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飞腾的火焰-萨珊波斯四百年(不定期填坑) -- 赫克托尔

共:💬905 🌺501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巍巍乎太祖 -- 克定祸乱(1.4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太祖统一路线图 ======

正如上图所展现的那样,法尔斯在帝国的中南部,东面是克尔曼地区(Kerman,伊朗东南部的克尔曼省,省会也叫克尔曼)和锡斯坦(Sistan,伊朗锡斯坦省),继续向西就出国到了印度。正如我在上一节所说的,太祖是个谨慎的征服者,太祖并未急于向西突入帝都苏萨和泰西封,而是先着手解除后顾之忧。他首先把矛头指向东方的克尔曼,随着克尔曼一鼓而下,太祖便控制了波斯的整个东南部。从此,便可以毫无顾忌的向西、向北扩张。

下一个猎物是西面的埃兰(Elymais, Elam, 伊朗西南部的胡泽斯坦省),由此打通了向北方的伊斯法罕、西方的苏萨的通道。随后,地处伊朗高原的中心地带的是伊斯法罕(Esfahan中部城市,伊朗第二大城市)。至此伊朗高原的中部、南部尽在萨珊王国治下,继续向西就是平坦的两河平原了,安息朝廷已经无险可守,大门洞开。

看到太祖显露出的冠军相,基尔库克(Kirkuk,伊拉克北部石油城,巴格达正北方)和阿狄亚贝尼(Adiabene)的诸侯,急忙加入了太祖的队伍,生怕错过这班车。

阿狄亚贝尼(Adiabene)王国值得一提,在《圣经》中它被叫做【伊甸】(Eden,《圣经 旧约 27:23》),稍微有点基督教常识的人,都知道【Eden】是伊甸园,但从上下文看,这个伊甸是个真实的地方,不是《圣经 创世纪》中提到的那个。阿狄亚贝尼的首都是阿贝拉(Arbela,伊拉克埃尔比勒Arbil)。前331年,阿贝拉发生过一场震惊世界的战役—高加米拉战役,成就了亚历山大的千古英名。安息帝国时代,阿狄亚贝尼是一个半独立王国,公元1世纪,其王室成了犹太教徒,并从此与安息帝国貌合神离。

一路高歌猛进之后,安息的夏都苏萨、查拉塞尼(Characene/Mesene,安息治下的半独立王国,两河河口一带,含科威特)等地,也一一落入太祖之手。至此,西到现在的科威特,东到伊朗-巴基斯坦边境的波斯湾北岸全境,皆处于太祖治下,一个新兴而强大的帝国已喷薄而出,蒸蒸日上。

到了这个田地,无论安息帝国的朝廷多么衰落无能,此时也不得不作出点反应。这时的安息皇帝是阿塔巴努斯四世(Artabanus IV,有说是五世),他是沃洛吉西斯五世(Vologases V)的幼子,本来继承皇位的应该是他哥哥沃洛吉西斯六世,可阿塔巴努斯不甘心在亲王位置上终老,便起兵造反,并成功的把他的哥哥赶出泰西封,当上了皇帝。与绝大多数亡国之君不同,他绝不是个昏君,根据史诗《阿尔达希尔书纪》(Kar Namak of Ardashir)记载,阿塔巴努斯武艺高强,是个明智而有能力的君主,他的年龄至少比太祖大10岁,此时约40岁上下,正值年富力强。他最辉煌的时刻,是217年挫败了罗马皇帝卡拉卡拉(Caracalla)的入侵,暂时解除了安息帝国的亡国之忧。

不过,此时的安息帝国已经千疮百孔,大厦将倾,不是他独木能支的。在太祖攻城略地势如破竹之际,他却忙于和他阴魂不散的哥哥沃洛吉西斯六世较劲,这哥俩在泰西封—巴比伦之间的的两河平原上反复拉锯,阿塔巴努斯虽一直有优势,却一直无法灭掉对方。见太祖日益强大,他终于忍无可忍,派出他的胡泽斯坦省总督去讨伐太祖,结果不用多说,全军覆没。

224年,阿塔巴努斯与哥哥停战,发倾国之兵御驾亲征萨珊,两军在Hormizdagan(伊朗阿瓦士东面的平原上)展开了决战。不过,这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大战,过程颇有戏剧性。

自恃武艺高强的阿塔巴努斯谓太祖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萨珊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太祖可不像刘邦打马虎眼,而是很痛快的接受了挑战。两位君主跃马横刀厮杀几个回合之后,太祖佯装不敌拨马逃走,阿塔巴努斯穷追不舍,这时太祖弯弓搭箭,来了个回头望月,并一箭穿心。随着阿塔巴努斯落马仆街,太祖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既然皇帝战死,主力覆没,下面的征程就成了例行公事,安息各地传檄而定,萨珊大军一路畅通无阻,兵不血刃的攻占泰西封,仿佛一场盛大的武装游行。

