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曼斯泰因回忆录:失去的胜利 -- 香山居士

共:💬21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失去的胜利第七章 两次战役之间

第二编 西线战役

第七章 两次战役之间

法军放下武器的那天,德国人抹去了心中最黑的烙印――那就是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

日在法国福煦元帅停在贡比涅森林的专列上签订的停战条约。现在法国人在同一地点和

同一车厢中签订了他们自己的投降条约。

一九四0年六月二十二日可算是希特勒一生事业的顶点,自从一九一八年以来,法国军事

力量就始终是悬在德国头上的巨大威胁,现在却已完全被打倒,不再是第三帝国的对手

了。英国虽未遭到最后失败,却已经被逐出了欧洲大陆。俄国现在已经成了德国的邻居

,尽管有莫斯科公约,不过它仍足以在东方构成潜在威胁;不过由于德国在波兰和法国

一再取胜,所以在最近的将来,它也不太可能敢向德国挑衅。如果克里姆林宫的确想趋

德国忙于西线战役时乘机进行更进一步的扩张,那么显然已经丧失了时机――它不应等

到德军赢得如此迅速而具有决定性的胜利之后再动手。

德军虽然在波兰和法国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但这并不是说其领袖自从第一次贡比涅

之后就一直在准备进行复仇战争。与所有敌意的宣传家所说的情形恰好相反,在一九一

八年到一九三九年之间德国参谋本部的政策,绝对不是为了打一次报复性或侵略性的战

争,而只是为了确保德国安全。不过我们也应承认,军事领袖们最后却终于容忍了希特

勒操纵他们,也就是说他们承认了政策的优越地位,尽管他们并不同意这种政策――但

除了发动政变之外就无法推翻它。

希特勒虽然曾竭尽全力重整军备,但这并非成功的惟一原因。当然,凡尔赛和约使德国

处于无防御状态,所以再武装是战争胜利的一个先决条件。但是德国的军事准备无疑并

不充分――陆军不如俄国,空军也不如西方国家。甚至单就部队、坦克和火炮数量而言

,西方国家至少与德国相等,在某些方面条件可能更为优越。决定西线战役结果的不是

军备,而是德军部队素质较佳以及领导能力较强的原因。虽然没有忘记战争中那些不变

的法则,但是从一九一八年以来,德国国防军却只学会了一两样新东西,如此而已。

休战之后,陆军总部开始采取步骤使相当数量的师复员。同时某些步兵师也开始改编为

装甲师或摩托化师。第三十八军的军部最初移驻萨姆色雷地区――在罗讷河中游――负

责处理某些师的改编工作。我们离开了那个古色古香的堡垒,移驻一个较小的别墅中。

我们的新居是一种假古董,为一位酒商的私人产业,到处都显得趣味极为低劣。惟一值

得一提的就是从小山顶可以眺望罗讷河谷。

七月十九日,所有高级将领都被召往柏林参加德国国会的开幕典礼,希特勒在那里正式

宣布西线战役结束,同时为了表达国家对军人的感谢,他给予部分高级军官以荣誉,仿

佛战争已经完全胜利了一样。当然,德国人民应该感谢军队,但我们军人却感到这种赏

赐在性质与范围上都有点过度。

希特勒同时任命了一打陆军元帅和一位海军元帅,这种行动毫无疑问足以使这种官阶贬

值,过去在德国这是一种极高贵的荣誉。除了威廉二世曾在和平时期任命过几位元帅以

外,其余人都必须亲冒矢石立下极大战功才能获得这种尊荣。

波兰战役结束时,陆军总司令与两位集团军群总司令是符合这种要求的,但希特勒却未

将他们升为元帅以表示对陆军的感谢。现在他却一次制造了一打元帅。其中除了曾经指

导了两次卓越战役的总司令以外,还包括三军统帅部的主管在内:他既不是指挥官也不

是参谋长。另外还有空军部的副部长,他的组织功绩固不可没,但却不足以与陆军总司

令相提并论。

希特勒最狂妄的举动是把戈林升到陆海两军总司令的头上,任命他为帝国大元帅,并使

他成了铁十字勋章中的大十字级勋章的惟一受领者。在这种情形下,这种褒奖方式似乎

是故意贬抑布劳希齐,明显表露出希特勒对陆军总部的看法。

在这天,我也获知我这个军已经有了新任务。我们应移驻海峡海岸并准备入侵英国,有

三个步兵师交给我们指挥。我们的营区设在列-托库特,这是靠近包罗根的海滨胜地,有

许多英国人在那里建有美丽的别墅。我们军部设在一个非常豪华的大旅馆内。我和几个

机要人员则住在一个小别墅中,那是属于一位法国船主的,虽然主人已经逃走,但是他

