的华人代表,果然好手段.

汪直对明吏说:“倭国缺丝绵必须开市,若允之,海患乃平”。哈,他好大的能力敢做此保证? “日本内乱,王与其相俱死,诸岛不相统摄”, 哪一个大名又敢说”与我贸易,倭寇便绝”.明海防废弛,相当时期海禁名存实亡的环境下(,海外贸易的禁令从未有效地强制施行,朝廷还是不能从商业税中获得任何大量的收入。<<剑桥中国明代史>)

劫掠贸易哪个利更大, 不言自明, 曾于中国劫掠的倭寇回国之后奔走相告,于是入寇者日众, 普通日人尚且如此,陷于于内战中的急于敛财精明异常的大名们,又怎肯冒商船被其他大名所虏,被零散海盗所攻的危险进行正常贸易呢?

因为在那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在他自己的努力奋斗下,他已经不是单纯的海贼或是勾结外邦的汉奸,而是在无形中促进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人物。

有趣, 对此说法,更多的也不多谈,“到了1567 年,海盗活动已不再是东南海滨的严重问题。对海外贸易的政策仍然是一个争端,主要因为皇帝拒绝改变他的主张。但是,在他于1567年1 月去世之后不久,福建巡抚就请求撤消海上贸易的禁令,建立海运关税机构。由于大学士徐阶的建议,这一请求被批准。40 年以前开始的朝廷对海外贸易政策的争论终于结束。”不过日本并不在开禁之列.

没有倭寇侵扰,在明的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发展海外贸易则成为必然,明廷在对外贸易上固然思维僵化,但汪直等中日海盗私商的行为无疑是在明统治者缓慢伸出的已经很脆弱的海外贸易触角上最无情的斩了一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