226年9月,在一片肉麻的阿谀奉承和劝进声中,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太祖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勉为其难的登上宝座,加冕自号为【沙汗沙】(Shahanshah),意为【王中王、万王之王】(King of Kings),这一年被认为是萨珊王朝的起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祆教主神阿胡拉-马兹达,向太祖授权。大家猜猜哪位是太祖,哪位是马兹达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阿胡拉-马兹达 的标准像,眼熟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眼熟吗,马兹达的鹰座,出现在《星矢 冥界篇》中的叹息之墙上======

【沙汗沙】这个称号,被在后世很波斯化国家采用,作为君主的称号。其中,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大概是被成吉思汗追杀,逃到里海岛上病死的摩诃末。世界上最后一位【沙汗沙】,是伊朗末代君主巴列维。令人遗憾的是,【沙汗沙】经常被简写为【沙】(Shah),其实这是错的,【沙】相当于王,【沙汗沙】才是王中王。

【沙汗沙】的妻子则号称【沙布努】(Shahbanu),至于其意思,您先猜猜……

恭喜你,答对了,是【后中后】(Queen of Queens)。太祖的这位【后中后】,不是日后的太宗文皇帝的母亲Mirdut,而是太祖的妹妹Dinak,这反映了当时波斯人的习惯:流行并鼓励族内婚。《魏书 西域传》记载说:波斯人【多以姊妹为妻妾,自余婚合,亦不择尊卑,诸夷之中最为丑秽矣】。不过也可以这样理解,Dinak是【后中后】,Mirdut以及其他妃子,也是【后】,比嫔妃好听多了。

至此,曾经盛极一时,国祚400年的安息帝国灭亡。而同样拥有400年国祚的萨珊波斯帝国,或者【第二波斯帝国】出现在西亚的地平线上。

至于那位一直在跟阿塔巴努斯较劲的沃洛吉西斯六世,在弟弟败亡之后,也无声无息的消失了。但根据出土银币的记录,有一位叫Artavasdes的安息王,直到227年仍在活动,也许他就是沃洛吉西斯六世,但也可能是阿塔巴努斯的子孙。

此后的萨珊波斯,除了平定各地零星的叛乱,和恢复安息原有版图之外,对外的征服或外交方向有四个,

一是西面的罗马,是萨珊日后头号对手,详细的伐交伐兵将在下一节详述。

二是向南渡过波斯湾,征服了对岸的巴林、卡塔尔。从此之后,波斯人的影响深刻而持久,一直到今天,这里的居民都以什叶派为主。

三是东北方的中亚,即中国所称的西域。这里虽然以农耕为主,却一直是各色游牧民族表演的舞台,第一帝国的太祖居鲁士大帝,就死在中亚蛮族手中。有鉴于此,萨珊在这里主要采取守势,在木鹿派驻了一位藩王守边。而呼罗珊地区,是安息—帕提亚人的老家,也要有得力的人来镇守,太祖也册封了一位藩王于此,其地位很像西周为监视殷人而设置的【三监】,这位呼罗珊王的地位很高,在萨珊诸王中排名第一。

四是东南方的贵霜(Kushan,也称作大月氏,首都巴基斯坦白沙瓦),此时的贵霜是中亚大国,君主为波调(Vasudeva I也叫韦苏提婆一世),229年(曹魏太和3年)他向魏明帝曹睿进贡,被册封为【亲魏大月氏王】。贵霜的领土从中亚两河流域,向南延伸包括巴基斯坦和北印度。在消灭安息,统一波斯之后,230年左右太祖对贵霜用兵。面对军威赫赫的太祖,贵霜一败再败,被迫选择了称臣纳贡,贡品中黄金珠宝自然必不可少,对波斯人来说,最重要的贡品是战象。由于萨珊帝国的中心地区在伊拉克,对印度鞭长莫及,所以太祖没有建立直接统治。尽管如此,太祖和下任太宗文皇帝沙普尔的远东方远征,对贵霜帝国的打击是致命的,直接导致贵霜帝国在250年左右解体。

为了监视贵霜帝国,太祖专门在克尔曼和锡斯坦各派驻了一位藩王守边,为太祖代行在东方的权利。

在恢复安息的版图、平定叛乱、整合国内之后,作为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后代,太祖武皇帝的雄心壮志不能自已,决心恢复旧疆,重建帝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太祖铸造的银币,左边是他的头像,右边是他的私人圣火坛======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节—剑指罗马。

关键词(Tags): #萨珊# 波斯# 建国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