却留下他的家务管理人员照料一切。与以后联军在德国的行为恰好形成对比的是,我们

德国人在法国并未以主人自居,对敌人的财产从不敢任意占有。由于部队纪律严明,我

们在法国居留的六个月之内,从未与平民之间发生过激烈争执。

当我们在海岸驻防时,直到十一月中旬都有洗海水浴的机会,这对我的随从是一件颇为

愉快的事情。有一次,我们忘记了英吉利海峡高低潮位的落差可达二十六英尺,所以几

乎出了危险――这对渡海攻英的也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因素。

但是这个美丽国家的享受和吸引力,以及胜利之后的休整,都没有软化我们的部队――

通常这是占领军难以避免的。因为我们有训练部队执行全新任务的必要,所以大家一点

都不敢懈怠。部队每天都在沙丘上演习,那里有许多地方都与想象中的登陆地区相似。

等渡海工具到达之后――改造后的莱茵河和易北河上的驳船、小拖船和摩托船等――在

风平浪静的天气中,我们就可以和海军一同演练上下船的工作。这些船员对他们的新任

务也不太熟练,不过我们深信只要有时间就可以学会。

海狮作战

我想这是一个适当位置,可以让我在这里对希特勒的入侵计划和他放弃该计划的理由略

加评论。

如果希特勒真的相信法国被击败就代表他赢得了这次战争,而征服英国不过是一个时间

问题,那么他才是大错特错。英国人对他的招降的反应冰冷,证明英国政府和人民都是

无法说服的。

于是希特勒和三军统帅部就不得已退而思其次了。

当战争中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时,任何一位政治家或者最高统帅都要面临同样的

问题――或是军事上的挫败,或是政治方面有意料之外的发展,比如有另外的强国加入

了敌方。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也许毫无选择余地,必须把现有的“战争计划”完全丢弃

掉。同时,大家也许会认为他对自己的资源估计过高,而对敌人又未免估计得太低,所

以才会失利或者是在政治判断方面犯了错误。

但是当他的军事作战目标已经完全达到,而且已经远远超出其最初的料想,那么国家元

首或最高统帅在研究“下一步骤”时,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当时德国究竟有无所谓“战

争计划”,实在是个很大的问号。

当然并没有任何战争是完全依照某方面的固定计划发展的。但是自从一九三九年九月起

,希特勒就已冒险与英法两国作战,那么他也就有责任事先考虑到各种不同的可能发展

以及应付的方法。非常明显,在对法国的攻势尚未发动之前,甚至在攻势期间,德国最

高统帅部都没有拟定一个“战争计划”,以决定一旦赢得所期望的胜利之后应该采取什

么措施。希特勒希望英国人会自动投降。至于他的军事顾问们,态度好象是觉得应该等

候“元首的决定”。

上述情形是德国缺乏完善军事性高层组织的必然后果。当希特勒自兼最高统帅之际,他

并没有建立一个帝国参谋本部来负责处理大战略的问题。很明显,在负责作政治决定的

国家元首之下,没有一个军事权威当局被授权负责拟定这种全盘战略。从一开始,希特

勒就把最高统帅部当成一个军事秘书处对待,至少它的负责人凯特尔是最没有能力向希

特勒就战略问题提供顾问意见的人。

至于说到三军总司令,希特勒实际上完全不允许他们对大战略发生任何影响作用。他们

虽然偶尔在私人谈话中可以发表有关政策问题的意见,但是最后希特勒主要还是根据自

己的思考来作决定。希特勒是如此坚持认为只有他有权决定一个政策,除了在对挪威的

作战中,雷德尔也许作过最初的建议,据我所知再没有其他有关全盘战争政策的基本决

定是可以归功于任何一位三军首脑的。

因为没有任何机构获得草拟“战争计划”的授权而最高统帅部更是橡皮图章,结果是所

有人都只好听命于“元首的直觉”。象凯特尔和戈林之流一直视希特勒为天生圣人,所

以甘愿俯首贴耳。而布劳希齐和雷德尔也只好默然接受。事实上三军参谋本部在其内部

虽然也都进行对长期政策的研究,但这对大局却毫无补益的(例如早在一九三九年到一

九四O年冬季,雷德尔元帅就曾命令海军参谋本部研究在英国海岸登陆的技术可能性与要

求。)德国没有一个真正是希特勒认为不仅是专家或执行者,而且是有资格负责主管全

面战略的总参谋长。

由于这种指挥形式,结果就如我在上文中指出的,当西线战役结束之后,我们马上就面

对下一步骤应如何进行的问题。

除此之外,德国最高统帅部又有两个全新的事实要应付:

