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与友人论秦晖书 -- 南渝霜华

共:💬134 🌺63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很尊敬您。不过在秦晖逻辑这个问题上,确实有些不敢苟同

秦晖最大的问题恰恰是逻辑上的混乱。

就说秦晖在南非、印度、东欧、中国模式等系列问题上的系列文章,仔细读过以后,面对他文字中无处不在的乖谬,你觉得当呈现他所谓“inception”的不足以后,还能剩下多少水平和逻辑?

在学术(历史学)领域侵迹数十年,升到了清华教授的职位,如果连点史料整理和把文字集合成一篇论文的功夫倒没有,那倒奇怪了,但这仍只是死功夫,秦晖这些方面可以说是勉强合格。

水平和逻辑才真的是硬功夫,恰恰是这些方面,区分了学者真正的高下。

秦晖牛的真是他的文章吗?

他牛的是媒体话语权,牛的是那些愿意花整个版面大幅刊登他文章的当红主流媒体,如《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新京报》这些主流财经报纸、主流社会评议报纸、主流市民生活都市报。

所以,一个非常非常关键的要害:

秦晖成为媒体红人,是因为他的“水平和逻辑”很牛吗?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的“inception”很牛、很符合那些媒体的口味,所以他被包装上了“公共知识分子”的流水生产线。

你认为,如果秦晖没有这个“inception”,他文章还会有今天这个媒体刊载量吗?

不客气的说,秦晖本质上是今日逆向思潮及其媒体载体的一个小小个体户弹药供应商而已,他的文字,更多是应需生产。

秦晖赚到的是媒体露面机会和稿酬,以及得到邀请赴南非、东欧等地旅游的机会,他的主顾则欣喜于秦晖这种似乎有点分量者很合规格(哪怕不符合逻辑)的清华教授提供的弹药。

老毛说过似乎有些诛心的一句话: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秦晖的问题,第一是路线错了,比如“inception”,第二是他真正的知识整理功夫也很不到家。结果就是双重悲剧,他沿着错误的路线、用错误的逻辑和低下的水平来很偏颇的裁剪碎片化的信息点,试图呈现他预设的极其意识形态化的研究结论,而且似乎他自己恍然不觉这种裁剪数据和材料手法,正彰显他在学科研究方法上的严重不合格。

附录本坛网友断臂残刀疲败兵评价秦晖的一些话,散见于sc和西西河论坛,出处就不一一列出了,很是精到,算作补充。

————————————————————

http://www.sbanzu.com/topicdisplay_safe.asp?TopicID=3540809&BoardID=21&Page=1&TopicPage=1

断臂残刀疲败兵:

(秦晖)这人长进不大,话说回来,茅于轼不愧是右派头子,在很短的周期内,就完成了右派的全部流程。

秦晖作为右派还是差点,变的慢。

茅于轼推害人的玩意,受阻就开始谈文革反毛,最近又有些开始亲民,变的那叫一个快。

秦早先不着调的东西没少写,后来消停了一阵,憋这半天,搞这么个玩意。

这两块料,及其代表的一些人群,还真是相得益彰。

茅于轼的亲民是假的,秦晖连边都没沾。

秦晖这种人和茅于轼不太一样,

秦主观唯我强些,茅客观唯我强些,

茅是搬不过来的,他会捞到底的,

秦这种人还能搬搬,起码不太祸害。

不过看的出,很多毛病已经潜意识化了,

基础资料和主观意识间,直接对应,

缺乏中间逻辑严谨性。

秦文的特点就是,引证庞杂,相互支撑,但大多不靠谱,

没什么学问看着多,容易被镇住,一些有学问的,因为他文太杂,又相互交叉,对于自己熟悉部分在与其它东西交叉支撑后,就二乎,理不清。

就算全了解,能找出毛病也是麻烦,因为错太多,要一个个重新理清各种交叉之间的逻辑关系,把被乱用分割的证据,作系统的恢复引证,是个庞大的工程。

他写一千字,别人要把毛病都清楚的说明,一万字打不住。

本来我也懒的多理他,只作个略批,歌幽拿出个局部来,你看看废了我多少字,光是理顺整个逻辑和作最基本的举证,就废这么大劲,要是再举细证,得多少。

不过一般来说,你只要拿出来,我还是不怕废这个劲的,要叫我把他这篇不算长的文,全面细批,那够出本书了,我没那功夫,大家也多半没兴趣看怎么出错。

阅读量倒不一定大过秦晖,只是刚刚够看出他文中大部分的毛病。

他的主要毛病在沾边赖的逻辑连接上,

他的文章特点是,举证繁多,网状连系,相互支撑,看着是很有气势,一副博学的样子,

问题是这些举证和相互支撑,大部分是以沾边赖的逻辑来联接的,

所以一般看书少的人容易被镇住,我看的书刚好不至于叫他镇住,

学问比较专的人对付起来也麻烦,因为他的相互支撑是网状的,有专学的人容易看出相关问题,但对于他从其它地方联过来的支撑,就容易因为搞不清,而被误导,连带影响对专学部分的说明,你说这个问题,他用旁支把你往你不熟的方向引,那边你不熟,过去了就乱,而且一边熟一边不熟,也不好分析两者联接之间的逻辑链是否合理。

我看的书碰巧也是相当杂的,所以能作一些分析,这么走几回,他的问题就看出来了,下次再看到,就算是不熟的问题,按着他通常在逻辑联接上作手脚的脉络,也知道从那里入手,去找对应的资料。

不过就算能找出他大部分甚至全部的错,驳他的文也是相当麻烦的,

因为他的基本手法是,切除大部分论据背景,并在论据之间,和论据与论点之间,切除大部分实际联系,搭最短的一个类似《蛤蟆鼓》里的事物联系方式的,极短的链接,再以这种东西的数量上的投入量,来弥补劣质性。

你要认真反驳,就要重新把他切除的大部分论据背景展现出来,还要重新展现涉及事物间的,原逻辑关系(一定会比他那个《蛤蟆鼓》式的更复杂)。

理论上对付起来不难,但实际上,由于他是以量补质的战术,面对如集团冲锋似的大量这种挤在一堆的问题,工程量极大。

正如我上面说的,他写一千字,你把里面错全驳了,连背景举证,带逻辑重建,认真的话,一万字打不住。

所幸的是他的支持者一般也看不懂他的很多东西,只能笼统的捧,

我的战术是,先拿出几个明显的问题点来批,有的看到了用相应方式去分析,就会对其它相类的问题自动分析或存疑,还有的会把我尚没点出,但他觉的靠谱的拿出来,就象上面歌幽一样,我再作对应的批。

就是这种点的展开,也是相当累的,他闲着没事在那里胡编,完后还能靠字数卖钱,我一老百姓又不靠这个赚钱,他写一千字对不对的都卖几个钱,我码一万多字批好了,也没一分钱,还耽误工夫,和他拼码字,铁定吃亏。

杨奎松和秦晖都是读过较多书,又喜欢作春秋笔的,立场也差不多,但在这些相似之外,风格还是有所不同的,怎么说哪!

杨奎松象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海军,大舰队出去,主题相对明确,分支较少,有比较明确的一条或很少几条主线,毛病藏在少数几个关键点上,拿它们当主线的起始,在这个毛病的基础上,作的延伸可能都没问题,看上去是通的,啃不动他砸你,啃动了,对付起来也是一两下的事,就好象他那个工资对比,说工资就围着工资转,你把他对比的不对称性找出来,就差不多了。你找准了点,一个中途岛就七七八八了。

秦晖象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陆军,星罗棋布在各小岛上,散乱繁多,用一大堆的问题,网状联接相互支撑,组成一个东西,到处都是问题,但又叫人无从下手。打是不成问题,但一个个啃耗时费力,就比较适合用跳岛战略来对付,只打几个关键点,然后对一些突显的反击点作压制,对大部分点,叫它们自生自灭,不主动去碰,反击就打,不反击就放那里。

茅于轼是另一路,瞪眼胡说,直接创造,生套硬推,摆高居高临下的高姿态,小花招反用的少,最容易看出来,但反而最不好对付,因为这种作法背后,是现实势力的支持,论理就是个幌子,就这么个东西,通不通的,势力一推就推上去了。这种现实势力的推动,理论只是个幌子,真要挡,也只能靠对应的实际,理论同样是作料。

说谎不打草稿,你要想靠这个路数混,现在这样可不行,

可以学茅于轼,结交权贵,这样你的胡搅莽缠,就可以靠权势硬推了,

也可以学秦晖,多看点书,这样可以故布疑阵玩错海战术。

说了半天,我上面说,其实秦的支持者,大多也搞不清他的大部分东西,只是笼统的捧,想想会不会说的有点大了,虽然没碰到过,但也保不齐有,

这里有没有一个两个,能站出来说,他做为秦的支持者,看懂秦这一大篇说的都是什么!

通宝推:大眼,iwgl,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