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资本家都是活雷锋 – 我的马克思主义学习笔记 -- 可爱的中国

共:💬96 🌺317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觉得这个例子不能叫剥削

而是双方得益,Win-Win。我看不出发展中国家有什么特别可以抱怨的,跟做人一样,你不能希望一个人把好处全得了。比如国家号召东部的企业向西部投资,你不能在这些企业开了厂,赚了钱,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之后,再指责它们是剥削。当然发展中国家可以希望争取多拿到点份额。但是工资,利润这些主要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国家干预起的作用不大。

3.用技术进步解释美国贫富差距加大,同资本论无关,这是西方经济学解释美国贫富差距加大最流行的一个理论。我已经说过,我觉得剩余价值理论的用处不大,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我从来不用。如果你认为大学毕业的中产阶级和高技术人才也算工人阶级的话,那么美国的情况表明用两个阶级对立的方法分析许多现实的政治经济问题很可能不合适。unskilled labor的工资可能停滞不前,skilled labor的工资却大幅度增长。而且这两个阶层之间也没有什么阶级感情,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别。美国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有可能是自由派,投民主党的票。教育程度低的人大多是保守派,更可能投共和党的票。单纯讲劳动与资本的对抗,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4.一个社会如果总是一群人在剥削另一群人,被剥削的人当然想反抗。但是如果social mobility足够高,大家经常变换角色,今天我是被剥削者,明天我是剥削者,而且假设被剥削人的生活并不是很困苦,在温饱之外还有富余,你觉得被剥削人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热情还会很高吗?在美国越是教育程度高,家里生活富裕的反而越有可能对共产主义或者类似的思想感兴趣。60年代反政府游行,嬉皮士运动,在农场里试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生活的大多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我的猜测他们是衣食无忧后,需要精神的寄托,共产主义起一种宗教的作用。而尼克松的"silent majority",主要是工人阶级,却是坚定地站在政府一边。

关于比较优势,就单纯静态模型来说,国际贸易双方都总是获益,同双方的科技能力无关。李嘉图当年的例子里,葡萄牙小麦和葡萄酒的生产率都高于英国,但是英葡两国却都会在贸易中获益。你可以找本西方经济学的书研究一下里面的例子。这个模型的缺点在于这是个静态的模型,我们更关心的是自由贸易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但是在这方面我们知道的很少。从18世纪末,美国的Alexander Hamilton提出落后国家应该限制进口,保护infant industry。用现代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这些产业在没发展前没有比较优势,但是经过保护,一定程度的发展就会有比较优势,获得很高的利润。对这个理论的反驳是,假设这个产业将来会获得很高的利润,私人企业现在就有动力进入,承受一些短期的损失,获得长期的高额利润,国家没有必要进行贸易保护,让消费者受损失。对这个反驳的回应是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可能不完善,私人企业没有办法筹到足够的资金,捱过亏损期。对这个的一般回答是,那么国家应该着力改善资本市场,甚至直接补贴企业,而不是用牺牲消费者的利益来保护私人企业。

Infant Industry这个论点在实际实行中的问题在于,现实中真正被保护的行业往往不是真正有潜力,而是政治关系最强。现实的例子里许多行业一保护起来就是几十年,从来也长不大,而且没有了进口的竞争,也就没了长大的必要,创新的动力。因此绝大多数的西方经济学家是反对贸易保护的。美国近些年贸易保护有名的例子是汽车行业,美国政府80年代在政治压力下限制日本汽车的进口。结果这些企业越保护越不思进取,前一段时间GM和Chrysler接近倒闭,不过现在据说情况好一些了。

在90年代的时候,贸易政策和经济增长关系是研究的热门。一些模型认为自由贸易促进竞争,增加创新的动力,促进经济增长。经验研究因为各种各样的统计学问题,并不可靠,我记得大多数结果发现自由贸易可以稍微增加经济增长。现实的情况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很快的国家对本国经济保护的程度不一样。日本保护的比较厉害,香港是彻底的自由放任。我个人更倾向于自由贸易政策,认为对infant industry保护不必要,当然可以适当给与补贴。

你提到的“如果不具有同等的能力,运用比较优势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是耸人听闻,我知道的经济学模型里,没有能推导出这个结果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