1.有一个尚未击败的英国存在,它依然不愿与德国媾和。

2.我们的新邻居俄国有出面干涉的危险,不管它现在如何假装爱好和平。在一九三九年

十一月,当希特勒强调说明在西线有速战速决的必要时,他就已经认识到这种威胁。

基于这两个事实,很明显第三帝国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应该赶紧结束与英国的战争。只有

这样才能使斯大林错过渔翁得利的机会。

如果无法使英德之间获得谅解,那么德国就必须尝试用军事实力来消灭其最后对手――

英国。这实在是一个悲剧,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双方都没有尝试用常识作为基础以一劳

永逸地决定今后欧洲的命运。事实上希特勒一直避免与英国进行生死决斗,因为他的真

正目标在东方。

不过在法国战役结束之后,他在德国国会发表的和平试探讲话却未免过于空泛,不可能

引起良好反应。此外,希特勒此时因获胜而骄横,对他自己的每战必胜已经有了狂热的

信心,所以即使对方同意和谈,他是否肯接受一个以理智和正义为基础的和约也似乎颇

有疑问。更进一步说,他现在已经成了他自己行为的俘虏。他已经把波兰的一半和波罗

的海国家都送给了俄国,只有凭一次新的战争才能收回这些土地。他允许意大利吞食法

国领土,使他自己依赖其同盟国。最后,自从吞并捷克之后,他的信用在全世界都已经

破产,即使他愿意签订任何协定,可是却没有人愿意再相信他。

如果希特勒在击败法国之后就能用谈判手段建立一个合理的和平,那么德国人民就会对

他高呼万岁了。

德国人并不想把那些波兰民族占绝对多数的土地并入帝国版图之内;他们更不想收回过

去曾经一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地区。所谓优秀种族应该支配欧洲甚至整个世界的念头

,除了少数狂热的党徒以外,在德国并没有人真正把它当一回事。希特勒只要吹一声口

哨,命令他的宣传队向后转,那么德国人民拥护合理和平的呼声马上就会自动表现出来

不过在另一方面,英国的民族性――邱吉尔个人就是其标准代表――却很可能阻止英国

人在战争的这个阶段或任何以后阶段中,对一个合理的和平解决作任何认真的考虑。英

国人的韧性是值得敬佩的,他们一旦投入战斗,不管当前情形如何艰险,他们都有打到

底的决心。尤其是他们只知道无条件地痛恨希特勒和他的政权,还有所谓的“普鲁士主

义”,但却忘记了俄国是更坏的政治制度,对欧洲也是一个更大的威胁。

此外英国政策也有一种传统的偏见,就是维持欧洲权力的平衡。英国投入战争的最直接

动机就是重建这种平衡,因为德国在欧陆上过于强大,所以英国才想打败它。但是英国

人却没有认识到世界局势已经改变,俄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害,所以世界性的权力平衡才

是更重要的。

除此以外,邱吉尔这个人也许过份具有战士的气质。他心中注意的问题只是战斗和最后

胜利,视线并没有超出这些军事目标而进入政治前途的领域中。几年以后,当俄国人进

入巴尔干之后,邱吉尔才开始注意到这种发展的危险。可是到那时,他已经无法与罗斯

福?斯大林的联合势力相抗衡。

此外,象邱吉尔这种人当然不会忽视俄国对德国的潜在威胁作用。不过单就战争而论,

他却认为这是对英国有利的。他从来没有想到,假如此时与德国妥协,那么不久之后两

个极权国家就会互相火并。事实上如果邱吉尔对德俄两国的强弱进行冷静的估计,他就

一定会认识到这将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就会自动使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成

