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赞美纪伯伦 -- 江城孤舟
有一位阿拉伯作家,他其貌不扬,他在中年就不幸病亡,但对阿拉伯文学而言,他是高山之巅上的云朵,是浓黑夜色中的灯光,是摧毁旧世界的暴风,是催生新世界的汪洋。阿拉伯作家有千千万万,但他在我国的知名度最高,他的作品是除了一千零一夜外,最能为我国读者接受的阿拉伯文学代表作,他是唯一一个在国内有纪念他的网站的阿拉伯作家,也是百度目前唯一为他开有贴吧的阿拉伯作家。他就是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
关于纪伯伦的生平,我已经不想再多说什么,爱好文学的人,自己就能在网上搜索到有关他的种种往事,他的童年,他的成长,他的学艺,他的柏拉图式的爱情与友情,还有他的创作与颠沛流亡。我只想说,纪伯伦带给我的,是一种怎样深刻的印象。
谈到纪伯伦,就不能不提起他的《先知》。经过冰心先生主导的翻译,《先知》成为了最早引入中国的纪伯伦作品,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作品。但是要完全了解纪伯伦,仅仅读《先知》这一本书是不够的,还必须读《先知园》、《沙与沫》、《大地诸神》、《人子耶稣》、《珍趣篇》、《暴风集》、《书信集》……
纪伯伦巅峰时期的作品被黎巴嫩评论家努埃曼称为“深深扎根于人类生活的土壤里,只要人类活着,它就活着”的参天大树,而冰心也称其作品“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的哲理和流利的文词”。不错,他的许多散文诗是如此温纯、平静,而又值得反复咀嚼,耐人寻味,正好似地中海岸湛蓝的海水旁,一位慈祥的老人正在给后辈们念诵着古老的哲理;又好比肥沃平原上的一处花园里,辛勤的花匠看着光彩照人的花卉,发出一个悠长的微笑一样。
然而,纪伯伦并非只是一个散文家,一个诗人,他还是一个小说家,一个画家,一个侨居海外的爱国者。可惜他的小说不如散文有名,就像他的画不如诗歌有名一样。但他年轻时最初的作品主要是小说,《草原新娘》、《折断的翅膀》……今天看来,这些小说笔调优美得不像小说,情节也有些造作,但毕竟是他在文学之路上的第一次尝试,也从此奠定了他毕生追寻的主题:爱情与人性。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他的创作从小说逐渐转向散文诗,从此在世界文学史上建起了一座丰碑。虽然他12岁便随着母亲前往美国,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他最初的文学作品都是用阿拉伯语写成。阿拉伯语的繁复与精致也为他独特的文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以爱为宗旨,以美为笔调,纪伯伦在一系列诗歌中给我们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从雪松之国来的目光深邃的男子,内心却意外的细腻温柔,他的作品,文风优美到了独一无二的境地,那华奢的形容词、精巧的对比、排比,一次又一次的体现出了他作为阿拉伯人的才智,但那不纯粹是阿拉伯人的思维方式,而是带上了西方的抒情情调与意志哲学的非理性思辩,甚至带有些苏菲派的色彩。
因此,纪伯伦既是东方的,也是西方的,既承袭了苏菲派的沉思与温柔,也继承了尼采的狂放与不羁。
纪伯伦最为推崇的人物就是尼采,他无疑从尼采那里学到了许多,《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确立的文风对他必然起到了莫大的影响。他在心中应该为尼采砸碎旧世界而叫好,因为他也是一个破除旧世界规矩的人。然而他没有尼采那样的激烈手段,也没有尼采那样强烈的情感表露方式。如果说尼采是太阳,发出无穷的光热;那么纪伯伦就是月亮,借来日光却又温和亲切。尼采是划破天际的闪电,纪伯伦是温暖人心的甘泉。尼采是无拘无束的战士,纪伯伦是感伤悲悯的诗人。为了爱,尼采摒弃了旧人类。为了爱,纪伯伦却与民众走在一起。
那么黎巴嫩呢?他的故乡又如何呢?他的祖国又怎样呢?
毫无疑问地,他爱着自己的祖国,对黎巴嫩、对叙利亚、对阿拉伯世界,他爱得如此深沉,以至于不愿忽视它的缺点。他对于祖国里蠕动的那些蛀虫们,对于外来的侵略者们,从来就没有终止过批判。“你们有你的黎巴嫩,我也有我的黎巴嫩”。而对祖国里受苦受难的人民,他虽然身在异国,却终身关怀着他们。他用文字号召祖国的民众起义,号召必须用革命改变祖国悲惨的现状。
个人认为,纪伯伦的战斗性和革命性,虽然低于尼采,却要高于泰戈尔。他的文字不是砸碎旧世界的铁锤,也不是投向敌人的匕首,而是奔腾的水流,虽然看起来十分平静,却潜藏着汹涌澎湃的意志与决心。
纪伯伦的散文诗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早期作品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更加具有结构美感与音乐气息。然而到了后期,纪伯伦发生了变化,他认为这些作品充满了“哀叹、倾诉、哭泣”,认为是“葡萄园中的未熟果实”。不过没有未熟的果实,也就没有成熟的果实。
纪伯伦的后期作品主要是用英语创作的,也许是因为英语毕竟不是他的母语,他的英文作品显得短小精悍,词句纯洁简练,没有了前期繁缛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这也许是一种返璞归真,然而散文诗并不会因此而价值提升。如果要在诗歌中做一个教导读者的先知,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他也必须有着超凡的智慧。幸好,纪伯伦就是这样的人。
让我们看看《先知》和《先知园》吧!先知穆斯塔法并不是高居于八千英尺以上高峰,偶尔来到人间的查拉图斯特拉,而是平时就居住在民间,在离别时,在归来时,在路边,在花园间讲求真理的悟道者。这代表着纪伯伦的哲理来自民间,来自日常的社会,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感觉到,可以总结出,也可以实行的,只是由于种种偏见和误解的迷雾笼罩了我们的脑海,因此我们才没有能够一直根据正理而行。总而言之,便是爱和理解,爱自己,爱邻人,爱全人类;理解自己,理解邻人,理解全人类。非如此,我们的灵魂不能达到美的境界,我们的生命也不能被称为是满足。
这不同于尼采,尼采的思想是难于理解,也难于实行的,正如尼采所说的骆驼和狮子的境界。然而尼采要人类达到的赤子境界,却是与纪伯伦的真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赤子是最为真诚的,不妄言善恶,不空谈美丑,爱并信任着任何人,清白无瑕,没有仇恨、杀戮与战争。我们的身体不能成为赤子,但我们的良心在重重超越和反思后,终究要以这一境界为追寻的目标。
让我们来看看《人子耶稣》吧!这是纪伯伦的福音书,讲述的是和新约不一样的基督故事。耶稣基督不再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产物,而是母亲玛利亚的儿子,是人子,不是神子。因此他没有神性,而有人性。但十二使徒、罗马人、犹太人也都有人性,为什么人性综合起来最后会是个悲剧?为什么人可以借着神的名义而进行杀戮?
