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飞腾的火焰-萨珊波斯四百年(不定期填坑) -- 赫克托尔

共:💬905 🌺501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第二章 汤汤乎太宗--诸神之战 下(2.9.3)

祆教

萨珊皇族是世袭祆教祭司的后人,所以祆教天然是萨珊帝国的国教,并不需要颁布什么具体法令来宣布。

祆教的教义,最大的特点是【二元论】,最高神有两位:善神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恶神安格拉-曼纽(Angra Mainyu)。人世间各种矛盾冲突,都可以归结为善恶两大势力的矛盾与冲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创教者琐罗亚斯德,另译作苏鲁支=====

祆教的最高经典是《阿维斯陀》(Avesta),由于战乱,《阿维斯陀》多次散失,又多次被重新收集整理。萨珊帝国建立后《阿维斯陀》的整理工作,成为帝国的重点文化工程。帝国的另一项宗教工作,是建立教会组织。这些工作中,不得不提一个人:卡提尔(Kartir)。

卡提尔是萨珊早期最重要的祆教僧侣,即大穆贝德(Mobadan-Mobad),是帝国的真正国师,操控朝政数十年。在沙普尔朝,卡提尔在政治上的作为有限,他的主要工作是汇总编撰《阿维斯陀》,建立教会组织,完善宗教理论。这些工作持续时间很长,要到沙普尔二世时代,才算基本告一段落。卡提尔的工作只是个开端,为后世完成这些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祆教的教会组织,大致有三级

1、祆教僧侣基层,也是人数最多的一层,被称为穆护或博士(mogh, mogus, magi, magus)。

2、其上为穆贝德(mobed),主持一个教区的教务。

  与穆贝德品位相当的是叶尔勃(ehrpat、herbad),意思是“火的奉祀者”,有专门知识,熟悉仪轨,主持祆祠事务。

3、穆贝德之上为【穆贝德之穆贝德】(Mobadan-Mobad)或【大穆贝德】,相当祆教教王。他决定神学和教义问题,组织异端审判会议,参加王家御前会议,在重大国事问题上备顾问,为皇帝的精神导师,或国师。《魏书 西域传》说波斯【大官有摸胡坛,掌国内狱讼】,这个【摸胡坛】很可能就是大穆贝德。

叶尔勃之叶尔勃(ehrpatan ehrpat)或大叶尔勃,地位仅次于大穆贝德。他以法官身份裁判案件。

此外还有些高级神职人员,如瓦尔达伯(Vardabadh,“仪轨师”)和达斯特瓦尔(dastvar,“戒律师”),前者负责礼仪咨询,后者大概精通神学和法律,专门解决疑难问题。

祆教的庙宇,被称为祆祠。一般是中央部分为祀火的圆顶方室,四周围以拱顶走廊。另外有些附属的建筑物和花园。最重要的祆祠有四处:

(一)伊什塔克尔城的安娜希德神庙。萨珊帝国的每一新王即位,都要在此点燃象征权力的圣火,并保持长明不熄,以此纪年。这在【2.1 通往皇冠的长征】中有详述,不赘述。

(二)三大祠。除御火外,又有全国性圣火三处,分别对应三个种姓。此三股圣火为自古所传。

1、阿杜尔法恩贝格(Adhur Farnbag)是僧侣的圣火。在法尔斯卡里扬(Kariyan)城,地处波斯湾的西拉夫(Siraf)东去达拉歌德(Darabgird)的大路中途。今日尚存废墟。第10世纪仍有人从卡里扬火祠取火携往他出祆祠。以三大祆祠之火点燃他处较小祆祠的圣火,是一种相沿已久的习俗。

2、阿杜尔居什乃斯波(Adhur Gushnasp)是武士的圣火,也是帝王之火。在阿卓佩蒂尼/阿塞拜疆的师兹(Shiz),今太赫特伊苏莱曼(Takht-i-Suleiman)附近的祆祠废墟。麦思欧迪在《指要与校订》(Tabih)中描写第10世纪其废墟的情况说:“时至今日还可看到建筑物的残余部分和彩色绚烂的图画,上面画着日月星辰、陆地海洋、......那里有波斯诸王祀火之室,历来受尊敬。它的名称是阿杜尔赫瓦什(Adhur Khwash)”。阿杜尔是波斯语“火”的意思,赫瓦什意为“善”。每一萨珊皇帝即位后都要虔诚步行来此,祈福许愿,布施财物。在7世纪初的萨珊—东罗战争中,这处祆祠被希拉克略的东罗军队占领,遭到洗劫与破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阿杜尔居什乃斯波遗址=====

  3、阿杜尔布尔岑米希尔(Adhur Burzen-mihr),也称密特拉之火(Mithra fire),是农夫的圣火。在帝国东北部,位于尼沙普尔西北Mihr村附近。

  以上三处祆祠最受尊敬,所受捐献布施最多,因此最富足。

(三)各省各地祆祠,尤其是相传为神话时代英雄或琐罗亚斯德本人所创建的祆祠尤受重视。这类祆祠有徒思(Tus)的祆祠、尼沙普尔的祆祠、法尔斯省阿拉章(Arradjan)、锡斯坦省卡尔可依(Karkoy)等地的祆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伊朗中部城市亚兹德(Yazd)的一处祆祠,注意正中央的马兹达像=====

说到祆教的三大圣火,不得不提萨珊的种姓制度。波斯人的种姓制度,其起源众说纷纭,这里不做讨论。大约在5世纪之前,萨珊的种姓分为3个等级

1 武士,包括皇族为首的7大家族,各级贵族武士

2 教士,即前文所说的穆护、博士、穆贝德等等

3 平民,包括农民、手工业者等自由民。

其中前两个种姓是免税的,享有许多政治、经济特权。五世纪之后,随着博士集团和皇权的发展,种姓制度有进一步发展,那是后话了。萨珊的种姓制度是以由祆教教义为基础的,一种人与人不平等的制度,所以一旦出现人人平等的宗教与思想,祆教就会从根本上受到质疑,这就为祆教的失势提前挖好了墓坑。

萨珊帝国亡国之后,一些坚持祆教信仰的波斯人逃亡到印度,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族群【帕西人】(Parsi),其实就是波斯人(Persian)的转写。帕西人与欧美的犹太人相似,非常善于经商,其中不少人靠对中国的鸦片贸易发家,帕西人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印度最富有的族群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