为世界的主宰――且不说这种斗争又更足以决定这两个极权统治者的最后命运。

在一个独裁、思想斗争和“十字军”的时代,群众的感情被放纵的宣传所操纵,所谓“

理性”简直就不存在。所以对双方人民和整个欧洲而言,这是至为不幸的,英德两国终

于没有其他道路可走,只好继续打下去。

所以在西线战役结束之后,德国最高统帅部对于下一步骤的问题的答案就是继续对英国

作战。但是由于事实上德国方面并没有一个超出欧陆西战场范围以外的战争计划,所以

也就注定要产生严重后果。现在当希特勒考虑入侵英国的计划时(他也并未真正下决心

),一切达到这个目标的实际准备却都没有完成。因此,我们错过了一个立即利用英国

弱点的最好机会。现在才开始准备,终于浪费了许多的时间,结果登陆能否成功,单是

天气的原因就大有疑问了。

这个最后的事实,再加上其他因素(下文中将详述),终于使希特勒有理由(或者说是

借口)放弃了入侵英国的计划,而直接回头去打击俄国。结果是大家都知道的了。

在我尚未说明这个决定性转变的理由前,我觉得应该首先分析一下,如果希特勒发动对

英之战,成功的机率有多大。

我们可以使用三种方法,第一是切断海上补给线来迫使英国人屈膝。因为德国现在已经

完全掌握了挪威、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海岸线,可以利用它们作为空中和潜艇战争的

基地,所以就这一点而言,德国的前景是比较有利的。

至于说到资源方面,却不是那样有利。就海军而言,潜艇的数量距适当的标准还差得太

远。而重型战舰更谈不上,尤其是航空母舰。即使对潜艇战而言,这些军舰的合作也是

必要的。此外,当我们尚未能使英国空军丧失作用之前,英国的反潜防御也还会较占上

风。至于说到空军,它的任务应该分为下述三个方面:

1.获得制空权,至少应消灭英国空军参加反潜战的能力。

2.瘫痪英国的港口。

3.与我方潜艇有效合作以攻击敌人的船只。

实际上,这些工作就等于要压倒英国空军并毁灭它的生产中心。不列颠之战足以证明,

在一九四O年,德国空军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的能力。如果在那一年八九两个月中的天气

不那样坏,或是德国当局不把它的攻击重心从对英国空军的战斗转变为对伦敦的轰炸,

结果是否不同,却是无法断言的。

不过总而言之,由于德国轰炸机数量还非常有限,

而长程战斗机又非常缺乏,所以在一

九四O年夏季想迅速达到压倒英国空军和毁灭其生产中心的目标似乎是不可能的。战斗如

果单凭物质资源的单纯数量来决定,那么所需时间和力量常会超出原有的估计。而一旦

双方多少势均力敌时,战斗就只有凭优越的领导才能达到速决目的,而很少是靠实力对

拼。

所以我们必须准备进行长期战斗。正好象为了保证成功,潜艇舰队必须首先加以扩充一

样,对空军方面也必须采取相似步骤。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用杜黑将军想象的“

战略性空中战争”的方法来迫使一个象英国这样的大国屈膝,至少就当时而言,实在是

一种天真的想法。后来联军对德国的空中战争也一样没有效果。

无论如何,一旦决定要用切断海上交通线的方法来迫使英国屈膝,那么德国的全部战争

潜力就应完全用来生产潜艇和飞机。为了这个目标就必须裁减陆军,以便把人力转用到

工业方面去。

这种斗争将是长期的,这也是其危险所在。谁都不知道俄国人会安静多长时间。德国如

果裁减它的陆军并且将全部空中力量用来对付英国人,那么俄国即使不发动战争,也至

少可以进行政治敲诈。

另外一个危险是美国也许不会坐视英国慢慢地被德国绞死,从而可能提早出面干涉。如

果就空军和海军而言,他们可以很快参加战斗,不过如果德军实际侵入了英国,那么他

们也许会迟了。不过尽管如此,如果德国有一个真正的战略性政策,那么这个行动是有

成功希望的。

当然我们随时都应提防美俄两国干涉的可能性。而且也必须坚持毁灭英国空军和切断英

国补给线这两个主要目标。凡是想用对城市的攻击来打击敌方民心士气的企图都只会妨

碍胜利。

第二个可能击败英国的方法,我称之为争夺地中海。希特勒――甚至包括全体德国军事

领袖人物在内――都曾经被指责为不能跳出“大陆”式思想的圈子,从来没有认识到地

中海作为不列颠帝国生命线的重要意义。

也许这是事实,希特勒的思想是仅以大陆为限,不过英国如果丧失了地中海,是否就会

被迫放弃战斗?另一方面,地中海的征服,对德国究竟有些什么后果,似乎都是颇有疑

问的。

无可置辩的是,地中海的丧失对英国将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对印度、近东以及石油供应