彼拉丢有着人性,但他爱惜自己的权位;犹太祭司们也有着人性,但他们爱惜祖宗的规矩;犹大一样有着人性,但他爱惜的是自己心目中的未来。莎乐美也有人性,但她爱惜的是自己的爱情。而人子耶稣是爱着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的,他尤其爱那些受苦受难的民众,他爱的是被压迫者的解放,他爱的是超越小我的大我。他不能独自推翻罗马的统治,也不能改变这个贫富悬殊的世界,但他可以带给穷人们心灵的安慰,他也可以撼动犹太主教们顽固不化的秩序。因此他死了,而且他死后被不情愿地尊为神。
让我们看看《大地诸神》吧!这是纪伯伦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三位来自大地的巨神,创造出了怎样的歌谣?如果将一位作家的作品比喻成交响乐的话,那么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第四章便是第四乐章,而纪伯伦的《大地诸神》也是第四乐章,像一条红线般一以贯之的旋律主题得到了再现,变奏和升华。或者说《大地诸神》便是纪伯伦对自己以前提出的诸多疑问的反思与再度回答。与他的任何作品都不同,这部作品里充满着洋溢的意志和宏大的情绪,他将自己得出的结论放进了人类的历史中去检验,由众神们去论证。众神见识了人类的苦难,也见证了人类的奋起,从而再次强调爱和新生这一超越时空的主题。尼采对人类失去了信心,查拉图斯特拉赶走了众先知后。在山巅映着明朗的朝阳时得到了真谛。但纪伯伦不会如此,否则他也不成其为纪伯伦了。
纪伯伦原定写作《先知》系列的第三部《先知之死》,但由于病魔,他没有完成这一宿愿便去世了。但我终究相信,他已经找到并且确定了自己的答案。无论是对黎巴嫩,还是对全世界来说,纪伯伦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先知,却不是一个手到病除的良医。黎巴嫩依然处于被压迫和欺凌的境地,而全世界的不平等也没有丝毫的消退,人与人之间还是不能互相理解和信任。人类要遵循他的忠告前进,也许还需要一千年,一万年时间。
纪伯伦去世以后,被运回祖国安葬。在他的墓碑上,曾经用阿拉伯文写着:“这里长眠着我们的先知纪伯伦”。然而“我们的先知”在阿拉伯文化中过于敏感,后来人们在“我们的先知”一词上改动了几个小点,全文就成了“这里纪伯伦长眠在我们中间”。这样也好,这正是他的愿望。
从整个文学史来看,纪伯伦是承上启下的人物,代表了浪漫主义风潮。他曾经在给梅·齐亚黛的信件中讽刺当时的阿拉伯“诗王”绍基,“你们诗王的大作是往我嘴里塞了一把土,我要喝上二十杯咖啡,抽二十根香烟才能去掉这股土腥气!我还要读上二十首济慈、雪莱和布莱克的著作,再加上一首麦杰农的诗!”
绍基是复兴派诗人,是阿拉伯诗歌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主导人物之一。在矢志革新的浪漫主义诗人纪伯伦看来,他的诗歌自然无法入眼。然而,当纪伯伦去世七十年后,伊拉克诗人萨迪·优素福却表示不喜欢纪伯伦的作品,认为他依然属于旧时代,而没有完全进入新时代,但承认他承上启下的地位。这也难怪,在后现代诗人看来,浪漫主义自然也已经属于过去的岁月了。
不过我却还是喜欢纪伯伦的作品。有人说:第一个把姑娘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材。尼采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风,他是毫无疑问的天才。纪伯伦和泰戈尔跟随其后,而又以自己的思想作主导,求新求变,他们自然不是庸才,而是奇才。而我愿意追随他们的脚步前行。能跟在尼采和纪伯伦的身后,即使被人称为蠢材,也太光荣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5
🙂【原创】赞美纪伯伦
🙂我少年时曾手抄过一大本先知 楚庄王 字0 2010-10-01 11:31:44
🙂对,他的诗歌太唯美了 暗香疏影月黄昏 字357 2010-10-01 07:22:57
🙂暗香,江城的诗发了很多啊, 南方有嘉木 字143 2010-10-05 14:56:09
🙂一个纪伯伦的作品 2 空气精灵 字67 2010-10-01 06: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