可能产生的效果都将会十分严重。此外,地中海的封锁也足以使英国的粮食问题变得更

为严重。

但是这个打击是否致命呢?我看不会。英国人绕过好望角,还是可以与中东和远东取得

联系,除非用潜艇和飞机严密封锁英伦三岛,否则这种交通线还是无法切断――也就是

说还是要用上述第一种方法。可是单单第一种方法就可能耗尽德国空军的全部资源,使

它没有余力来应付地中海方面了!英国人如果丧失了直布罗陀、马耳他和它在埃及及近

东的阵地,固然会感到极大的痛苦,但却绝对不至于送命。而且以英国人的民族性来看

,只会更加增强其民族意志。英国人是决不会认输的,只会打得更凶。地中海是大英帝

国生命线的口号实在是个谎言。同时英国的各自治领也决不会撤回它们对英国的支援。

第二个问题是地中海争夺战对德国本身有什么后果。第一点,意大利虽然可以作为一个

良好的作战基地,但是它的军事力量在这场战斗中只能作出非常微弱的贡献。这是众所

周知的。尤其是意大利舰队绝对无力将英国舰队逐出地中海。所以斗争的重担就会落在

德国人头上,可是意大利却又把地中海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并会要求拥有全盘指挥权

,事实上只会使德国人更加感到困难。

如果我们想剥夺英国人在地中海的地位以使其受到致命打击,那么马耳他和直布罗陀必

须攻占,并且还要把英国人逐出埃及和希腊。毫无疑问的是,如果德国想将战略重点移

到地中海方面,那么这个任务就必须用“军事”方式加以解决。

但问题却不仅此而已。要想夺占直布罗陀必须首先获得西班牙同意――事实上是永远不

可能的――或是对西班牙人施加压力。这两种做法的意义都是要使西班牙的中立状态告

终。不管能否获得马德里和里斯本同意,德国都将毫无选择余地,必须保护整个伊比利

亚海岸线并保障那个地区的补给。这两个国家都有抵抗的可能,尤以葡萄牙为然,因为

它的殖民地将立即被英国所占领。无论如何,伊比利亚半岛从长期观点上来看,将会吞

没相当数量的德国陆军,而德国强占西班牙与葡萄牙,在美国和拉丁美洲引起的反应也

将十分有害。

由于意大利和西班牙都要求分享法国的殖民地,所以与法国之间难以获得真正的和约。

最后德国将被迫占领法属北非以防止英国这样的海军国家企图在地中海再获得一个立足

点。

一旦英国人被逐出埃及和希腊,德国人似乎又有进入近东的必要,尤其是为了切断英国

的石油供应来源。有人认为在近东建立一个基地,对德国有两大益处:①有威胁印度的

可能性,②可以威胁俄国侧面,以阻碍其干涉德国的行动。我觉得这些说法是不现实的

。除了德国部队进入这些国家之后会对当地人民造成不良反应以外,还有两个方面也必

须注意。

从近东地区向印度和俄国作战,仅仅因为补给的原因就决不可能真正成功。因为英国是

一个海权国家,所以它在这里可以较大的张力。此外,由于德军在近东出现,结果也许

足以促使俄国提前发动对德国的战争。

在我看来,地中海整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虽然英国人丧失了地中海,但却并不足以决定

其国家的命运。进一步说,如果为了争夺地中海的主权,而要进行决定性战斗,最后将

会牵制如此大量的德军并足以引诱俄国向德国发动侵略,如果我们考虑到俄国也许会感

兴趣的战利品――巴尔干和在近东的影响势力――也就更会觉得它有向德国发动战争的

必要。

想从地中海打击英国的想法,事实上与拿破仑想取道埃及征服印度以打击英国的妙想颇

为相似。这条路线将使德国的兵力长期使用于不具有决定性的方向上。此外,它也可以

使英国本土有时间来重整军备,而且也使俄国对德国感到有隙可乘。

由于地中海路线并不能使我们对英国本土发生决定性作用,也就使我们要考虑第三条路

线,就是侵入英国本岛。

在没有说到这一点以前,我应提到我们地中海战略的实际结果。正象以后在俄国常犯的

老毛病一样,希特勒总是不能在适当时机使用适当兵力。他的最大错误就是没能一鼓作

气攻下马耳他,这在最初阶段几乎毫无疑问能够成功。他的这一失误对以后北非的丧失

和其他后果都具有决定性。

一九四O年六月,希特勒开始构思侵英计划(不过如我所说,并无真正决心),并命令开

始进行适当准备。这个作战被定名为“海狮”,但是只有当某些先决条件完成以后才准

备付诸实行。这个计划在执行方面的准备以及许多争执(主要是海陆两军之间的),都

早已有他人讨论过了。因此,本书对于这部分内容完全不加赘述。

这里所要做的,就是对以下三个重要问题的检讨:

①入侵英格兰能够迫使它放弃斗争吗?如果这个行动成功,是否足以决定全局?

②入侵的确有成功的希望吗?如果失败后果将如何?

③希特勒根据什么理由终于放弃这个计划(也就是放弃解决英国的念头)而转向俄国进

攻呢?

关于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说入侵是压倒英国的最迅速方法。其他两个方法都不

能达到速决目的。但这是否就是最后结局呢?即使英伦三岛沦陷了,邱吉尔政府很可能

会迁到加拿大继续打下去。至于其他自治领是否仍服从它的领导却无法预知。不过无论

如何,征服了英伦三岛还是不等于大英帝国的完全失败。(注:英国人民是否会继续抵

抗,或是否会有傀儡政权出现,这也是无法预测的。)

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断定的。如果德国征服英伦三岛,则将使对方丧失向欧陆发动

海上攻击所绝对不可或缺的基地――至少就那时而言是如此。即使美国投入战争,在那

时没有这个岛屿作为跳板,要想越过大西洋入侵欧洲是绝无可能的。如果不列颠被占领

,英国空军被消灭,英国舰队被逐出大西洋,这些岛上的战争潜力都完全化为乌有,于

是德国就可以安然应付地中海,而不用担心任何牵制。

而且即使英国政府在丧失母国之后决心打下去,它也还是很少有赢得胜利的希望。在这

种环境下,所有的自治领还会继续支援它吗?

如果俄国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对所谓第二战场已经不再寄以希望,那么它对德国的潜在

威胁还有什么意义呢?在希特勒默许之下,斯大林是否会将注意力转向亚洲呢?如果美

国人知道他们将单独承受战争重担,他们还会对德国发动“十字军”吗?

今天对这些问题都无法找到确实答案,将来也是如此。当然德国隔着海洋无法迫使他国

接受和平。不过有一点可以断言,如果能够攻占英国,那么德国所处的地位无论如何总

要比希特勒以后所造成的好得多。

从军事观点看,如果有成功的希望,在一九四O年夏季入侵英国,毫无疑问将是一个正确

答案。应该采取何种步骤以使德国在胜利后可以获得谈判桌上的和平,这应该是一个合

理的德国政策目标,不过它不属于这本军事学书籍范畴之内。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军事方面,分析如果在一九四O年入侵英国,是否有成功的希望。我相

信关于这一点的意见一定不会一致。“海狮”作战毫无疑问包含着巨大的风险。

虽然如此,但我们却不能因为看到联军在一九四四年入侵欧陆时拥有大量技术装备,于

是就断定那个依赖比较原始的渡海工具的德军是注定非失败不可的。同样,联军在一九

四四年在空中和海上也拥有绝对优势,而且也的确具有决定性,但这对一九四O年的情形

却并不适用。

当然在一九四O年六月,德军并没有这种绝对优势,但它却有另一个决定性的利益,那就

是英国海岸线上最初几乎完全没有任何有组织的防御。英军缺乏适当的装备、训练和领

导。其陆军在一九四O年夏天至少是这样的。不列颠大体上毫无防御。如果希特勒在敦刻

尔克不让英国远征军逃去,那么英国的无防御程度也就可以说真正圆满了。

在一九四O年夏季对英的入侵战要想获得成功,有赖于两个因素:

①应尽量提早执行入侵计划,这样就可以趁英国在无防御状态之下,向它发动打击,并

且能够利用夏季的好天气,(照我们自己的经验看来,海峡在每年七八月间和九月初都

还是风平浪静的。)

②在渡海过程中和以后一个阶段内,我们应有抗衡海峡地区英国空军和舰队的能力。

所以,当我们对天气和德国空军获得最低限度空中优势的能力没有把握时,“海狮”作

战也就注定要冒巨大的风险。因此,德国军事当局对这个计划的执行不免感到犹豫不安

。希特勒本人的决心也不象过去那样明白坚定。在各阶层都缺乏通常惯有的从上而下的

推动力。联合作战处的主管人约德尔将军就认为以整个情况而言,入侵企图只是一种无

可奈何的措施而已。

空军总司令戈林根本就不认为他的空中攻势是入侵计划的一个完整部分。反之,他却不

断分散和浪费空军的实力,这足以证明他是把对英国的空中攻势当作一个独立作战对待

海军总部是第一个提出入侵不列颠问题的权威当局,至少它曾根据其实际研究,认为只

要某些先决条件能够满足,那么这个作战是具有可行性的。此外,它也比任何方面更担

心其装备的不适当。

观点最积极的毫无疑问是陆军总部方面,不过在法国沦陷之前,它却似乎并没有考虑入

侵。有一件事却是必然的。如果“海狮”计划真正付之实行,那些第一批要经受考验的

陆军部队,也是对准备工作最有热心和信心的。因为我指挥的第三十八军就是预定在第

一波中渡海的,所以我有资格这样说。虽然并不低估危险,但我们对成功却很有信心。

同时,我们在当时对其他两个军种的忧虑情形并不了解。

大家都知道希特勒是根据两个理由(或者是借口)才最后取消了“海狮”计划。第一是

准备时间太长,使第一波兵力至少要到九月二十四日才能渡海。这个时间已经不再有可

能性,因为即使第一波能够成功,可是后续部队渡海仍需要良好的天气。第二,事实上

直到这时为止,空军也没有获得必要的空中优势,这也是一个真正的决定性理由。

即使上述两个事实足以作为一九四O年九月中止入侵计划执行的理由,不过它并不能证明

,如果德军统帅部对事件的处理采取不同的方式,那么入侵是否同样的不可能。要批评

希特勒决心避免与英国决一死战以便转过身来对付俄国的想法,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基础

问题就在于是否上述两个事实都绝对无法避免,而是必然的呢?

专就第一点而论,即把登陆之期延到九月底,这毫无疑问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早有一个

战争计划,并且以击败英国为重点,那么在西线战役尚在进行之际,相当部分的技术或

准备工作也就可以同时进行了。如果早有这种计划存在,那么无论希特勒的动机如何,

在敦刻尔克容许英军逃走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了。如果至迟在法兰西沦陷时(即六

月中旬)德国人已经决定入侵英国,而不迟至一个月后(即七月中旬)才作决定,那么

登陆之期最迟也不会拖到深秋了。七月间下达命令,九月中旬就可以完成一切必要准备

,如果早四个星期决定,可能在八月中旬就能渡海了。

至于说到放弃“海狮”作战的第二个理由,即不列颠之战的进度不能令人满意,那也可

以这样评论:在入侵之前好几个星期就执行一种孤立的空中战争以企图争取不列颠上空

的空中优势,这是一种领导错误。想在入侵之前获得不列颠上空的空中优势,目的当然

是为了想保证入侵成功。不过结果却只是在不利条件下作战,徒然过早地消耗了空军的

实力。

德国空军当局对敌我双方实力的对比如能进行一个冷静估计,那么他们至少应该会怀疑

自己的实力能否执行这种攻击英国空军和其生产中心的作战。

第一,德国空军总部对英国战斗机部队的实力估计过低,对自己的轰炸机效力估计过高

,此外对方有一个有效率的雷达体系存在,也使他们受到了突然袭击。其次,轰炸机的

航程和透入地区都远赶不上要求(战斗机更是如此)。结果使英国空军可以逃避歼灭性

打击。在英国上空,德国战斗机是在不利的条件下与对方交战。轰炸机也常常不能获得

战斗机的适当保护。

这些考虑应该足以迫使德国空军总部决定拒绝与英国空军摊牌,应该等到实际入侵行动

开始时再参加作战,并迫使英国空军在双方相似的条件下接战――即在海峡上空决战。

最后,德国当局又犯了另一个重大错误,当双方实际上恰好打成平手时,却又突然转换

了空中攻势目标。九月七日,攻击重心移到了伦敦城――这是一个与入侵准备毫无作战

关系的目标。

在入侵之前首先获得空中优势的想法固然不错,但是如果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进行慎重

分析,就应该使德军当局认识到空军的决定性打击应该与入侵作更密切的配合,当然有

人会表示反对,说这样一来,空军的任务实在太多了,那就是:攻击英国南部的空军基

地;掩护法国港口中的装载工作;保护运输船渡海;支援第一波兵力登陆;与海军和海

岸炮兵合作,阻止英国舰队的干涉。

不过所有这些任务并非同时进行,它们可以连续地加以解决。举例说,英国舰队――除

了驻在英国南部港口中的轻型兵力以外――可能只有等第一波兵力已经登陆之后,才会

加入作战。一切都有赖于一次大空战的结局,这是当海陆军一发动入侵时就应该在海峡

或英国南部上空进行的。德国空军在这个会战中所处的环境将会远比深入内地进行空袭

要更为有利。

自然,这种行动方式有孤注一掷的意味。不过在这种条件下如果要冒险入侵,势必要准

备付出这种高价。

当希特勒基于前述理由在一九四O年九月放弃入侵英国的计划时,这些理由在当时也许很

动听。不过事实上,仅仅是因为在德国最高统帅部中,除了希特勒这个政治家以外,就

没有任何权威能对全盘战略政策负总责,所以这种理由才会有出现的机会。德国没有这

样一个权威当局,能够在适当时机拟定一个包括英国在内的战争计划并对入侵进行有效

指导,把它当作一个三军统一作战来看待。

如果说德国统帅部是自动放弃了这次对英国作最后打击的成功机会,那么其理由就不仅

要在参谋组织的缺点中去寻找,而且更要注意希特勒的政治思想。

无疑希特勒总是想避免与英国人和大英帝国发生冲突。他曾一再声明说,大英帝国的毁

灭对德国毫无益处。他也欣赏这个帝国,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政治成就。即使我们不愿

意承认这些话的表面价值,但有一件事却是可以确定的:希特勒知道如果大英帝国毁灭

了,那么继承者将不是他本人和德国,而会是美国、日本或俄国,根据这种现实的看法

,所以他对英国的态度并不虚伪。他不希望也不期待对英战争,所以他希望尽量避免与

英国摊牌。

这种态度,加上他完全没有想到对法国可以那样轻松取胜,这足以解释希特勒为什么没

有采取一个以击败英国为目标的战争计划。问题是他根本不想在英国登陆。他的政治思

想与西线胜利后的战略要求发生了冲突。最令人惋惜的就是他的政治思想并未得到英国

人同情。

反之,希特勒对俄国的态度却完全不同,尽管他在一九三九年与斯大林缔结了同盟。他

一向不信任和瞧不起俄国人。他也担心俄国人的扩张传统,尽管他自己签订了莫斯科条

约,为俄国打开了西进的门户。

我们应假设希特勒明知当两个极权强国变成了近邻之后是迟早会发生冲突的。此外,他

也坚持其生存空间观念,这也只能向东方去寻求。这些理由都足以证明迟早要与俄国发

生冲突。法国沦陷后,希特勒似乎感到自己已经是欧洲的主人翁,所以他认为可以动手

了。同时俄国正在德国东界增兵,因此也引起了希特勒的猜疑。

希特勒现在面对着侵英问题。他深知这个行动所包含的高度危险。如果入侵失败,那么

参加作战的海陆军将会全军覆没,甚至空军的实力也会大形减弱。虽然从纯军事观点来

看,入侵失败并不会使德国军事权力受到无法补救的损失,但是更为重大的影响还是在

政治方面。一方面,这种挫败将增强英国人继续抗战的决心,另一方面又足以影响到美

俄两国的态度。更重要的却是军事上的大败又将使这位独裁者在德国与全世界的威望受

到严重打击。

这却正是这位独裁者所不敢冒的危险。正好象他对大英帝国的一般态度经常使他不想与

它摊牌,又好象他对于英国人心理的误解使他希望有和平解决的可能一样,现在他也不

想冒险而自动撤退了。他希望能避免与英国决战的危险。他不想毁灭英国的强国地位,

而只想打掉它手中的最后武器,以使英国知道有和平解决的必要。

可是在这里,希特勒还是犯了一个最大的判断错误。因为有一件事是必然的。如果希特

勒在这个对他自己最有利的时机放弃了对英决战的机会,那么结果迟早德国会被迫处于

一个更糟糕的情况之中。对英国的战争拖得愈长,俄国对德国的威胁也就会愈形增大。

当希特勒在一九四O年夏天未能冒险对英国进行决定性打击时,他也丧失了惟一的机会。

他不能再等待了,只有在这时,他还可以冒险去发动一个预防性战争以图消灭俄国的威

胁而暂时不必害怕在西方受到敌人牵制。

事实上,这也就是说因为他不愿意接受侵英的冒险,结果反而作了更大的冒险――就是

两面战争。同时拖了那么久才终于放弃了入侵计划,希特勒也就浪费了一年时间。在这

一年中,德国很可能获得最后的解决。这种延迟是一个永远无法补救的损失。

当九月底“海狮”作战取消之后,第三十八军也恢复了正常训练。渡海装备都撤入港口

中,在英军空袭之下,它们早已损毁了许多。这时我们对希特勒有关俄国的意图还一无

所知,他的最后决心可能是在以后才下的。直到一九四一年春季,我才得到一点风声,

那时我正调了一个新职。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